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综合新闻 正文

大家谈:博物馆日三问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0-05-24 23:20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大家谈:博物馆日三问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凌鹏程)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已经过去几天了。那一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由此我想到,在唐山,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纪念日,有多少人知道唐山有几座博物馆,有多少人进过博物馆?

  早几年前,省城一家媒体对此曾做过相关报道:“记者在对唐山一些市民的走访中发现,多数市民没进过博物馆,甚至连它们的位置在哪儿都不清楚,自发到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不足10%。一般情况下,博物馆每天仅有几个人前来参观,场馆内冷冷清清已是很平常的事。”(2004年5月19日石家庄日报)。

  当然了,这是6年前的事了,如今的唐山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其中有没有博物馆的身影不得而知。但据了解,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各类博物馆不超过10座。

  说实话,我也是近期才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起因却是一首前苏联歌曲《卡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这首诞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位名叫卡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它虽是一首爱情歌曲,但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一起,因而这首歌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不仅唱遍前苏联,而且还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后来,战士们将苏军新研制的一种威力强劲的火箭炮命名为“卡秋莎”,可见这支歌曲的影响力。

  而更令我感兴趣的是,战后,前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卡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在歌词作者诗人伊萨柯夫斯基的家乡专门建立了一座博物馆。馆前置放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卡秋莎》的头两行诗句;馆内陈列着各种回忆文章、《卡秋莎》的各种语言的歌词、唱片以及有关这首歌的剪报,还有发出《卡秋莎》旋律的电铃。博物馆建成后,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为一支歌专门建一座博物馆,无论是在世界音乐史还是博物馆史上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于是我想,既然《卡秋莎》作为一首歌都能建博物馆,那么,我们的《杨三姐告状》《节振国》就更值得建博物馆了。前者作为中国评剧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历经90年长盛不衰,至今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评剧舞台上;后者由唐山京剧团创作演出,半个世纪前轰动京城,演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十几个剧种的30多家院团争相学演,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如果再往细里说,我们够得上建博物馆档次的何止是这两出戏剧。唐山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远的不提,近代在中国工业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台机车、第一条标准铁路、第一袋水泥……都诞生在唐山这块热土上。新中国成立后享誉全国的遵化“三条驴腿”穷棒子社、“当代愚公”沙石峪,还有培养出众多科学大家的唐山交大、闻名遐迩的冀东文艺三枝花……不都值得列入在建博物馆的陈展内容吗?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了的人类发展史。穿越时空的阻隔,了解逝去的沧桑,让我们在重温历史、熏陶文化中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走向幸福的明天。

  这是在打造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下我所想到的。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郭雪
.
相关新闻:
大家谈:向创造奇迹的劳动者致敬!   10-05-05
环城水系:向生态城市转型的经典之作   10-04-30
大家谈:打好乡村旅游文化牌   10-04-29
大家谈:城市是我们“大家的家”   10-04-27
大家谈:下基层干部,要扑下身子抓项目   10-04-24
.
 
.
 
热点新闻
·唐山举行纪念李大钊诞辰130周年音乐快闪活动
·我市收听收看全省经济工作推进会
·10月29日开通33路、71路、72路, 调整16路公交线路
·北京理工大学与唐山市政府合作办学!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揭牌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调研成果交流会
·11月15日,煤医道露天占道市场开始全面取缔
·唐山组织收听收看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唐山召开主题教育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议
·唐山户外劳动者驿站正式启用
·中央大道——原唐古路(二环路—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翻修改造全幅断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