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综合新闻 正文

当惊世界殊!——写在唐山大地震34周年之际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0-07-27 7:55 来源:环渤海新闻网  

当惊世界殊!

——写在唐山大地震34周年暨《唐山大地震》全球公映之际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本报记者 侯西岭 张笑非)

  我们无法忘记这个日子——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

  弹指一挥间,34年匆匆而过。昔日的瓦砾不再,但是,唐山人没有一天能够忘记那24万飘逝的生命。

  因此,在唐山大地震过去34年之际,电影《唐山大地震》摄制完成并在全球公映。这不是让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拾捡记忆的碎片,不是让人们在悲痛的底色上冲洗灾难的惨烈;《唐山大地震》每一个镜头无不张扬着人性的至善至美,无不讴歌着民族性格的坚韧不拔,无不凸显着新唐山建设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

  让死者有不朽的名,让生者有无尽的爱!

  的确!

  我们钟情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依恋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不为脚下的这片土地肩起责任和担当、创造希望和梦想!

  今天,站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大背景下,唐山向世人展现的是一个震后崛起的奇迹之城、一个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一个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城、一个独具特色的精神之城。

  唐山,“当惊世界殊!”

  震后崛起的奇迹之城

  唐山大地震,“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二十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

  然而,唐山人民“虽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震后第10天,产出第一车煤;震后14天,唐山电网并网发电;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工业生产全面恢复,震后第二年,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1978年元月,《人民日报》刊文称:“唐山抗震救灾取得决定胜利……大灾之下复产之快,堪称世界抗灾史上的奇迹!”

  那是怎样的峥嵘岁月!

  震后唐山,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大旗,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迎风飘扬,城市恢复建设日新月异:兴建住宅、集中供热、煤气管网、园林绿化……1990年,一块流光溢彩的牌匾,把震后的唐山载入联合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城市的行列,唐山因“成功地解决了震后百万灾民的入住问题,并辅之以科学的城市管理”而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国外报刊不再说唐山“被抹掉”,而把唐山称为“中国乃至世界大城市灾后复原和发展的范例”,并把唐山看作中国政策和制度的缩影。

  筚路蓝缕、投杖为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短短34年时间,一座现代化新城就在片片瓦砾上崛起。那是24万亡灵的生命寄托,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奉献!唐山,用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的史笔,把“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写在了昔日的瓦砾废墟上,写在今天的绿叶花丛中。

  科学发展的示范之城

  科学发展的理论,照射着思维的田野。

  唐山是一座百年工业城市。1895年,随着开滦煤矿的兴建,唐山诞生了中国的第一个机械化生产煤矿、第一台自行建造的蒸汽机火车头、第一条轨距定制铁路、第一批桶装水泥、第一批卫生陶瓷。因此,唐山素有“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誉。

  但是,以原材料、能源起家的背景,给唐山深深地打上了资源型城市的烙印。当神州大地发展热点多极布局,唐山却面临着“资源支撑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为继、经济持续增长难以为继、改善民生难以为继”的窘状。尤其是靠海无港,更加凸显了唐山的内陆模式。

  那么,牵引唐山走向未来的“龙头”在哪里?

  2006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唐山,要求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把曹妃甸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

  曹妃甸,位于烟波浩渺的渤海湾内,“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下储有大油田”,是渤海湾唯一不需开挖的航道和港池。在这块“黄金宝地”上,唐山人历经12年的锲而不舍,使曹妃甸港口项目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牞并于2003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全省的“一号工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6年7月,在那个火热的季节,党的总书记把曹妃甸建设提到了“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这是破解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把钥匙,是对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把握!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不仅仅是对曹妃甸,更是对整个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殷切期望,是对唐山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无比信任和巨大鞭策!

  面对着胡锦涛总书记的教诲和期望、信任和鞭策,唐山倍感时光匆迫,形势逼人。

  于是,从2007年开始,新一届唐山市委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连续的三年中,相继召开了中共唐山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四次全会、五次全会,谋划制定了唐山新的发展方略——从“依托大港、走向海洋、跨越发展”打造“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的战略构想,到“四点一带”“四城一河”建设的奋斗目标,无不彰显着“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核心理念。

  一时间,解放思想成了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导,实现了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的空前统一;历时两年、先后两次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使全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确立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路径……在忧近图远、投石激浪中,唐山创造性地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科学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唐山市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出台了国内第一部科学发展的地方法律《唐山市科学发展促进条例》,进而形成了“唐山科学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下,传统的工业城市在发生裂变的同时被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围绕曹妃甸独特的吸附性和粘合力,整合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规划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形成贯通整个“唐山湾”的“四点一带”发展格局:以现代物流、精品钢铁、现代化工、装备制造为主导,电力、海水淡化、建材环保等关联产业循环配套,信息、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唐山乃至环渤海地区的强力引擎,昔日让唐山人引以为自豪的原煤产品、矿山机械、蒸汽和内燃机车、普通钢材等工业产品,已被时速350公里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纯电动汽车等新产品所取代;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等新兴产业成三足鼎立格局,风力发电、海水淡化、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激光电视、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非传统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并形成产业化发展,成为撬动内需的有力杠杆。2008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0亿元,首次跻身全国GDP三千亿元俱乐部。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又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14.1%,达到3781亿元和413.3亿元,在河北名列前茅。

  2009年10月,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唐山倾力举办了首届曹妃甸论坛,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唐山向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绿色增长是持续提升人类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唐山将“以绿色增长为核心,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可持续发展、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城乡等值化牵动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让世人在更广阔的视野上认识唐山——曾经创造了人类同自然灾害抗争奇迹的唐山,正在完成由传统发展到科学发展的第二次“凤凰涅槃”。

  唐山用“绿色增长”,“给了世界一个惊喜”。

  人民群众的幸福之城

  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于民,只有把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才会有对幸福感的真正体会。

  但是,把一个老工业城市建设成一个幸福的、生态的城市,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许进唐山”;“决不能企业创效益、让群众吃烟尘”;“环境是最大资源、生态是永久财富”……一声声呐喊激活了人们僵化的思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唐山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制定了由141项指标构成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在以后的岁月里,唐山用壮士断腕的意志与豪情,刻下了一行行闪光的文字——用三年时间关停了1504家能耗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对4591家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全市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4.66%和13.73%、12.64%,2009年,唐山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9天;用两年时间拆违拆迁,基本完成震后危旧平房改造,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自豪之感;用一年时间,在采煤沉降区上建成了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其生态治理案例,入选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试验区”,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后工业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用半年时间完成唐河、青龙河、李各庄河的连接改造,实现了57公里环城水系的通航,“两河夹一水,傍河皆园林”……当群众漫步环城水系“玉带环绕、长桥卧波,亭台楼阁、茂林曲径”的佳境胜景,当置身南湖“小桥流水、渔舟唱晚,灰鹤低吟、白鹭浅唱”的绝妙画屏:幸福,是如此的触手可及!还有日益推进的安居工程、扩大就业工程、社保扩面工程、教育扶助工程……幸福,又是如此的身临其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创业的家园,是由建筑意识和价值构成的文化象征。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最基本的条件,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对城市内涵的深刻理解,催生了唐山以“四城一河”为基本框架的生态城市——依托28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依托曹妃甸港区,在茫茫沙滩上打造低碳宜居城市样板,建设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依托原军用机场,规划建设23平方公里的凤凰新城;依托民用机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空港城——以主城区和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构成“双核”、北部山前城市带与南部临海城市带形成“双带”,唐山,“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未来十年最具潜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独具特色的精神之城

  地震,几乎摧毁了唐山所有的建筑,但惟独没有摧毁唐山人的精神。

  2007年1月4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向唐山慈善总会捐款1000元人民币,颤巍巍地在捐款单上写下了三个字:帮一点;

  2008年以来,宋志永等13位唐山农民,自发组成了一支特别小分队,先赴湖南郴州抗击冰雪,后到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十三义士”感动了13亿人!

  ……

  “帮一点”“十三义士”作为一种精神,成为唐山靓丽城市的爱心名片。

  唐山从不乏精神。“人无神,则事无力;城无神,则景无魂”。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唐山涌现出了“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当代愚公精神”,“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曹妃甸建设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唐山以独特的文化为底蕴,以固有的精神为内核,融入“帮一点”“十三义士”无私救助等新的时代元素,凝结成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古韵今风,融化在唐山人血脉中的品格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伟大实践中弦歌不断;“生命至珍、公平至上、诚信至要”,又成为唐山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丹心情怀和浩浩长歌!

  唐山,一个城市的精神必将成为整个人类为之崇尚的精神,一个城市的形象必将成为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为之重塑的形象,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崇尚和谐、祈望幸福的人类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弘扬唐山的特殊品格和精神,就是要升华、塑造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每一个人心中搭建起“爱心房子”,让爱的接力棒一棒一棒地传下去;就是要共同铸造走向和谐的伟大力量,把这种力量、这种精神传播开来,构建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就是要再创凤凰涅槃的奇迹,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奋斗,把唐山建设成为一座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一座充满希望的幸福之都!

  2010年1月,中共唐山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召开,作出了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等值化、社会治理和谐化、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战略部署。

  这是唐山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又一高点。从地震的废墟上顽强进取、由顽强进取所创造的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煌煌业绩,已经成为开放的唐山走向世界的见证,必将深深地嵌入唐山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

  唐山,那是一首歌。它余音绕梁,它激越高亢,它历久而不衰竭。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郭雪
.
相关新闻:
文艺界专家畅谈电影《唐山大地震》   10-07-26
《唐山大地震》公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0-07-26
湖南卫视快乐购邀唐山市民观影《唐山大地震》   10-07-26
唐山人观影:地震是心口永远的痛(图)   10-07-24
观《唐山大地震》 奉献一份爱心   10-07-24
.
 
.
 
热点新闻
·唐山举行纪念李大钊诞辰130周年音乐快闪活动
·我市收听收看全省经济工作推进会
·10月29日开通33路、71路、72路, 调整16路公交线路
·北京理工大学与唐山市政府合作办学!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揭牌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调研成果交流会
·11月15日,煤医道露天占道市场开始全面取缔
·唐山组织收听收看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报告会
·唐山召开主题教育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议
·唐山户外劳动者驿站正式启用
·中央大道——原唐古路(二环路—唐山市第二十八中学)翻修改造全幅断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