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记者 张 岩) 初次相见,很难把这个待人真诚、言语朴实的北方大汉和一件件精美的陶瓷工艺品联系起来,而他扎根陶瓷行业已三十多年,每当谈到陶瓷总会流露出深厚的感情。他就是唐山陶瓷研究院的新一代院长赵国青。
赵国青自幼受家庭影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十几岁便痴迷书法艺术,开始时学习欧阳询,继而专供汉碑,主修过王羲之、王献之笔法,而后临摹、研究宋、元、明、清诸家,博采百家之长处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在学习书法之余,师从画家杨虹先生,所作山水,以书入画,又服膺黄宾虹真山水之论,众家之长在他笔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正是因为有如此的积累,赵国青才能真正做到融书画精髓于陶瓷艺术,创作出高档精美的骨质瓷艺术品,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陶瓷工人”是赵国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从一名陶瓷工人到最初的唐山市建筑陶瓷厂设计师设计员、主任,到1995年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建华瓷厂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再到今天的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艺术总监。三十多年间,他对陶瓷的热爱与日俱增,“把平凡的泥土赋予艺术的生命”是他一直的追求所在。
喜欢陶瓷的人都知道骨质瓷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档瓷种,具有洁白、滋润、透明度好、釉面光亮等特点,是当代陶瓷生产最高技术的代表,但因工艺限制,难见高度超过250毫米、直径超过300毫米的大件作品。为了攻克这一难关,赵国青带着四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特大骨质瓷艺术花瓶”的研究。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09年3月份他们终于成功告捷。目前,唐山陶瓷研究院已经可以制作高达700毫米、直径450毫米的特大骨质瓷艺术花瓶。同年10月,赵国青又开始着手骨质瓷艺术瓷手拉环坯的研制工作。这一研究将现代的陶瓷生产技术与传统的成型技法有机结合,即能充分体现现代陶瓷工艺的技术水平,又能满足广大收藏爱好者对艺术瓷访古、怀旧的要求,同时还将骨质瓷这种现代技术的结晶注入了中国元素,使中华文明与骨质瓷融为了一体。也难怪赵国清会满怀自信地说:“这样的融合必将成为陶瓷艺术品市场上的一朵奇葩!”
2007年7月,赵国青接手唐山陶瓷研究院,开始了从艺术家到企业家的转变。他在质量上求竞争实力,在品牌上抓商机,不断创新,找亮点。经过几年的努力,事实证明,赵国青兑现了诺言,刚开始时,研究院一年的销售总额大约100多万元左右,自从赵国青接手以来,通过自己将艺术陶瓷做大做强理念的调整,现在研究院一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700多万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赵国青一直在思考关心唐山陶瓷的发展。他说,技术的不断突破只是唐山陶瓷走得更高更远的硬件设施,如何挖掘唐山陶瓷的软实力,才是长远发展的突破口。唐山作为“北方瓷都”的荣誉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的生产规模,而在艺术陶瓷的方面,我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只有引进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多方面宣传唐山艺术骨质瓷的品牌,才能让人们提到唐山陶瓷想到不仅仅是日用和建筑陶瓷,让艺术陶瓷能成为唐山陶瓷的另一个制高点。
2008年起,唐山陶瓷研究院组织全国知名画家将精湛的绘画书法艺术应用于陶瓷这种特殊材质上,既使艺术瓷美轮美奂、赏心悦目,有力的推动了传统书画与艺术瓷传统绘画技法的有机结合,更大程度地提升了陈列瓷的档次、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也为唐山本地以及从事陶瓷工艺美术事业的名画家和艺人们搭建了一个借鉴、交流的平台。
从一个普通的陶瓷工人,到把传统文化融入陶瓷的艺术家,再到努力将唐山艺术骨质瓷推向世界的企业家,赵国青在陶瓷这条路上走过了三十多年,伴随着他对陶瓷的热爱与坚持,怀着对传承发展中华陶瓷的使命感,我们期待着他的下一次突破。
人物简介:赵国青,字澍之,号达夫,男,1964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复耕”书社创始人之一,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现任唐山陶瓷研究院院长。
相关链接: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的前身是唐山陶瓷工业公司研究所,最早成立于1958年元月,于1999年改所建院,隶属于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陶瓷领域最负盛名的综合性研究院之一。该院拥有全国一流的陶瓷科技专家和陶瓷美术艺术家。其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名,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9名,高专业技术人员22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6名,每年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专论数十篇,在国内外陶瓷界久负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