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尽力了,就是最好的——记奥数省首枚金牌得主唐山一中学生肖伊康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潘海波 伊明)
从中考失利到破格录取为唐山一中学生,肖伊康用了一年时间;从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到全校师生的自豪,肖伊康又用了一年时间。当今年盛夏里,肖伊康捧回第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被提前录取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时,他的同学们、奥数队友们、班主任、奥数指导老师、校领导都可以欣慰地学出他的那一句“口头禅”了:我尽力了。
校长刘长锁是为肖伊康打开理想道路第一座大门的人,刘校长在听取了老师、主管校长对肖伊康成绩的全面汇报,又专门面试了肖伊康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毅然决定录取一年前中考失利的肖伊康,并嘱托班主任老师: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在唐山一中,“因材施教、分层培养、核心推进、稳步提高”不仅适用奥数培训,也适用每个学生。
班主任也是他的奥数指导张建强老师,是最先发现肖伊康数学才华的人,张老师最先听说的是肖伊康飞车闯校园只为听课、图书馆无证强借书为学习的事,张老师认定这是一个有执著追求的孩子,他积极向各级领导推荐。肖伊康入学后,张老师又为他量身定制了每周的学习计划。“让每一个学生成才”,这是学校宗旨,也是教师们的行动。
刚刚进入一中奥数队,肖伊康成了学校三个梯队的第一梯队队员。他的比赛经验少,竞赛基础差,队友们就真诚地帮助他调整心态,而他每一次帮助同学们解决了学习难题,又会得到同学们的真诚地感谢。在他身边,总是聚集着班里最积极向上、幽默开朗、心胸开阔的同学们,无论是学校或外出培训或比赛时,同学们便主动为他创造相对独立的空间,锻炼他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一年里,肖伊康就从天马行空的独行客融入到团结奋进的大集体之中,看到班里的同学将奖金捐献给助学工程,他也会将自己的竞赛奖金捐给了学校,作为对以后竞赛生的资助与奖励。在一中,优秀的学生不一定都是奥数队员,但奥数队员一定是优秀的学生。
肖伊康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在小学、初中阶段,他经常看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边看,边想,有一股“不学到手不罢休”的劲。家长怕他累,几次把课外书捆起来藏在地下室,他总是千方百计找回来,照学不误。就这样,到14岁初中毕业,他的数学已经学了很多大学本科内容,物理、化学已完成高中课程,在英语之外,日语自学完《标准初级日本语》和大部分《标准中级日本语》内容。由于自学功夫下得多,他对各科知识、对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彼此联系、重点难点所在,体会较深,做到了“彻底弄清,活学活用”。
从中考失利到破格录取,从破格学生到奥数骨干,到被北大提前录取、入选国家培训队,这种大起大落,对于过于追求完美的肖伊康也无时不存在无法回避的感情波动,在一中的一年中,肖伊康在师生们的团结友爱的环境中成熟了。在为期两天的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他第一天因许多客观原因发挥失常,三道题有两道没作好,第二天,他却靠自控实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三道题全部满分,以世界第九名的成绩获得河北省首枚奥数金牌。他对指导教师说:“我没能做得最好,但我尽力了。”老师却告诉他:只要是尽力了,就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