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渤海新闻网>唐山 正文

背篓精神

http://www.huanbohainews.com.cn 2011-05-07 11:59 来源: 迁西县委老干部局

  引言

   2006年新春佳节,正当全家老幼欢度之际,我收到了原迁西县文化馆馆长葛彬寄来的一张照片。这张老照片记录着七十年代初老背篓女赵海芹和大学毕业后重返洒河桥供销社年轻背篓女付艳玲等在崎岖的山路上踏雪送货的情景。看着照片,高兴之余,不禁勾起了我对建国初期和六、七十年代老一代供销社人艰苦创业的回忆。

  背篓精神——合作社的胎记

  洒河桥这个小山镇,东连喜峰口,北有潘家口、龙井关,是洒河与滦河的汇合处,传说原名洒河店,只有几户张姓人家,清朝乾隆皇帝来此狩猎,看到此地是通往关外的要道,又是滦河水路上通承德,下至滦州的必经码头,于是下旨把集镇从汉儿庄迁到洒河桥。从此,商贾云集,最繁华时期有坐商150多家,码头停舶货船120多条,有名的酿酒烧锅五大家。但后来,由于军阀混战,日寇侵略,实行“三光”政策,这个集镇已破烂不堪。日本投降后,这个山镇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解放区,重新恢复了生机。

   1947年土改后,贫民团把斗地主、富豪尚未分掉的财产折卖、凑集了资金成立了保管合作社。1948年由于国民党顽军对解放区扫荡,派大批飞机轰炸解放区集镇,闹得民不聊生,白天无人赶集上店,只是夜里点着油灯,以物易物进行交换。因此,许多村自办的合作社相继倒闭。1949年初,区委书记赵志华发动各村群众入股,在洒河桥最有名的杂货店德顺隆原址,组建了第四区供销联合社。记得父亲背了30斤小米去入股,领回一本印有大红五角星的社员证。从这以后,妈妈常常带我拿社员证去合作社领棉花纺成线交给合作社换回米吃。我也常拿社员购货证去合作社买火柴、食盐等日用的东西,入了社享受优惠价,年终按股分红。由此,合作社这个组织名称,在人们的心目中印得越来越深。

  洒河桥供销社人,背货篓、爬大山,全心全意为农民社员服务的精神,在办社初期就已显示出来。1953年9月,我当了西城峪小学的代课教师,我任教的第三天,是个星期天,太阳刚钻出南山头,我信步走到操场上,正专心致志地观赏塞上风光,忽的听到村里一阵吵吵嚷嚷,随之传来喇叭的广播声:“供销社送货来啦!”刹时,小小山村沸腾起来。我走进村中一看,是洒河桥供销社李占瑞股长和三个年轻人,一个人推着独轮车,一个人挑着货担,俩人背着货篓,起大早从30华里外镇上爬山涉水而来。他们正汗流浃背,气喘嘘嘘地忙着摆摊购销。只见村干部给端来开水,村民们拿来板凳、门扇帮着搭案子。不到中午,他们带来的食盐、碱面、煤油、火柴等日用品就卖光了。同时,收购了十几麻袋药材、蘑菇、皮张等。四个人带不动,叫村干部雇了两个驴驮子。当时,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距离集镇较远的居住在沟沟岔岔的山里,农民多么需要供销合作社登门购销服务啊!

  老背篓深山探宝记

  在洒河桥境内,有三座有名的大山:皇太子山、窟窿山和三十二窠塄山,均方圆几十里,海拔六、七百米以上。在这些深山老林里,蕴藏着许多宝贵资源,因山大林深,交通困难,却长期未能开发利用。

   1956年曾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源丰号(原冀东贸易公司分支)工作多年的张绍庭任洒河桥供销社党支部书记,抗日时期曾任西水峪村武委会主任的张贺勤任主任,人们称他们是“老背篓”。宽城县亮甲台供销社主任郑连玉,四探都山,组织百宝下山的事迹使这二位领导深受启发。在理事会上,这两位领导提出组织一支10人探山队伍,勘查三座大山的想法,得到了理事们的一致赞同。1957年7月,由书记、主任领队,带着枪支弹药、钢叉、货篓,装上所用的斧、锯、镰、镐等工具,背上干粮、水壶,冒着酷暑,踏上了探山的征途。

  七天的深山探宝,行程500多里,寻觅到梨花豹的踪影,狼、狐、狍子等多种野兽,收集样品、标本120多种,除大量可间伐、采集的木柄杷、荆、横、槐、桑条,几十种野生药材外,还发现了野生猴头蘑菇、人参、灵芝、弥猴桃等珍品。一周的奔波,十人虽然脸都瘦了一圈,并个个带伤,两脚起泡,走路一瘸一拐,但看到采集来的这么多丰硕成果,个个笑容满面。老背篓们把这些采集来的样品,经过加工、整理以后,又组织十几名推销员,身背样品奔向大城市,踏上了推销山货之征途。他们走遍了京、津、唐的大厂矿和土产日杂店签订了销售合同,于是,一场组织群众上山采宝的活动打响了,山里的农民通过采集山货增加了一大批收入,供销社采购站、收购站网点山货土产堆集如山,大批山货土产,车拉船载源源不断运往大城市,从此留下了“填不满的唐山窑,拉不败的洒河桥”的美传。

  洒河桥供销社这两位见先进就学、有第一就争的党支部书记张绍庭、主任张贺勤,一面组织职工学习“四探都山”的郑连玉,一面又去行唐县口头供销社学习开展“十大培育”、“十大加工”、“十大开采”的经验,回来后又具体谋化了供销社扶植农民从吃山、养山到治山的方案。随后,他们带领几名职工深入到三十二窠塄山下最贫困的桃园村,建起了五大培育(羊、牛、猪、鸡、兔),八大培育(栗子、核桃、安梨、红果、大枣、大叶桑、荆条、紫穗槐)的商品基地,为繁荣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门路。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秋收过后,北风渐渐南下,吹得山里的松柏更翠,吹得满山遍野的栗子树、梨树、橡子树染上红色。在这丰收之后,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供销社从唐山请来评剧团,一华里长的大街搭上席棚,一年一度的秋季物资交流会开始了。评剧团由著名演员高艳敏、范金亭等演唱《小女婿》、《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山里许多人是头一回看到这样的好戏,奔走相告,场场暴满;货棚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日用百货、生产、生活用品,购买者人潮如流;收购站更是挤满了人,有的赶着猪、牛、羊卖的,有的推车、挑担交售干鲜果品,有的背篓出卖皮货、药材,忙得售货员、收购员中午顾不上换班吃饭。这时,只见一位身材高大、油黑脸膛的老大爷背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大帆布兜子,走完这摊到那摊,给吃不上饭的营业员递红薯:“先吃点垫垫肚子,下午还会更忙!”他,就是下洪寨村的社员代表安良。五天的物资交流会,他天天从家里背一兜子红薯在各摊上转,一来用红薯给营业员充饥,二来观风瞭哨,怕售货员忙时有坏人偷拿合作社商品……。初期,供销社就是这样依靠农民入股、支持日益发展壮大。

  帮农致富

   “五帮十服务”。

   1974年,吴胜春同志来到洒河桥供销社任书记兼主任,他的到来象春风一样,把“文革”时期所残留的东西全部吹光。他的想法是:要发扬光大“背篓精神”,就要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由穷变富,不能让合作社眼皮底下的老百姓受穷!经他多次跑县里疏通,把原来的老书记张绍庭又调回来当了主任。

  老背篓回来了,新背篓又涌现了一大批。大伙人心齐,主意多,干劲足,于是,在原来“职工包队”定人、定村、定时、定线路下乡购销服务的基础上,又谋划“五帮十服务”新举措。

   “五帮”是:为扶植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帮规划当参谋、帮管理建制度、帮原材料购进、帮资金借贷、帮产品收购推销。

   “十服务”是: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加工、租赁、运输、储藏、修配、兑换、信托服务。

  洒河桥镇上的一、二、三村,经过“文革”的几年折腾,用老百姓的话说“穷的冒了烟”。有的生产队劳动日值才一角七分钱,国家发给了购粮证,竟因缺钱买不起。新老背篓们一齐动起来,四处奔波寻找副业项目。从丰南县调来了一批加工出口猪鬃的下角料——猪毛瓤子,帮助三村搞起了纺猪毛绳加工副业;从乐亭县请来师傅办起了扎竹扫帚、大笤帚、打麻绳等多项加工业;还把妇女组织起来,开办了服装、帽子加工厂。从大山里和关外,组织收购了一大批牛筋子、苦榴子等山木,扶植二村办起了以生产象棋、木柄把为主的木具加工;利用供销社收购的废旧物资,帮助一村办起了以铁器产品为主的加工项目。使小集镇实现了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农民逐步富裕起来。

  三村户户纺起猪毛绳,不到一个月产出二万多条。为了把这些产品及时推销出去,不压在农民手里,供销社推销员张会臣骑着自行车,驮着猪毛绳样品,踏着积雪,半个月时间走了辽宁、承德地区的200多个山区供销社,行程3000里,不但把现存的猪毛绳全部找到买主,还签订了50多份常年定货合同。二村办木器加工厂,缺电机,又是他六下唐山,购回7台各种型号的电机,保证了木器厂按时开工生产。

  汗水润“珍珠”。

  迁西县以盛产“京东板栗”闻名于世。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其中,洒河桥地区产量就占全县的三分之一。这里是含金、铁的片麻岩土质,日照和降雨量适宜,白天与夜间温差明显,所以结出的栗子个头均匀,甜糯可口,被国内外称作“东方珍珠”,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

  正当供销社的新老背篓人,为各村发展板栗生产而东奔西忙的时刻,曾任县社财务科、办公室主任的李作九同志调任洒河桥工委书记,他独具慧眼,来到供销社和大家讲:“洒河桥发展板栗得天独厚,国际国内市场销路好,又是供销社的主营业务,一定要下大力气把农村的板栗生产扶植好。

  李作九书记在下乡调查中,发现盛产板栗“四大峪”之一的杨家峪村,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幼树栽培。这村把山开挖成象梯田似的水平沟,使土不下山,水不出圈。水平沟外沿栽上紫穗槐,沟沿里头植栗树,幼树期还种植红小豆,可以说果、粮、条、肥四得利,他认定了这是山区致富的一条路子,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围山转”。

  在工委的大力倡导下,各乡、各村一场男女劳力上山挖“围山转”的战役打响了。供销社这个坚强后勤紧跟不舍。每个分社都配备了一名林果技术员,专门负责发展板栗生产的技术服务。供销社副业股有三名水平较高的技术员常年蹲点在扶植基地村。供销社还拿出千斤板栗在各网点利用大院的闲散土地,培育了大量树苗,廉价供给各村、队。

  汉儿庄乡张庄子村,两架山上栽植的栗树连成片,正值盛果期,村民们盼望着栗树也能浇上水,实现稳产高产。供销社果树技术员李明新,经过多次勘察提出从山后引洒河水上山。供销社一次拿出5万元扶植金,帮着这村买来抽水设备,架设管道,然后埋“滴灌”到棵棵树下。闸门一开,栗树根儿就喝上了水,全村栗子年产从4万斤,一下猛增到8万斤。乐得老百姓说:“是工委李书记的指导,供销社出资给我们引来圣水致的富啊。”距离供销社7里远的滦阳乡小寨村,一百几十户人家,人均不足一亩地,可山场面积广阔,不下万亩。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论春、夏、秋、冬,不顾严寒酷暑,一年四季挖山不止。供销社的新老背篓们,也利用早、晚时间带着干粮上山,手抡锹镐与群众一起并肩战斗。并按村子的计划提前把工具、炸药、树种、树苗送上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小寨人硬是将万亩荒山挖成了象登天梯似的“围山转”,栽上了100万株栗子树,被中央林业部门列为首都周围绿化工程之一。

  为了使“围山转”新栽的栗树提高成活率,提早结果受益,供销社的优秀果树技术员李明新、在这村一住就是二年,亲手传授嫁接、剪枝技术,亲自上山指导幼树越冬管理。洒河桥地区大搞“围山转”的经验,推广到全县、全省、全国,被中央列为山区综合治理的典范。这里的板栗产量由60年代的1000多吨,增加到3000多吨,山变绿了,农民富裕了,群众都说:这10万亩的层层“围山转”都留下了供销人的足迹,这新栽的千万株栗子树,都洒下了“背篓人”的汗水。

   公仆背篓

  洒河桥供销社的“背篓”为什么能够长背不懈?“背篓”精神为什么闪闪发光?不能不提到一大批领导干部的热情扶持和言传身教。他们那种深入基层,心怀群众的公仆形象,给洒河桥山里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巧搭联盟桥的副县长。

  深入到洒河桥供销社指导工作最多的县级干部,是分管财贸的副县长周士凤。他高高的个子,白里透红的皮肤,方脸阔鼻上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说话轻声轻语,看上去很象一位学士。1961年6月恢复迁西县建制不久,他独自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洒河桥供销社。次日刚用毕早饭,就与张绍庭书记一起深入山村,搞调查研究。4天时间,走访了16个村,有深山里的西水峪,盛产板栗的“四大峪”,最后来到人多地少的喜峰口边镇。当时,群众吃不饱肚子,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周副县长走到哪里,总是与群众吃住在一起,白天查实情,晚上找村干部和社员代表座谈。一次,住在三台山村老社员代表谢君偿家。谢君偿怕县长吃不饱,夜里饿,从家里拿来一大把风干栗子,周副县长用手帕把栗子包起来装进帆布兜里。起初,我还以为他舍不得吃,回家带给孩子吃呢。第二天,回到供销社,他掏出那大把栗子,叫我用报纸包好,给住在供销社西院单身汉吴正清(乳名马拴)送去。原来周副县长到洒河桥后,早晨在大街上散步,遇见了年过六旬,双腿肿得老粗、明亮,拄着拐棍行走的这位老大爷。周县长说:“人们常说一粒米可度三关,这把栗子让他用水煮煮吃,说不定浮肿就退了。”当时,我的双眼湿润了,多么好的县长啊,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

  经过9天的周密调查研究,周副县长在供销社领导班子会上提出:把小集镇上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发展小商品生产,一为农民增加收入,二为市场提供货源。要组建贸易货栈,开展议购议销自营业务(计划经济之外),与大城市商业联姻,搞活商品流通。

  一度沉闷萧条的山镇沸腾了。

  集镇上的能工巧匠从供销社取来原料,办起了烘炉、木杈、木梳、编织、竹器加工等20多个作坊,断档几年的竹耙子、烟袋锅、头网罩、皮腰带等等小商品上市了。

  在周副县长的协调下,贸易货栈与唐山开滦矿消费合作社联了姻,从唐山运来500多米胶管子、100多个旧轮胎、上千件旧工作服,还有瓷器、水泥、铅丝、铁钉等,换购农民完成派购、定购余下来的板栗、核桃、松蘑等农副产品。城乡合作社的联姻,解决了两头的急需。人们说,是周县长给咱搭上了这座工农联盟的桥。

  背篓上山的副专员。

  唐山地区分管财贸的副专员曹子栋,是一位解放前就从事地下经济工作的“老供销”。60年代初的一个盛夏,他坐着一辆吉普车一大早就从唐山奔跑200多华里,来到洒河桥供销社。正赶上赵海芹等4人,推着货车,背着货篓要下乡。他下车后抢下个货篓要和我们一起去下乡购销。支部书记张绍庭觉得专员起大早赶来的,坐了三个小时的车,天气又热,他又胖,劝专员休息一下明天再随海芹一起下乡,可就是拉不住。

  这一天按“四定”下乡点是15里外的安家峪。120多户人家,居住在森林茂密的七沟八岔一面坡。去这个村,山不算高,需翻过一座岭;路不算险,得趟过一条河。曹副专员刚爬上山岭,已经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大伙不忍心再让他背货篓了,可他说啥也不干。后来,海芹交给他一个修理农机具用的小工具箱,换下背篓。拿到这个工具箱曹副专员就不撒手了。翻过头道岭,来到蔺家沟。购销活动一开始,曹副专员就到收购摊上帮忙,用手掏收购旧鞋里又脏又臭的泥土,用工具箱里的钳子和改锥起旧鞋上的钉子,并不时念叨:“这旧鞋是造纸原料,别小看这钉子。弄不好会损害工厂里的大机器!”

  下乡购销服务小队来到小北沟,曹副专员又和赵海芹一起,串户登门服务。当串完了这山村的家家户户,太阳已经搭山了。因为收购了几麻袋废旧物资,回来背的、担的、车上装的比去时还重。爬到岭上,个个大汗淋淋,湿透了衣裳。在岭上休息时,曹副专员给大家讲:“现在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物质不丰富,我们供销社人要千方百计为农民服好务,尽量满足社员的需求。”曹副专员亲自背篓的行动,激励着洒河桥供销社百名职工。从这以后,赵海芹身背铁锅送到山里漏锅的家门,王升久修水车三下深井,李文章抬着大缸送往小官庄等事迹,一时传为佳话。

  在曹副专员的启动下,随后,地区供销社主任韩景贵及科长级干部纷纷来到这里背篓体验生活,使洒河桥供销社为社员服务的“背篓精神”得到大发扬。

  爱吃鱼头的“臧局长”。

  国务院财贸办公室来洒河桥供销社调查的臧晓珍,人们都管他叫“臧局长”。他五旬开外,中上等身材,浓眉大眼,黑脸膛,操着不浓的南方口音。时值1961年严冬,一场雪后,山川素裹。他在周士凤副县长的陪同下,白天踏着积雪找农民、找社员代表、找供销社老职工座谈,晚上在煤油灯下写东西,与职工一起排着队,端着碗筷到食堂买饭;与职工一起背篓、挑担下乡搞购销,很快与职工打成一片。至今在洒河桥供销社的老职工中,还记着臧局长爱吃鱼头的事。这年保定白洋淀带着船和鱼鹰来了十几个人到滦河扑鱼,采购站收购了滦河鲤鱼2000多斤,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食堂炖了一大锅七、八两一条重的鲤鱼,臧局长买了两条,提出用鱼身子跟职工换鱼头,门市部的几个女售货员围拢来,要把鱼头夹给臧局长。这时,伙房老师傅薛振祥盛了一勺子鱼头放进了臧局长碗里。臧局长就玉米饼子吃了一大碗鱼头,随手补交了一元钱饭票,薛师傅不肯收。臧局长风趣地说:“老师傅,你拿勺把子是有权,可不能叫我犯多吃多占的错误呀!”薛师傅翘起大拇指:“从心眼里佩服!”

  臧局长与职工、农民一起生活了几十天,他以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工作组的名义,写出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一个受社员热爱的供销社—迁西县洒河桥供销合作社调查》。初稿完毕,他找来副县长周士凤、工委书记金云亭、供销社理事会成员和部分社员代表逐段地通过核实。臧局长这种联系群众的生活作风、严谨务实的工作之风,给洒河桥供销社留下了千金难买的精神财富。

  就这样,他带着这份调查,登上班车回京了。这份调查,李先念副总理做了重要批示。时隔不久,《人民日报》一位姓王的副总编,带着二名记者来到洒河桥供销社,写出了《买卖做得活跃》、《民主勤俭和讲求经济核算》等三篇调查报告,先后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从此,洒河桥供销社的经验,在全国传播开来。

编辑 刘飞
.
相关新闻:
邓培-中国工人运动优秀活动家   11-05-07
唐山市直机关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图)   11-05-07
唐山:玉田拉开纪念建党90周年文化活动帷幕   11-05-05
纪念建党90周年:包森——威震敌胆的副司令员   11-05-05
唐山书画界人士举办建党90周年书画盆景展(图)   11-04-26
.
 
.
 
热点新闻
·6时38分,唐山市古冶区发生5.1级地震
·唐山港1至6月份吞吐量稳中有升
·全国最大规模!唐山人工海草床修复工程启动
·拼在一线,曹妃甸移动网络人用行动诠释“死磕”精神
·拦路抢劫还打人!玉田警方40分钟破案,29岁男子落网
·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建议集中交办暨优秀代表建议和优秀承办单位表彰会
·唐山人的身份证值钱啦!吃、住、游、购、娱都优惠!
·新华社聚焦|曹妃甸:特色种植促增收
·曹妃甸口岸上半年外贸货物吞吐量超9000万吨
·曹妃甸区供销社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张会生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