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①
推进转型发展唐山将采取这些举措
日前,唐山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5年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一幅宏伟蓝图。
全会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的6个“发展”,“转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一时成为唐山热词。6个“发展”中,“转型”被放在首位,是推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工作主线,从中可见我市立足唐山实际,坚持在稳增长中调结构,提振实体经济的决心。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建议》提出,推进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要从6个方面进行部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突出开发区(园区)建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一课题,我市将运用六大手段改造提升五大产业:通过技术设备升级、产品链条延伸、名牌名品打造、规模档次进阶、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鼓励上市融资等手段,改造提升钢铁、建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
《建议》给出了具体目标:“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每年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100项,传统支柱产业80%的核心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市钢铁行业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规上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和8%以上。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集团达到20个,500亿元以上的5个。
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针对落后产能,我市态度非常鲜明,那就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哪些方面? “十三五”期间,我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任务是从4个方面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海上风力发电、安全核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建成国家商业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二是发展壮大高速动车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动车制造产业链集群;三是谋划实施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四是加快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等产业化进程,培育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后续支柱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对于中小微企业,还将实施企业登台阶计划,促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工作,中小微企业年均增长20%。确保每年新开工新兴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构建起包括钢铁、建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和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的“5+5”现代工业体系。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专家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就要坚持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
对此,我市将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推进10个省级物流园区上档升级,打造万达广场、远洋城、新华联、勒泰城、世贸环球中心等一批繁华商圈,实现服务业聚集发展。同时,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百亿、超千亿的服务业企业。
到2020年,唐山将初步建成京津冀东北部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做优做强现代农业
农业如何做优做强?如何进入农业现代化?我市将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打造环京津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京津唐“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承接京津农业项目转移,培育一批兴市强县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
——抓好玉田县、曹妃甸区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争创1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开展山区综合开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整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组织+经营+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供销合作社体系。
经过5年的发展,争取到“十三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确保区域粮食安全。
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制定《“互联网+”工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实施方案》,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推进唐山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大智慧农业和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力度,建设智慧产业基地,强化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开拓网络经济发展空间,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突出开发区(园区)建设
开发区(园区)建设将按照“一园一主业”的要求,重点抓好36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到“十三五”末,确保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速20%以上,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园区)达到10家。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和县级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园区)发展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开发区(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记者范圣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