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忆温暖住“新楼”
我这里所说的“新楼”,不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造型各异的高楼,而是单指唐山大地震后盖的那批抗震楼。这批楼大多六层以下,差不多都是长条形状,成片成片出现在当时的废墟旁,偶尔也有点式楼点缀其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电梯,都结实耐用,按照设计能抗八级地震。
我现在还住在这样的楼里,这楼是当年邯郸市邯二建筑工程公司建造的。这个公司给唐山人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首创了全优小区工程,并荣获了“全国最先进的施工企业”称号。我在这样的楼里已经住了近35年,经受了多次余震,楼房没有任何损伤,心里感到特别温暖和踏实。就说那承重墙吧,装修时用冲击钻很难打透,这质量还不放心吗?
我地震前住小山附近的单位家属院里,那里是焦子打顶的平房,当时两个孩子还小,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两个衣箱放地上,一个衣箱放炕上,吃水上公用水泵,早晨方便去公厕排队,为防火安全,冬天我没有点燃过炕炉子,把做饭的铁炉子从小厨房往屋里一挪,就万事大吉了。地震后,单位在南刘屯找了一块空地,建了一批简易棚,一面坡,都向阳,油毡顶,苇泥墙,砖头压在房顶上。为了冬天睡觉暖和些,我曾骑自行车转了大半个唐山市,终于在西北井大坑煤店发现了上好的块煤。我住在唐山市的东南角,煤店在唐山市的西北角,那时年轻,利用星期天借辆排子车装了满满一车乌黑发亮的大块煤,大步流星穿过整个唐山市,拉到家说不出有多高兴了。寒冷的冬天里,我用劈柴点燃了铁炉子,再不时用炉钩子钩钩炉灰,一会儿铁炉子就发红了,简易棚里春意盎然。地震没有把我们压垮,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着,工作着,奋斗着。
1981年,单位住宅楼盖好了,我分到了三居室。地震前住过旧式平房,地震后又住过简易棚,搬进新楼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首先,屋里有了暖气,这比火炉子干净多了,室温也很舒适,这是没有体验过的生活,简直有点进入仙界的感觉;其次,解决了上厕所排队的问题,骑车子上班也不用那么紧张了,特别是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了,生活上了档次;其三,用了一段液化气罐后,就用上了煤气,只需用手一拧旋钮,嚓的一声打着火,那干净的蓝色火苗,在升腾中很快就会把饭做好。
我的儿女早已有了自家的新房,我们老两口住在抗震楼的三居室里,常常回忆起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觉得唐山人的幸福生活,应该是从住进抗震楼开始的。党的恩情,解放军的恩情,全国人民的恩情,像一股暖流一样,流淌在各类建筑物中,我们睹物思人,唐山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王中鉴
作品请寄:唐山市路北区西山道4号,唐山晚报总编室收,邮政编码:063000;电子邮箱:tswbzbs@163.com;联系电话:0315-2834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