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住房变迁史
我的老家在滦县农村。从前,家里有三间土坯厢房,狭窄不堪,仅能挡风避雨。1976年7月28日,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了我们曾经的安乐窝。当时,全国人民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大队也及时发放了席子、塑料布等物资。我们几家邻居在街道上搭了个窝棚,特别狭小,晚上只能让老人小孩住进去,在如注的大雨中,身体好点的几个人扯着一块塑料布顶在头上,站在哗哗的流水中,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随着天气转凉,大队分发了更多的救灾物资,吃的、穿的、用的,大到建房用的木板、钢梁,小到肥皂、火柴,应有尽有。各家也在思量如何过冬,生产自救。邻里互相帮助,利用倒塌房屋的材料,在自家院子里搭建简易房。当时,我家的简易房有十几平方米,锅台连着炕,低矮潮湿,围墙是秫秸抹泥巴,房顶是砖头压油毡,冬天不保暖,夏天闷热难耐,唯一的标准就是抗震安全。
从1977年开始,大队统一规划建房,一家一院,每户三间或四间房,一排房子一条街,整齐美观。每家都发放建房补助款,由集体统一施工,按人口统一分配,叫作“五统一房”。当时,各个生产队都有建房班子,会木工的做房梁、门窗,会瓦工的垒砖抹墙,老人小孩搬砖和泥,男女老少齐上阵,晚上打夜战,起早接着干,有的用自己口粮为大家做秫米掺白薯干渣的干饭,大伙吃得高高兴兴,干得热火朝天,大大加快了建房进度。那年,我正在乡中学上高中,放学后每天晚上都参加建房夜战,从地上向站在脚手架上的师傅手里扔砖就是那时学会的。1979年春天,我正在昌黎农校上学,家里来信说:“分得四间房子,已搬迁入住。”来信未读完,泪水已模糊了双眼,真是百感交集:没有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没有集体的力量和邻里的帮助,我们怎能有这一天?!
1997年春天,我家翻新了旧房,盖起了五间大跨度的“北京平”,面积200多平方米,不仅有多个住室,还设计了厨房、洗漱间、储藏室等,前后有晾台,院里花砖铺道,小花圃、小菜园四季常青,虽称不上乡村别墅,但也是理想的居所。2012年,给孩子操办婚事,我们又在县城购买了近百平方米的楼房,实现了祖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我家住房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及社会的进步,我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霍凤玲
作品请寄:唐山市路北区西山道4号,唐山晚报总编室收,邮政编码:063000;电子邮箱:tswbzbs@163.com;联系电话:0315-28345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