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李保国这个名字传遍了华夏大地,他的非凡业绩深深打动着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李保国是河北农大教授、经济林专家、山区生态环境治理专家。自1981年大学毕业走进太行山, 30多年来,他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技术,帮助农民增收30多亿元,带动10余万农民甩掉“穷帽”;他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带动河北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快速发展;他运用自己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先进实用技术,点石成金,硬是在荒山秃岭、千沟百壑的太行山开拓出一片令人仰慕的“生态家园”和“绿色世界”,抒写了一段“秃山披绿荫、荒岗生金银、打造生态美、致富山区人”的历史传奇,被誉为“太行新愚公”。
生态文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太行愚公”李保国,就是当今传播“生态文明”、播撒“生态火种”的一面旗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人物,他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弘扬和传承。尤其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更应该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和标杆,像他那样把精力和心血倾注在“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事业的实践中,争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表率。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关键所在,各级领导首先应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入心入脑,将其作为永不动摇的执政理念。用新时期的生态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环境污染治理好,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要彻底破除扭曲的“政绩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纠正“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倾向,坚决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执政行为和生态建设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福祉,不断分享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巨大实惠。
其次,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因此,要把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生态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让新时期的生态理论和理念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对肆意破坏生态资源、制造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种种不法行为和案件,要敢于亮剑、果断查办、严惩不贷。依法维护生态安全,巩固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深化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撑。
再次,要强化生态考核机制的约束力,保障“终身追责”制度的有力实施。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凸显生态建设成果的考量比重,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注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以此来约束地方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行“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防止一些领导干部执政一方“带走政绩,留下污染”。要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使执政者敬畏生态,重视生态建设。如果生态建设不达标,或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不仅要被“追责”、丢掉头上的“乌纱帽”,甚至还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作者:许贵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