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40年前来到唐山我什么都没有看到,40年后再次来到这个城市还是什么都没有看到。”7月25日,由鲁中晨报、淄博市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重走地震救灾路”活动中,84岁的原淄博市第一医院外科主任高保山如是说。
要想理解这句让人疑惑的话语,还要从40年前说起……
40年前什么都没有看到——城市变废墟
1976年7月28日,刚刚从手术室出来的高保山主动请缨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队伍,家都没回就来到了唐山。高保山回忆说,他们乘飞机进入唐山,从上空望下去满眼废墟,完全没有了城市的影子。他心里想,被埋压在废墟中的人一定很多,盼望飞机马上降落,及早抢救伤员。“医疗救援队所在地是路南区酱菜厂,当时整个路南几乎看不到一面立着的墙。”今年61岁的于晓华时任淄博市第一医院儿科护士,唐山震后惨状她记忆犹新。
来到唐山的第三天,淄博医疗队收治了一名双下肢挤压伤病人。这是一个20岁左右的男青年,左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大面积撕脱伤,数百条蝇蛆布满整个创面。作为外科大夫,高保山虽然见过很多被感染的伤口,但像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病人必须要截肢。然而,当时手术室是一个小帆布帐篷,消毒用的器具是一口铝锅,所带来的医疗器械中没有专用截肢器械。病人的痛苦呻吟牵动着大夫们的心。高保山和同事们决定放手一搏,在没有麻醉师和电源供应的情况下,用脑部手术使用的锯给病人进行了左股骨下端截肢手术,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刚到唐山时远远望去,这座城市就像一根根火柴散落开来。一批批伤员被运往我们临时扎的帐篷。连续1个月我们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没人喊一声累。”63岁的薛玉香时任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彼时的唐山在她眼中就是废墟与伤员。
不止薛玉香,在淄博医疗救援队其他队员眼中也只有伤员而无其他。
40年后什么都没有看到——废墟变画卷
得知鲁中晨报与淄博市第一医院联合举办“重走地震救灾路”活动后,高保山不顾84岁高龄,坚持前往。“趁自己还可以动,我要回唐山看看,40年难以忘怀啊!”他说。最终医院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高保山与77岁的丁昌鸿(时任检验科主任)、61岁的于晓华、63岁的薛玉香、61岁的牛振江(时任口腔科医生)作为当年救援队代表,40年后再次共赴唐山。
“知道我昨天晚上几点睡的吗?两点!”“我昨晚醒了好几次,睡不着啊,怕误了点。”……25日,在从淄博前往唐山的路上,几位老人心情激动,“故地重游”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汽车驶入唐山市区后热闹的车内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睁大了眼睛仔细地望着窗外。“我怕漏下每一个细节。”丁昌鸿说。
“在路上,我一直想象着见到唐山的样子,脑海里闪现了无数场景:我在唐山机场见到一片废墟时的震惊;我在帐篷里日夜奔波的场面;我在地震第二年送伤员回唐山的离别……这些场景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闪现着。”薛玉香说,进入唐山后,她的心伴随着一栋又一栋高楼开始激动,“唐山变化太大了!变得干净整洁、变得朝气蓬勃。雄伟威严的纪念碑、挺拔秀丽的凤凰山、烟波浩渺的南湖……已寻不到一丝过去的模样,我的心里充满喜悦,这个美丽的你,是我们一行所期盼的……”
当年战斗过的酱菜厂、冷冻厂、唐山机场等早已随着时光变迁无迹可寻。40年后,重走救灾路的高保山等人还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但是这次,他们并无遗憾……
重走救灾路——是足迹更是心路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重走救灾路不止是看看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更多的是让自己40年来埋藏已久的感情有一个释放。
7月25日到达唐山后,老人们没有休息就与当年在淄博疗伤的地震幸存者们见了面。52岁的市民董满兰见到恩人们,未语泪先流。当年12岁的她独自被送往淄博疗伤,受到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年后返回唐山,母亲看到她后说:“没想到我的老闺女还能活着回来!”
在与地震幸存者的见面中,几位老人也都难掩激动,讲述了令他们至今难忘的一桩桩往事。
40年来,高保山心中一直有份愧疚,愧疚的对象是一个已经罹难的不知名的6岁女孩。那是他收治的第一个病人,被人抬进救治点时已呈昏迷状态,双手不由自主地乱抓乱划,高保山初步诊断是埋压伤。但由于医疗条件太差,没有足够药品,他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去了。高保山每每想起此事就内疚不已,觉得自己没能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而在薛玉香心里,一直牵挂着一对高位截瘫的中年夫妇,这是她在淄博护理过的两位重伤员,一年多的时间里,双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77年,她亲自将两人送离淄博,就此别过,再无联系。“这么多年,不知道他们还好吗……”薛玉香难掩悲痛,失声痛哭。
7月26日上午,几位老人来到了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在地震纪念墙下献上了鲜花。
园内回响着哀乐。高大的纪念墙下,高保山离开众人,缓慢而坚定地走着,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到唐山了。如今的唐山是否令他满意?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
据记载,震后,淄博市及各区相继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或抢救组。淄博市卫生局立即动员34名医务人员组成抗震救灾医疗队,经过23天的紧张战斗,救治伤员12156人。
记者 杨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