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波密县城出发后,雨时断时续。
坑坑洼洼的道路,使记者想起2010年9月份“徒步墨脱”时,从墨脱县城至波密县城的141公里山路,我们租用的越野车走了18个小时,经历了塌方、大货车断轴堵路等磨难。这条公路如今已经重新修缮,打通了嘎隆拉山的隧道,使原来每到冬季都要封路的墨脱县城不再与世隔绝。
9点30分,我们在路边休息时,看到一辆冀B牌照的房车,感到无比亲切,可那辆着急赶路的对头车并没有留意到我们。
一路在林海中穿行,盛开的高山杜鹃满坡皆是。波密县城至曾令人闻之色变的“通麦天险”约90公里,沿途也是西藏气候最宜人的地方,最低处海拔只有1800多米,属峡谷地段,丰沛的雨水常将谷地两侧的山石冲垮。
通麦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是川藏线最险的一段路,有14公里。以前,这段路平均要走两个小时左右,号称“世界第二大泥石流群”,极易发生泥石流和塌方。
去年,我市狼爪等驴友准备“青进川出”,自驾到这里时正赶上几公里的大面积塌方,等了几日无奈原路返回。正是因为那次大规模塌方,当地政府下了决心——4条隧道、1座大桥全部贯通,路程也缩短了;尤其是其咽喉工程——通麦特大桥,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今年初刚刚竣工(图①)。
不知道这缩短的路程是否也使美景打了折扣,记忆中的“一线天瀑布”确实没了踪迹。因为海拔降低,这里饲养的家畜已从适应高海拔的牦牛变成了黄牛。我们在路边一户人家借用厕所时,从窗口能看到河边生长的热带植物芭蕉。大家的兴奋之情丝毫没有打折,路过小老虎嘴隧道、飞石崖隧道、通麦特大桥,大家冒雨也要涉足一番。
过了通麦镇不远就是林芝市鲁朗镇,印象最深的除了鲁朗林海,就是吃货们赞不绝口的“鲁朗石锅鸡”,镇内的几十家饭店几乎都是同一招牌,听说有的吃货甚至不远千里而来。石锅里除了藏鸡外,还有贝母、手掌参等中药材。
这种石锅是墨脱县的特产,由原始石材经当地门巴族人手工雕凿而成,在原来墨脱县城不通公路时,只能靠人背畜驮,价值不菲。“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饭后,我们在附近转转,有几个卖虫草的藏族同胞正在用刷子刷去新鲜虫草上的泥土。公路边还开设了供游客娱乐的射箭场。
到达林芝市附近时,我们在一处观景台,尽览林芝的母亲河——尼洋河河谷的田园风光(图②)。路边出售的松萝装进塑料袋,摇身一变为“龙须草”,写的治疗功能大概是清热解毒,泡茶喝治疗咽喉炎等。
这里也进入了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山口海拔4728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5.1%,共有植物1046种,珍贵药材数十种,被誉为“世界植物的博物馆”。处于其腹心地带的鲁朗林海观景台,海拔4300米左右,是观云海、林海、花海以及同时观赏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之首——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两座雪峰的绝佳位置。
色季拉山的杜鹃花面积大、品种多,盛开期间气势浩大,景色极为壮观。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170种,占世界杜鹃花品种的五分之一。
当天的行程相对轻松,下午5点30分,我们就到达了林芝市内的旅店。
记者 杨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