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广
小时候一入冬,爸爸就从集上给我们买来几双大小不一的蒲鞋。我们兄妹自己伸脚来认,都欢天喜地地穿上了“暖窠儿”。那时候,在我的故乡,这用蒲草编织的鞋子是乡亲们特别是老人孩子度过寒冬的首选。蒲鞋黄白色,状如元宝,所以我们都叫它“暖窠儿”或“元宝篓”。
蒲草学名水烛,这大概是因为它结的“蒲棒”像蜡烛而得名,长在河沟、水渠、坑塘边或者积水洼地里,高可没人。蒲草的叶子长顺直溜,绵软柔韧,剖开,里面有泡沫状白膜,储热保暖,是编制草鞋的上佳材料。编织蒲鞋的蒲草,要在初秋季节趁着青葱采割,长老长衰就失了韧性。那时家家庭院里、房顶上、街头巷尾墙根下,甚至村外的打谷场都晒满了蒲草。蒲草还可以织蒲包、蒲席,拧蒲团、蒲垫。但做这些东西,材料可以将就,唯有这蒲鞋用料十分考究,必须掐去根、尖两头,只选中间均匀厚实的一段。那时,每个村庄都有编蒲鞋来卖的人家。
编织蒲鞋先要预备下鞋楦。鞋楦有大小,但不分左右。蒲鞋不是“认脚鞋”,只是一个“元宝窠”,既可穿在左脚,又可穿在右脚,一趿拉就得。照鞋楦编完鞋底,再向上收拢编好鞋帮,收口,一只蒲鞋就编好了。编蒲鞋的人把用一只鞋楦编成的蒲鞋配成双,用一根蒲草串在一起,以免混杂。编蒲鞋的人家预备有大小肥瘦各不相同的鞋楦,于是蒲鞋也就有了长短肥瘦不一样的规格。蒲鞋虽是草鞋,却坚韧耐磨,让穿着它的主人可以抵御严寒,得到温暖。
幼年的我穿着蒲鞋履严霜,踏雪地,走过冰封路去上学,去玩耍,从没冻坏过脚。再看那些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们,脚上也都是一双大蒲鞋。我想,如果现在还有人再织来卖,一些不愿赶时髦的人,一些追求贴近大自然生活的人,还会买来穿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