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我们驱车10分钟便来到佛统府蜡像博物馆。
刚一踏进陈列室,在昏暗的灯光下见到一位老者正在聚精会神地读报。我不由得心中一闪:“这样的灯光下还能看报”?不料走近定睛一看,真让人哑然失笑,原来这是一尊蜡像,神态逼真,惟妙惟肖,不细看真会误认为是真人。
在这座两层楼的陈列室中,共展出21组蜡像,可分为四部分。一部分是泰国高僧的单人坐像,共15座;一部分是泰国八世国王的圣像;一部分是反映平民生活的特写性蜡像;还有一部分是表现泰国诗圣顺通谱代表作的人物蜡像。全部蜡像加起来有80多尊,其规模之大,制作技艺之高,在亚洲享有盛名,是中国台北、香港和北京的蜡像馆无法比拟的。
据蜡像陈列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闻名遐迩的蜡像馆是在著名艺术家冯銮乔教授的领导下,许多艺术家经过十多年的实验研制才建成的。泰国没有冬天,蜡像容易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冯教授等艺术家们经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具有弹性的纤维塑料和黄蜡的混合剂,成功地试制了这些蜡像。
在参观时,使我惊奇的是这些蜡像几乎与真人无异。每个蜡像的头发、胡须、眉毛,甚至较粗密的汗毛都同真的一样,据说制作时是一根一根地植上去的。皮肤上的皱纹、身体上的斑痕,以及眼角晶莹的泪珠都和真人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譬如高僧的蜡像,乍眼看来几乎大同小异,可是只要细心观察,便可发现每一尊蜡像,不仅仪态不同,而且皮肤的粗糙细腻程度也不尽一样。年迈高僧脸部松弛的肌肉、皱纹的痕迹、突出的泪囊,以及颈部的层层褶皱都清晰在目,就连剃光的头颅也可以看到短短的发根,也没有“人造”的痕迹。
如果说高僧和历届国王圣像大都是静态的,那么第三部分的平民生活造像,则以动态动作的刹那捕捉,将其塑造得活灵活现。譬如“棋逢对手”,你看那稳操胜券的老者正以睥睨的眼神看着对方,他的对手正凝神思考如何突破危局,观棋者焦急地注视着,急切地盼望着年轻人能转危为安,冲出重围。像这样富于生活情趣的蜡像,还有“秃头竞技”,两个青年人趴在地上全力搏斗,另有五个人站在旁边呐喊助威。他们各有偏向,眼神不同,表情各异,堪称鬼斧神工,巅峰之作。
在这些蜡像中最使我牵心动魄的是泰国诗圣顺通谱的名作《帕亚派玛尼》中的人物塑像。如主人公帕亚派玛尼、天王修行者、马身龙头怪害、美人鱼、海洋大鬼蝶等都塑造得新颖奇异、五彩缤纷,容貌上透露出各个人物的个性风采。我们虽然没有机会拜读顺通谱的大著,但从这形象奇异的蜡像中,就已感受到美与丑的博击和史诗的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