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 15:5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牛晓林唐山抗震日记即将面世(组图)

原标题:牛晓林唐山抗震日记即将面世
172幅抗震现场素描(日记)令专家震撼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吕钊/文 郑勇/摄)距离所有唐山人不忍提及又不能不提的那个日子越来越近了。近日,旅美画家、美术教育家牛晓林在唐山1976年抗震救灾时创作的140余幅素描和20多篇日记,在沉寂箱底43年后将面世,唐山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此,6月12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和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举行了牛晓林作品研讨座谈会,邀请十名文学、史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对牛晓林的作品进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牛晓林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下面将各位专家的发言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牛晓林

  牛晓林,旅美画家,美术教育家。196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1983年入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师从武德祖,谌北新教授,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巍巍昆仑》等影片的创作。

  1990年移居美国,先后在马赛诸塞州州立美术学院等学校讲学,举办画展,其作品被私人收藏和哈佛大学等公共机构收藏。

  1992年,他把工作重点转入业余美术教育领域,根据对他的学生成长的观察,根据他对相关历史的考察,他对什么是美术,什么是美术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应当重新认识,定位美术教育,它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一成果,已经撰写成一部新的著作《形象思维的力量》,即将在今年出版。

  这次牛晓林应邀访问唐山,是由于他作为空军某部一位美术工作者,在1976年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并在这次救灾行动中用素描和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大地震的一些珍贵资料。

  孟祥林(方志专家、唐山市委党史办原主任)

孟祥林

  牛晓林先生的《唐山抗震日记》,是关于唐山大地震的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

  这份历史记录,共计172篇(幅),其中日记24篇,绘画素描148幅,全方位地记录了地震灾情、抢险救灾、抢运伤员、医疗救护、空投发放救灾物资、搭建简易房、灾民生活、抗震宣传等方方面面。这份历史记录,真实地再现了那场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再现了唐山人民对自然灾害的不屈抗争,再现了全国人民对唐山的鼎力支援,体现了党中央对唐山人民的深切关怀,诠释了唐山抗震精神的深刻内涵。

  可以说,牛先生的现场采访和历史记录,真实地定格了历史。我认为,可以绘画和日记为基础,举办画展和出版图书。建议在出书时,做一些跨时空的补充完善,以丰富书的内涵。

  要把这套鲜活资料,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永远保存起来,传给子孙后代。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图书、展览、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

  董惠娟(中国首个灾害心理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教授)

董惠娟

  牛先生您好!我是董惠娟,我的研究方向是灾害心理,也就是自然事件、人为事件、灾害造成的人的心理伤害的心理救援。看到您的日记后我有一些沉痛,因为您让我们悲伤的记忆重现。另一方面您又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经历过大地震,那种创伤是抹不掉的。我在您的作品里看到了自救、互救。我们受惠于大家庭,我们在废墟上站立起来,重建我们的家园。我一直在研究灾害造成的心理创伤,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唐山有7支队伍在第一时间到达了现场,这也体现了我们唐山人的那种感恩的情怀。

  姚明富(方志专家、唐山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原副县级调研员)

  我一口气看完了牛晓林先生的唐山抗震日记和速写,十分震撼,十分激动,十分受教。牛先生用文字和绘画真实记录了唐山1976年抗震救灾的悲壮场景,为唐山留下一部宝贵研究史料。

  牛先生的作品传承久远,保持着原生态的质朴性,真实无伪。如今像唐山抗震日记类的原始资料,数量不多,十分难得和珍贵。而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日记和速写目前尚未公开,以后作品展出属首次公开。这些作品是唐山地震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记录背景的独特性、记录手法的独特性和视觉效果的独特性,是诠释和佐证唐山抗震精神的“活材料”,颇具文献价值。因此,我认为牛先生的日作品是一部颇具价值的研究史料。

  鲁杰(唐山市博物馆馆长)

鲁杰

  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我首先对牛老师表示敬意。作为大地震的幸存者,当时年幼让我感受到的还是感动多一些,我很赞同牛老师的一句话,唐山大地震已经作为唐山人生活的一部分了。唐山大地震已经成为唐山的一个时间坐标。只有在这个城市才有这这句话,“地震前”和“地震后”。我在博物馆工作,这些文字和画稿弥补了唐山博物馆在收集唐山大地震文物一些方面的空白,尤其是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的画稿记录的空白,也是我们收藏类别的空白。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虽然这些画稿只有40多年的历史,但它们已然具有了文物的价值。另外,这些画稿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震的惨烈,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救助、救援,是人性的光辉。

  王家惠(唐山市作协主席)

王家惠

  地震题材我已经不愿意再接触它了,我们不愿意再去触碰去揭开伤疤。地震题材的作品多数是以追忆的形式的,都是追记,因为当时的唐山人没有条件来写日记,当时的救灾部队和医疗队也没有条件去记录这些。只有牛晓林先生这种特殊身份才能记录下来,因此这样的资料实在太宝贵了。对于出版和展览我只有一个建议——原汁原味。

  邓天平(唐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邓天平

  首先感谢牛先生将尘封了43年,很个人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分享。这些既可以称作日记和绘画选,也可以称作牛先生的“画语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您通过画面的构图、选材,记录各个事件和各个场景,让我们现在看起来特别感动。当时饮水出现问题,很多水都需要烧开了再喝,您这个描述小孩子盯着烧水的锅的画面尤为生动和真实。虽然速写的线条非常简练,但是寥寥数笔让我特别感动。应该说牛先生的创作是继我市四位先生创作《唐山大地震祭》百米长卷后又一让我们唐山美术界非常新奇的作品,通过速写的形式对唐山大地震又作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我也希望牛先生的展览能早日呈现给唐山的美术工作者看,给我们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杨虹(教授、著名画家)

杨虹

  真的就像牛先生说的,唐山的“7·28”不是谈资,大家心里面都想忘却又忘不掉。您速写里的画面我全都经历过。我在废墟下被扒出来以后第一时间被送往机场。后来回到唐山,看到人们在盖简易房、收拾废墟的画面,所以我感觉牛先生描绘的这些是真实的,再次看到我热泪盈眶。而且作品中我看到了善良,我看到了人性。没有描述血腥画面的,描述人们多么可怜。真实的,善良的东西,能不美么?唐山人真的了不起,他们很无私。当时没有水喝,传过来一个小苹果,没有一个人大口吃,只是咬一下,润一下就传下去了。那种善真让人永远不忘。所以说这个作品是好的,是真的善的美的。

  谷高潮(大唐画院院长)

谷高潮

  作为一个唐山人,作为一个地震的经历者,我认为这个日记非常真实。牛先生地震后第一时间来到唐山,用5天的时间创作了100多幅速写和文字,真实记录了唐山很多的实情实景,其中既有受灾群众情况,也记录了解放军抗震救灾的生动场景。牛先生怀着真情实感,希望如实传达唐山的情况。作品中一部分篇幅描述了唐山机场的情况,每天几百架次起降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震后大家的生活状况牛先生也做了大篇幅的描述,这都体现了唐山人的精神风貌。牛先生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到处都是英雄事迹,英雄人物遍地都是。这套资料非常宝贵,如果办展览我希望能够承接,一定把展览做好。

  侯永坤(唐山市档案馆馆长)

侯永坤

  我们档案馆主要的职能就是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档案的主要来源就是党政机关的文史档案,同时我们也向社会征集档案资料。看到牛先生的作品后,我非常激动,我认为您的作品是非常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您的作品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的原始记录性,这是过后的回忆录不可比拟的。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资料保护下来。感谢您能够公开这些资料。

  郑湘军(唐山市地震遗址公园主任)

郑湘军

  我和单位其他同事仔细观看了牛先生的作品,也结合史料做了研究。我们是第一次接触这类的东西,原来接触到的绘画作品属于回忆再创作,这样的第一时间的作品很难得。牛先生真实地记录了唐山抗震救灾的现场,是救灾的参与者也是唐山的恩人,我们感谢您。我们唐山人始终牢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恩情。以后发生灾害的时候唐山市委、市政府,唐山人民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感恩的心渗入到唐山每一个人的血液里。唐山抗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始终是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感谢牛先生给我们提供的重要史料。我看到您在(1976年)8月11日的日记中提到,“今天又有一个奇迹,今天挖出了一名46岁的妇女”。这与我们记载的史料完全吻合。牛先生的好多速写也都和我们留存的历史照片高度一致,作品的真实性得到了印证,每幅画都很有展览价值。

编辑: 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