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 8:1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援疆,心中的一首歌:唐山——且末路远情长

原标题:援疆,心中的一首歌

唐山——且末路远情长

□ 记者 刘珲 闫军

  不是所有的树都能在沙漠生长,胡杨做到了;不是所有的花都能在雪山绽放,雪莲做到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践行援疆梦,他们做到了。

  新疆且末,这座距离唐山4000公里的“天边小城”位于神秘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因为对口援疆而与唐山紧密相连。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30人,从2017年2月底来到且末展开对口援疆开始,到目前已经持续了800多天。且末的百姓真切感受到来自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真实地享受到援疆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惠。浩瀚无垠的沙漠戈壁,多姿多彩的原始胡杨林,纯净而美丽的星空都见证了他们的辛劳为且末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首深情的歌——

一段援疆路,一生且末情

  新疆且末,曾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著名的丝路古道和玉石之乡。6月,本报记者赶赴新疆且末,对唐山第八批对口援疆进行实地采访。漫天的黄沙是且末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预报里且末的天气似乎总是与“沙尘”相关。出门一脸土,张口满嘴沙,可我们的援疆干部却是非常乐观:“援疆三年,每年怎么也得吃进一块砖的沙子,纯天然、无公害!”玩笑中是他们的豁达。

  且末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他们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口鼻流血、咽喉肿痛、皮肤过敏等考验。宿舍的楼下,停放着他们的自行车,每辆上面都是一层沙土,这也算是“且末特色”了。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黄沙满天,他们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一辆辆自行车见证着他们在且末的用心坚守和辛勤付出。

  由于地处偏远,且末县的医疗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当地百姓告诉记者,从前,稍微严重一点儿的病就要做十几个小时的汽车去首府库尔勒。“唐山的医生来了,医术太好了,我们看病方便多了!”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中,13名援疆医生有两名被任命为且末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其余全部担任各科室负责人。两年多来,医生们开创性地建立了县医院骨科和中医科,完成手术2100余台,诊治门诊病人28000余人次,医院转诊率下降了59%。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填补技术空白15项;组织开展医疗服务走进社区、村镇等“八走进”巡诊义诊活动30余次,受益群众1万余人次。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帮带当地医疗人才50名,举办专题讲座13次,培训当地医疗人员650余人次,极大地增强了当地医疗事业发展后劲。

援疆医疗工作者开展义诊

  在且末县第二中学,来自唐山的7名援疆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且末的孩子们遨游知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两年多来,老师们累计授课6300节,讲授公开课28节、讲座14次,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500人次,授课班级学生成绩平均提高20分以上。2人被任命为副校长,1名教师被授予县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援疆教师在辅导学生

  周末,且末县良种场村民活动中心里歌声飞扬,舞姿翩翩。原来是唐山援疆干部来这里“走亲戚”,被热情的维吾尔族“亲戚”留下来。喝一杯茶、吃一顿饭,聊一聊有啥烦恼、讲一讲有啥困难,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从一来到且末就与县良种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子活动,时常走动看望,不仅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帮助维族亲戚家收拾院落、硬化道路。时间久了,就真的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援疆干部心中,维护民族团结,为新疆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作出贡献是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们自觉带动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一家亲更上一层楼。

一首牵挂的歌——

情系民生,让幸福生活梦想成真

  从且末县城出发,沿着穿越荒漠的公路一路向南,在茫茫戈壁滩中,忽见一片规整靓丽的村落。整齐划一的民宅、宽阔平坦的马路、先进的太阳能路灯、崭新的学校幼儿园……这里就是唐山援疆扶贫项目之一——库拉木拉克乡牧民下山搬迁工程,从每一户民居的补贴到村里的人行道、太阳能路灯的铺设安装,都凝聚着唐山对且末牧民深深的感情。

  这里,每一户的民宅屋顶是红色的,羊圈顶是蓝色的,牧民的笑容是灿烂的,对唐山援疆的感激是记在心头的。乡长肉孜告诉记者,该乡共有4个村子,牧民2000多人,之前都在昆仑山中生活,住的是土块房、地窝子,喝的是池塘里的水,生活极其艰苦。自从牧民下山搬迁工程启动以来,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山援疆团队一直心系这里,政府为牧民修建了550套崭新的住宅,每套都包含了唐山援疆的资金补贴。每户住宅占地面积0.35亩,鼓励牧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库拉木拉克乡牧民下山搬迁工程

  我们走进买买提·苏皮大姐家,整洁的院子里栽种着桃树、苹果树、有机蔬菜,木制拱棚下栽种着葡萄藤,院落深处还有一方木制高脚小凉亭,别有一番维吾尔族的乡村风情。买买提·苏皮介绍说,她家养着70只羊,从山上搬下来后还开起了农家院,新疆特色的拉条子、馓子都是游客很喜欢的美食,收入增加了不少。生活条件的改善让牧民们喜上眉梢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子女的教育。乡里的幼儿园和学校不仅硬件条件好,还通过援疆人才引进工作招聘了一大批内地老师前来任教,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买买提·苏皮骄傲地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去年考上了四川大学!

  且末的有机高原香蒜远近驰名,以往农户都要通过手工分瓣选拣,不仅效率低,村民的手指还会破损溃烂。唐山援疆团队通过深入调研,筹集资金50万元为村合作社购置了他们所急需的两台大蒜分瓣机,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机器加工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极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每公斤价格提高了3-5元,让且末有机大蒜远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也让村民得到了长期收益。

  “戈壁变良田,说的就是我们!我们深深感谢唐山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库拉木拉克乡乡长肉孜激动地说。

  库拉木拉克乡牧民下山搬迁工程只是且末县众多援疆项目中的一个。我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队伍自2017年2月来到且末开始,夙兴夜寐,扎扎实实抓好项目落实。截至记者发稿时,共实施援疆项目64个,涉及总投资1.3亿元,3年援疆项目全部按计划完成。

一首发展的歌——

突出优势,助且末红枣品牌闯出新疆

  2017年年底,唐山市民发现,市区报纸、电台、电视台、出租车、公交车、店铺LED、户外大型电子屏等到处都有“且末有机红枣”的推介。以“大、红、甜、有机”为特色的“天边小宛”牌且末红枣已来到身边,在各大商超、社区便利店上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让且末红枣打出品牌、走出新疆,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团队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在“天边小宛”牌且末红枣的系列产品中,有一款被命名为“唐宛红”,就是因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大力推广且末红枣的故事和情谊而命名。

打出自己品牌的且末红枣生产加工企业

  且末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属典型的荒漠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因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和有机、绿色、无污染的枣果品质,是全国公认的最优良的红枣生产基地之一。在且末,红枣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种植农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近20%,红枣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产业。不过,多年以来,且末红枣并没有“火”起来,枣农种植的红枣都被零散的枣贩收走,他们经常结盟压低红枣收购价格,使枣农的收入没有保证。

  2017年,且末县实施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发挥农业增收潜力,按照“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的产业结构,依托且末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全力推进有机绿洲发展,成立新疆天边小宛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竖起“天边小宛”有机枣品牌,并保价收购当地枣农种植的有机红枣,经统一加工后外销。这家企业经营形势越来越好,首先得益于唐山第八批援疆干部帮助“天边小宛”且末红枣第一次走出新疆,打开了销路。

  援疆团队把建立且末红枣唐山销售市场作为产业援疆的重点,多次对接交流洽谈,协助且末县政府在唐山市召开推介会,协调唐山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以及公交车、出租车、户外LED广告屏等各类媒介,免费宣传推广且末红枣,共为且末县节省广告费用200多万元。2017年,唐山市供销系统40多家社区店上架销售且末红枣,建立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2018年,他们继续加大推介力度,协调唐山商务系统以百货大楼集团为代表的多家商场超市开设且末红枣专柜;河北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唐山乐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将且末红枣纳入线上线下销售体系。目前,唐山且末红枣专柜已达60多家。

  此外,援疆团队还发挥人脉优势,积极协调全国最大的新疆物产综合运营商——新疆沙迪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唐山市供销社合作,按照“援疆扶贫、精准发力”的思路,打造“冀疆合作-新疆巴州特产店”销售模式,让且末红枣首次正式登陆首都市场。两年来,唐山援疆团队协调推动销售且末红枣近400吨。

  记者走进且末种枣大户图尔荪·麦麦提家的枣园,正值枣花飘香的时节,29亩枣园里,图尔荪·麦麦提和工人们正忙着接受县林业站技术人员的培训。据介绍,今年且末县有机红枣的种植面积已经由去年的3万亩扩展为5万亩,亩产可达300-400公斤。 “以前种枣怕卖不掉,现在什么也不怕了!我们种有机枣,虽然产量低,但品质好,都抢着要!”

  且末县坚持无污染源、生态优良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淳朴的且末农民把枣树看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管护,坚持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膨大剂。图尔荪·麦麦提早已跟唐山援疆干部熟络得像一家人:“唐山的援疆干部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帮助我们扩大宣传,打造红枣品牌、扩宽红枣销售渠道,使我们枣农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红枣的甜蜜凝聚着援疆的深情。在唐山援疆干部的努力下,通过树立品牌和外销推广,铸就了且末红枣的金字招牌,使其成为继“大漠之南·昆仑山下·天边小城·玉都且末”之后的又一张响亮名片。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处处真帮真扶……新疆且末群众从一个个可触可感的援疆事例中真切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唐山援疆干部西出阳关、春风几度,极大地促进了且末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随着唐山-且末两地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对口援疆既像雪莲花开那般美丽,又像且末红枣那般香甜。唐山的援疆干部人才在且末大地上挥洒汗水,奉献力量,走出了一条体现唐山精神、符合且末实际的对口援疆之路。

牧民在修整一新的村路上漫步

  图片由记者 闫军 刘珲 摄

编辑: 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