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8:5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政府买单 百姓听戏

原标题:政府买单 百姓听戏

——丰润区购买服务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近年来,丰润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文化惠民理念,以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精心开展了“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工程,让广大基层百姓过足了戏瘾。

  转变职能,让文化活起来

  政府办文化,胜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能组织大型公共文化工程,但也存在吃力不讨好的弊端。信息不对称、供需矛盾等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还浪费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为进一步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丰润区不断探索新途径,早在2014年便提出由政府购买演出,让百姓点单看节目。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效果显著,群众满意。此后,丰润区委、区政府便将“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工程列入每年工作计划,制订工作方案,健全长效机制,并全力保障经费投入,每年由区政府出资100万元购买送戏下乡惠民演出200场,一直持续至今。

  精心组织,让百姓乐起来

  政府购买服务既是政府自身的“瘦身”,也是对百姓文化需求的负责。政府购买服务考核机制倒逼演出团队的水平逐年提高,也让团队成员们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舞台角色,更重视每一场演出。在丰润区“戏曲进乡村”惠民工程中,丰润区评剧团作为主要的服务提供团队,积极响应采购要求,广大演职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基层进行演出、普及戏曲知识、辅导戏迷票友,足迹遍布全区各乡镇,触角延伸到乡村各个角落。开展送戏下乡演出初期,丰润区评剧团往往会考虑天气、季节、场地以及设备等原因,在安排演出时以“短、平、快”为主,一个地点接一个地点,频繁转场,群众是演啥看啥,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但久而久之,百姓对演出有了新需求,品味也越来越高,经常提出要求演大戏,而且要连续演上两三天。群众的需要就是文化服务的方向,演出团队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立即调整演出方式,在2017年、2018年戏曲下乡演出时特别甄选了《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等十几部精品剧目,深受百姓欢迎。演员演得卖力,观众看的满意。如今,“戏曲进乡村”已成为丰润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基层群众翘首以盼。

  文化传承,让百姓唱起来

  评剧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唐山。丰润评剧作为重要分支也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保护单位就是丰润区评剧团。在“戏曲进乡村”过程中,丰润评剧团为了做好评剧的传承和普及,也下了不少功夫:首先,不断充实年轻演员到演出队伍中,坚持以师带徒不断传承。其次,积极培养年轻观众,2014年至2016年演出评剧,台下的观众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每场200余人,到了2018年,观众人数每场在500人左右,春节期间还能达到1000余人,观众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再次,传承观念逐步加深。在基层演出时,有的孩子主动要求上台唱一段,然后请主演点评,孩子们觉得高兴和自豪;村里的老人更是希望能组织一些戏曲培训,为村里的年轻人和孩子教唱评剧……戏曲传承的观念正在逐步深入民心,戏曲传承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在“戏曲进乡村”惠民工程的影响下,丰润区每年都开展评剧票友大赛,区内的业余评剧演出队伍也从原来的十几支,发展到了现在的32支,常年开展演出交流活动,基层的文化生活在他们的带动下也是热热闹闹。

  杨闳 周洪军

编辑: 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