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9 7:2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时隔17年,他们再次冲到战“疫”一线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时隔17年

他们再次冲到战“疫”一线

记者 王雪漫 通讯员 费宇萍 田丽媛

图为陈冬(中)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市传染病医院紧张工作。

  十七年前“非典”疫情来临时,他们是一群豪情满怀的血气青年,义无反顾走向战场;十七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已逾不惑之年的他们成为抗疫队伍的业务骨干、专家。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岁月沧桑了容颜,却冲刷不掉永恒的初心。

图为17年前焦桂梅(左二)和同事在“非典”一线的宿舍中。

17年后重回战场的最美天使

  “我参加过抗‘非典’,有经验,而且我是一名党员,此刻我必须冲锋在前。”2月21日,当唐山市传染病院急需导管管理的护理专家时,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护士长焦桂梅积极响应,主动请缨。

图为17年前在“非典”一线的陈冬(左一)。

  2003年,焦桂梅还是一名年轻的急诊科护士,看到医院招募医护人员到“非典”一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成为她护理生涯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17年后的今天,当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的时候,已成长为静脉治疗方面护理专家的焦桂梅,再次自告奋勇报名参加到了战“疫”一线,态度更加坚决。“焦姐第一时间就递交了请战书,我很钦佩她的勇气。这次她自告奋勇冲在前线,我们希望她照顾好自己……”科室同事眼泛泪光地说道。

  对于母亲的决定,焦桂梅的女儿并不觉得意外。她说,17年前,母亲奔赴“非典”一线时,她刚刚5岁,她并不明白母亲要去干什么,为什么送别时要紧紧地与她拥抱。如今,她已经22岁了,面对重返战场的母亲,她已经理解了母亲的执著和坚守,唯一的心愿是让她平安回来。

  在市传染病医院,隔离病房的患者不能外出,对疾病恐惧,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焦桂梅每次都会耐心安慰患者,和他们聊聊家常,解答他们的疑惑,缓解他们的情绪。有人劝她说,你现在都快50岁了,在一线太危险。她回答:“作为医务人员,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是否害怕自己被感染,焦桂梅表示并不是从没想过,但是她很有信心,因为参加抗击非典和常态化的实践为应对新冠肺炎救治打下了基础。“我将和护理姐妹们一起,继续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焦桂梅坚定地说道。

图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焦桂梅(左)。

“非典”勇士再战“新冠肺炎”

  时间回溯到2003年春天,陈冬奉命火速奔赴唐山市传染病院,对传染患者开展“非典”病例排查,并对他们进行临床用药指导,与“非典”开展面对面搏斗。

  当时参加工作没多久,第一次面对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陈冬只记得大家万众一心的斗志,却下意识地忽略了当时的种种艰辛和不易。“那时候技术没有现在发达,没有核酸检测,医生都是凭经验和基本临床指标判断病情。现在技术发展了,更适合于疫情期间的治疗和防控。这一路走来,对我而言是一种历练。”在陈冬看来,站在抗“疫”一线并不是什么大无畏的精神,只是出自专业医生的职责所在。

  2020年,已是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的陈冬再一次挺身而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陈冬被委以重任,作为营养专家长期入驻市传染病院,建立了非常明确的专家与患者点对点负责制。为了应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复杂病情,他需要与各学科专家一起对患者进行集中会诊。除此之外,他负责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和确诊病例的营养指导,每天往来于食堂、办公区。走过几万步?看过的医学参数有多少?临床指导有多复杂?陈冬只字未提。每天不离手的是一部手机,以便随时查阅资料。

  晚上忙完,回到宿舍,陈冬还要通过手机,对各种营养信息进行筛选。“看看外面治疗的状态,与临床医生和专家组多沟通,各专业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建议给患者最佳诊疗方案的营养配餐。”陈冬始终把思路明确、表达准确、办事精确,作为自己的信念和态度,也是他衡量工作的尺度。他与专家组同行并肩作战,用坚守丈量希望。

  焦桂梅和陈冬只是众多医务人员的一个缩影。从“非典”到“新冠肺炎”,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爱岗敬业的初心和对职责的坚守。

编辑: 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