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13:3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张劲锴:以“世界领先”为使命

以“世界领先”为使命

——访首钢京唐炼铁作业部设备工程室副主任张劲锴

□ 记者 赵冠群 通讯员 王婷婷

  从首钢搬迁到如今的世界一流钢铁基地,今年39岁的张劲锴跟随着首钢京唐公司的建设发展已有13个年头。

  在首钢京唐炼铁含锌固废项目及脱硫脱硝改造项目的施工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施工一线组织忙碌的张劲锴。

  “从搬迁这片沙岛,十几年来首钢京唐公司坚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努力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其中,钢铁厂采用了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了三分之二。”谈到首钢搬迁曹妃甸的创业创新历程,一直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张劲锴说,他曾参与了京唐公司三座高炉以及2号、3号球团产线的工程建设。

  2007年3月份,张劲锴跟随首钢搬迁来到了曹妃甸,全程参与了京唐炼铁一期工程的建设。建设初期,曹妃甸黄沙漫天,路少、人少,环境极为恶劣,工程建设者们毅然肩负起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使命,与天斗、与地斗,在这片荒滩上点燃了希望。工地上黄沙一片,吃饭时常常是饭里拌着沙子,夏天的太阳直接照到头上,蚊子拱成团往身上扑。到了冬天,刺骨的寒风没遮拦的往脸上吹。虽然环境艰苦,但是依然丝毫没有减弱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工程建设期间,张劲锴和参与建设的炼铁人员周雁、赵宏森住在临时搭起的活动板房里和临时搭建的指挥部办公。

  张劲锴说,首钢京唐人在苦干巧干中创造了多项奇迹。炼铁建设者们严格按“三表合一”和工程计划网络节点要求组织各项施工,通力合作,日夜拼搏,克服重重困难,使工程建设突飞猛进。1号高炉钢结构重量近8万吨,有25带高炉围板,总高度达126米,N1皮带通廊最后一跨炉顶段吊装总重260吨,高度80米,跨度73米,实现了一次吊装成功,创造了国内冶金吊装施工中的“吊装总重量最重、高度最高、跨度最大”的三项之“最”,被称为“中国冶金第一钩”。经过广大建设者共同努力,1号5500立方米高炉成为了在国内同类型高炉建设周期最短、单位容积投资最少、应用技术最多、自主集成和自主创新最多的高炉。2009年5月21日,1号5500立方米高炉送风点火出铁,随后炼钢、热轧、冷轧部分工序相继投产,一步工程全线贯通;2010年6月26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张劲锴说,201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首钢京唐,详细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同企业干部职工探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问题,让他们备受鼓舞。首钢人按照“三个努力建成”的重要指示,以“三高”“四个一流”的要求,以“集约、高效、低耗、环保”为标准,在两座高炉集成采用了当时国际炼铁技术领域十大类68项先进技术,成为同类型高炉中建设周期最短、单位容积投资最少、应用新技术、自主集成和自主创新最多的高炉,并获得“鲁班奖”。作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钢铁厂,首钢京唐公司具有设备大型、技术先进、流程紧凑、循环经济等特点。炼铁3座5500立方米大高炉就是高效率、低成本系统工艺装备的集中体现。京唐公司是世界上唯一拥有3座5500立方米高炉的单体钢铁厂,年产生铁能力达到1347万吨。炼铁作业部党委以“世界领先”为使命,传承和发扬首钢精神,涵养干部职工热爱炼铁、心系高炉的铁人情怀,推动炼铁人与炼铁事业共同发展,让百年炼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热爱炼铁,敢于苦干硬干已经成为炼铁人的标识。

  13年间,张劲锴经历了首钢京唐1、2、3号高炉从施工到投产的全过程。查图纸、跑工地、抓进度、解问题,他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连续3个月没有休过一天假,不完成任务不下战场,那种敬业与认真,感染着每一名职工。张劲锴的父母妻儿都住在唐山市区。从2018年10月份到三高炉完工期间,张劲锴除了过年回了趟唐山,基本上没有回家看看家人。

  目前,张劲锴负责的炼铁含锌固废项目工程投产在即。他说,首钢京唐公司3座5500立方米高炉生产高水平稳定运行,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重,公司一定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编辑: 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