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8:3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平战结合”常态化!唐山公共卫生事业正跑出“加速度”

“平战结合”常态化

我市公共卫生事业正跑出“加速度”

□ 记者 刘庄子

  “预防胜过治疗”,这是对公共卫生事业最好的注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这是我市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成为唐山市卫健委当前的重点任务。

图为唐山市疾控中心P2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工作。侯奇 李欣 摄

  近十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与健康系统广大工作者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承前启后、砥砺前行,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救治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

图为唐山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分析数据。记者 赵亮 摄

  预防为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自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网络,包括四级国家卫生防疫体制和三级基层医疗预防保健网。我国卫生防疫事业也因此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我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快速大幅下降。同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处于快速提高期,年均增长达1.1岁。很显然,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提高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市建立了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联动机制。据了解,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有15家(其中市级疾控机构1家,县级疾控机构14家),建立了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完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体系方面,我市相继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以及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全市网络畅通,运转有效,对疫情实行实时监控,加强传染病早期预警。制订了各种传染病暴发疫情及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落实公共卫生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在强化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促进不良健康行为转变的工作中,我市积极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先后创建了迁安、曹妃甸2个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遵化市、滦州市2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近十年来,我市以流行季流感、肝炎、结核病、艾滋病以及人间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手足口病为重点,全面落实传染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疫情报告、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等职能,通过健全体系、部门联防联控、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和强化保障等措施,形成了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预防为主”虽是老生常谈,却是金科玉律。我市坚持“预防为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艾滋病、结核病、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得到提高,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图为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高危人群血样进行分析。记者 赵亮 摄

  补齐短板

  加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公共卫生事业,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水平,更是社会组织能力。

  人民的健康,已经成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疫情是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一次“大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向实战,是“考场”上亲历者共同的心声。新冠疫情之下,全市上下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战则必胜的决心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事业更是兼具科技、统筹、动员能力于一体,成为了抗疫的新标杆,硬核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疫情期间,我市成立以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重大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业技术队伍。根据疫情形势制定调整防控策略,制发防控方案、政策指南、工作通知、指令信息,强化疫情防控指挥调度。

  在构建“四级联控、逐级负责”联动机制方面,我市疫情防控领导机构联动18个县(市、区)、231个乡镇(街道)、6199个行政村(社区),工作上下贯通、高效运转。强化疫情防控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重点人员做到信息可追溯、管控能到位。形成全域分区分级推进、部门分块联动的良好格局。

  有备而来,才能随时应战。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如今已是各方共识。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市先后修订印发了《唐山市人感染H7N9流感应急预案(试行)》《唐山市森林草原火灾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方案(试行)》《唐山市血液保障应急预案》《唐山市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唐山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应急预案》《唐山市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应急预案》《唐山市心理救援应急预案》《唐山市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等救灾防病以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术预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市迅速印发实施《唐山市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一级应急响应预案》《唐山市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应急预案(试行)》,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十年来,我市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对照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认真落实各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传染病疫情动态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趋势,加强对流感、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的诊断和研判,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早治疗。

图为唐山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食品农药残留情况,以便及时进行食品风险预警。记者 赵亮 摄

  多措并举

  我市公共卫生事业正跑出“加速度”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市将全力办好民心工程,确保全面小康成色更足、质量更高。其中,“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常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守护人民健康。依法严惩非法捕杀、交易、食用野生动物行为。加快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第二医院改扩建、中心血站和120指挥中心迁建等项目建设,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紧密型医联体,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推动更多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这些都是保障公共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十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2000万元,提高市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在全省率先具备了生活饮用水106项的检验能力和140余项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能力。今年,市财政拨付2125.8万元,用于二级以上医院和县级疾控机构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改建、新建。目前,已备案启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增加到38个,日检测能力增加到15520人份。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23日,全市有41所医疗机构(含6所疾控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日检测能力将达到21240人份。

  在落实重大疾病防治项目方面,我市积极引进结核病控制项目。近十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各类结核病专项经费2400余万元,落实国家免费检查与免费治疗政策,全市的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报告发病率下降到18.01/10万,治疗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全市艾滋病监测服务网络乡级全覆盖,已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66家,乡镇社区艾滋病检测点181家,全市14个县(市区)每县建成至少3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验室覆盖率达100%,乡镇卫生院艾滋病检测点建设率达100%。

  公共卫生管理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今年,《唐山市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应运而生,以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记者了解到,《方案》针对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的我市公共卫生管理体系不健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在强化疾控中心核心职能、落实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基层工作网底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措施,实现稳底板、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同时,《方案》确定了推进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工作目标,逐步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案》明确提出发挥医疗卫生资源集中调配优势,建立起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联动机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实现防治结合、医防协同。此外,为坚持可操作、能落地的原则,《方案》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法治保障、强化考核评价、强化宣传引导等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落实落地。

  立足平时,市卫健委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加强重症医学、呼吸科、急救等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储备能力。着眼战时,市卫健委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顺应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健康河北”和“健康唐山”建设。

编辑: 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