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7:3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那年,我和知青仅一步之遥

那年,我和知青仅一步之遥

 张树田

  前不久,唐山晚报《老年周刊》刊发了一篇对当年知识青年优秀代表邢燕子的专访。得知这位曾对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年已80岁的老大姐,如今晚年生活充实安适,不仅打动了同为一代知青的访问者,也使我再次回想起自己同那场历史风雨相关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6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严峻的形势,中央适时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按照这些政策规定,当时我所就读的唐山第一高级中学有36个教学班,调减到24个教学班,这样数百名经严格选拔品学兼优的高中学生无条件地重返农村(均为农村籍)。与此同时,全国先后推出了自愿告别城市生活、放弃升学教育投身农业生产的邢燕子、侯隽、董加庚和柏玉兰等一批先进典型广为宣传。1962年5月,中央进一步明确规定:城市中一般不能升学或就业的青年可以下乡或者安置到农场劳动。1964年4月,唐山市委市人委据此作出具体安排,动员知青下乡,主要对象是1964年暑期毕业的中学生和其他社会闲散劳动力,安置到遵化、丰润、玉田三县。

  那年我作为六四届高中应届毕业生也在被动员之列。在当时的大气候影响和无数先进人物的感召下,在学校的动员会后,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很快向学校提交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表态决心书。那年,北京知青的优秀代表侯隽又亲临唐山,向我们讲述她高中毕业后如何舍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告别了工程师的父亲和当教师的母亲,义无反顾地到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安家落户的全过程。作为同龄人,她的义举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颗年轻的心。报告会后,我再次向学校党支部表达了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只要高考落榜一定带头下乡的决心,得到了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但是我的这一举动也为许多人所不理解,甚至对我冷嘲热讽,认为我学习成绩优秀,考上大学毫无悬念,所表决心纯属作秀。其实他们并不知晓,当时我亦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家生产队的领导,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乡亲们也知道,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样样农活都干过,回乡务农也一定是一把好手。那段时间,我还利用高考前有限的宝贵时间,回乡参与农村广播黑板报等宣传活动,进行未来农村生活的预热。

  1964年5月17日对我真正考验的日子到了,那天在市文化宫露天剧场举行了有8000多人参加的全市首次欢送上山下乡知青大会,这是自1955年我市开始有知青下乡活动以来,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上山下乡动员大会。之前市有关部门委托学校同我谈话,要我代表全市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在这次大会上作表态发言。记得那天市委书记杨远及其他市人委领导几乎悉数出席,即将赴遵化县西夏营大队安家落户的102名知青,个个胸佩大红花,会场红旗飞舞锣鼓喧天。平生第一次面对那么多市里的领导和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在那么宏大隆重的场合登台发言,我努力屏住呼吸,但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紧张和激动,只觉得头脑一阵阵眩晕,手心汗流不止,也难怪,那年我毕竟只有18岁呀。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那年我高考成绩优异,被全国重点院校解放军外语学院录取,就这样,冥冥之中,我同知青这一身份仅一步之遥后又擦肩而过。

  有关资料披露,我市共有近10万热血青年上山下乡。

编辑: 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