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发展安上新的知识引擎
————我市特邀院士工作站建设纪实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谭昊、孙杰书、李响)
工业名城唐山,科技之风劲吹。
1月11日,唐山市“特邀院士工作站”总结表彰及座谈会隆重召开,全市18家院士工作站负责同志齐聚一堂,7家院士工作站获评优秀。
马克俭、王国栋、尹伟伦、钱清泉、刘炯天......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随着一家家院士工作站在唐山陆续启动,一大批两院院士活跃在唐山科学发展的舞台上,为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把脉发展 巧借东风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资源,人才优先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腾飞的战略性选择,成为推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加速产业集聚的决定性因素。
与一线发达城市相比,我市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硬件上的优势,还面临毗邻京津的虹吸效应。如何针对比较急迫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如何扬长避短,积小优势为大优势?如何才能走出一条不拼资源、不拼消耗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曾经是从事人才高端智力引进工作的有识之士心中一连串的问号。2008年起,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高端人才引进的目标瞄准了两院院士,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启了唐山市“引智”之路的探索,以每年10名的速度,重点引进唐山经济转型急需的两院院士,打造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国家级智库,成为我市柔性引智工作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年来,我市新建特邀院士工作站6家,新增特邀院士25人,承担各级科技项目83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8项,建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2家,市级11家,各建站单位累计投入工作站科研经费9200万元。提供重大战略决策咨询43项,组织召开院士创新报告40多场,为我市培训各类人才2万人次,其中培养科研骨干1500名......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和运行,为我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策保障 智慧桥梁
“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惟有人才资源才是城市创新的不竭动力,惟有人才优势才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市委书记王雪峰说。
为引进国家顶级人才智力,我市先后出台了多项文件,从分配激励、项目扶持、创新资助等方面给予人才特殊优惠。特别是2010年,我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会上出台了《唐山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指导全市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唐山人才智力引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构建起高端人才智力服务政策体系......
————对引进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视其学科领域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实验室和200万元至300万元科研经费,发给本人安家费150万元,实行年薪制。
————支持各级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以兼职聘用、咨询评估、合作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形式,为唐山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用人单位要给予优厚的报酬。
————对与唐山市单位签订5年以上合同、每年在唐山实际工作6个月以上的院士,由市人才专项资金给予每人每年生活补贴10万元,一次性发放安家费10万元。
————对院士工作站,由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给予10万元的经费资助。
————各建站单位均设立了院士工作站专项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单独列支、专款专用,不断创新资金投入方式。正欣集团还专门制定了鼓励院士以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参与收益分配的规章制度,入股后,院士最高可享有该成果60%的股权收益,转让该成果可获得不低于30%的转让收益。
......
有了政策的支持和指引,唐山市高端智力引进工作如顺水行舟。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国鹰指出:“人才投入是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入,唐山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高端智力支持,只要能引进真正的高层次人才,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唐山人思贤若渴,奋起向上之志,兼有政策保障,落实具体课题项目。事无巨细,服务周到使许多院士感动,欣然同意成为“特邀院士工作站”的一员。
情满桑梓 苍苍聚力
始建于1896年的唐山交通大学共培养出33名两院院士。根据中共中央建设大三线的精神,1971年唐山交大搬迁至四川峨眉,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就此断裂。回望过去,今天的唐山人感到了责任,如何勇于面对历史的传承,创造新的传奇?
“唐山籍院士是家乡的一笔巨大财富,也应该成为院士特邀工作站建设起步阶段的基本阵营,充分发挥院士热爱家乡的情结,工作站的建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及院士引进工作,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李雅宏说。
对此,市人社局主动出击,进北京、下大连、赴长春,派出“引智使者”登门拜访家乡院士,并通过熟悉的院士介绍朋友,院士请院士。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发信函,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主动求贤纳士,并组织专人落实,时间、地点、活动内容、背景材料、论证或攻关项目说明、协议书、聘书一一到位。不是一厢情愿地坐家虚席以待,而是争先恐后联系院士,用诚心打动,用项目吸引。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深了院士与唐山的联络,也得到了院士们的热烈响应,更直接催生了院士工作站相继在唐山安家落户。
特邀院士中的王梦恕、钱清泉院士就毕业于唐山交大;宋振骐院士曾在唐山矿实习;殷瑞钰院士1957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唐山钢铁公司,一干就是26年,也是从唐山走出去的院士。乐亭现代农业园充分发挥“院士之乡”的独特优势,邀请四位唐山乐亭籍的两院院士来唐开展活动。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壮语弦歌忆旧游,他们割舍不去对唐山的感情,纷纷返回唐山服务发展。
柔性平台 借智唱戏
人才“以用为本”,而人才的使用,相应的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经过多年积累,我市的院士“引智”工作已步入制度化和常态化轨道。市人社局作为两院院士引进的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和管理服务机构,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市人社局不间断深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进行调研,征集智力技术项目需求,对全市符合“转方式、调结构”需要的项目,承诺“只要有需求、保证有院士”,设立工业、农业、其他行业专家对接组,千方百计牵线搭桥,实现两院院士与需求单位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双方开展项目合作、项目咨询、兼职聘用、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活动。
“特邀院士”工作站是实现单位与院士智力有效对接和融合的载体。各建站单位均做到“机制、人员、经费、场地、制度”五到位,为引进院士及其专家团队配备科研设备、提供研究条件、做好经费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很多院士站在广泛开发科研项目,积极联系院士智力的同时还建立起“院士常来、团队长驻”的合作机制,采取来唐指导、在线会诊、电子邮件、登门请教等多种形式与院士进行对接交流,基本实现院士每个月有指导、专家团队每年有活动。
每至秋高气爽时节,唐山市人社局还精心高筑“请贤台”,一时群贤毕至,又一批特邀院士,一批重量级项目进入合作领域。为充分发挥院士“外脑”作用,唐山市还每两年举办一次院士年会,为“转方式、调结构”把脉问诊。由于这些“外脑”的鼎力支持,工业余热利用、落后产能淘汰、板栗栽培灌溉技术、工业“三废”生态处理、矿产资源开发勘测、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态准备等专题思路进一步明晰。牛文元院士与会时曾激动地说:“唐山可以利用原料优势,在氢能经济、海水淡化、超级钢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做大四五个世界级的产业......唐山搞好了,可以起示范作用,对于我们国家提升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成效凸显 群贤齐聚
在“重视人才、呼唤人才”的热情感召下,一位位两鬓斑白的院士不图虚名、不走形式,带领他们的智力团队活跃在唐山的重点建设项目、重点经济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现代农业、新兴产业一线,在重点项目研发、重大课题论证、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批批契合唐山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落户唐山,成功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与唐山建华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合作的工业固体废渣资源化————脱硫石膏节能建筑新体系的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唐山每年700万吨工业固体废渣的排放问题,既实现了废物利用,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马克俭院士说:“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
蒋世成院士与三友集团合作的“高效节能环保粘胶纤维成套装备及关键技术集成开发项目”,年节约水及蒸汽的消耗2400万元,每年创造效益1.15亿元以上。
不放掉一缕烟气,不丢弃一块废渣,不排去一滴废水。在院士智力的引进过程中循环经济构想基本成型。
中科院院士王颖牵头组织研发的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唐山市和曹妃甸及周边海域地形、地貌、海堤等基本情况的数字化模拟、项目用地预演等功能,为曹妃甸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与院士合作开发的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供电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受电弓离线电弧引起的电磁干扰与防护方案研究、过分相过电压过电流对列车的影响及抑制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动车组的创新研制,并通过试验运用考核,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近5年,院士高端智力的引进,为新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走在全省前面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