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8 00:27:3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乐亭渔民苏海东:肝胆侠义弄潮人

  从18岁在海上漂泊,在30年的出海生涯中,用超常的智慧和勇气避免了20多起海上险情,将60多人从死亡线中拉回。乐亭渔民苏海东被当地群众誉为————

肝胆侠义弄潮人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习洪业 赵翠婷)夕阳西下,位于渤海湾畔的乐亭老米沟中心渔港风平浪静。随着出海捕捞的渔船陆续归航,码头上逐渐热闹起来,此时,桅杆上红色的旗帜映着晚霞迎风飘扬,整个渔港码头一片流光溢彩。

  冀乐渔03089号渔船徐徐靠岸,船长苏海东指挥着船员卸货,不时地整理着头上戴着的黑色皮帽。这顶看似不起眼的皮帽,已经陪伴他小半年的时间了:去年3月,在一次维修作业中,苏海东意外从桅杆摔下,因伤情严重,头部先后接受了两次大手术。术后,因为缺失一大块头骨,戴帽子对头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我也是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的人了。”苏海东笑着说,“阎王爷没把我留下,想是让我继续救人吧。”这位从18岁就在海上漂泊的汉子,在30年的出海生涯中避免了20多起海上险情,将60多人从死亡线中拉回。

  说起年后的这次海上救援,苏海东的妻子崔艳红语气中流露出些许埋怨和心疼:“想起来忒后怕!自己还没好利索,一听说海上出事儿了,爬起来就走了......”

  时间回溯到1月20日凌晨,正在家养病的苏海东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在京唐港东堤附近,两艘小型渔船遇险,急需救援!苏海东二话没说,起身驱车前往中心渔港,因为那里有他的渔船。此时,渔船就是救命船。

  40多分钟后,在乐亭中心渔港服务处的协助下,苏海东快速调度了附近正在作业的冀乐渔03418号和冀乐渔03089号渔船,并亲自驾驶冀乐渔03018号,以最快的速度驶向事发海域。

  当天正是大寒,滴水成冰,海上风浪达到七八级。他们抵达时,一只小木船已经完全沉入水下,另外一只正在波涛中飘摇不定,两个浑身湿透的人瘫坐在甲板上瑟瑟发抖。

  “这样的天气,小船出什么海呀!你们不要命啦!”苏海东一边向小船上抛缆绳,一边大声喊。遇险者被成功营救后,又提出了新的请求:“大哥,船就是我们的命啊!求求您,帮我们把船拖出来吧!”水中逆流拖行沉船的阻力太大了!风里浪里折腾了半辈子的苏海东深知此中的艰险,但那充满期待的呼喊让他决定冒险尝试。果然,没走上几海里,胳膊粗的缆绳“啪”地一声断了,只好换成了更粗的缆绳。苏海东尽量使渔船慢速行进,让拖在后面的小船不致撞上大船再次倾覆。经过4个多小时的拖拽和行驶,终于在午后到达了渔港码头。

  此时,渔港调度中心已经联系好了吊车,渔船厂的维修人员也在码头上等候多时。由于遇险船的船身全部进水,一台吊车有点儿吃不消,除了专业司机之外,苏海东是现场唯一一个会开吊车的人了。刚刚喘了一口气的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船厂,把另一台吊车开到了码头。在两台吊车的相互配合下,沉船终于一点一点被吊出水面。接下来,他又亲自指挥大家用水泵把各个船舱里的水抽干,一直忙到半夜12点,才稳稳地把这条船吊到了渔港的码头上。

  这十几个小时,等待在家的崔艳红如坐针毡,她试图拨打丈夫的电话询问情况,叮嘱丈夫注意安全。但前几个电话,苏海东都没接,直到下午3点多,她才在电话里听见了丈夫的“吼声”:“你别总打啥电话了,我这正‘救火’呢!”那一刻,苏海东正一手捂着头顶,一手指挥着工人们给船排水。当崔艳红见到疲惫的丈夫时,已经是次日凌晨。

  船员们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两天后,那位丰南的船主来到码头致谢的情景。“当时,那位大姐手里举着一面锦旗,见到海东就跪下了,哭着说不出话来。海东扶她不起,只好双膝跪地......”

  “他头骨碎了的那块,是全身最脆弱的地方,尤其是刚刚做完手术,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都可能造成脑积水,要是摔个跟头什么的就更麻烦了。”崔艳红对丈夫见义勇为的善举已经见怪不怪,却始终揪心着他的身体:“为了救别人的命,就不顾自己的命了!”

  其实,在险情面前,让苏海东置之度外的不只是他的身体,还有救援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拿年初这次救援来说,为了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系数,他出动了自家3艘大型渔船,即便不计人工费,耗油至少也要五六千元,但苏海东没收对方一分钱。他说,人家受难了,本身就很不幸,我要是再收钱,他们的经济负担就更重了,这样的钱,咱拿不起来!

  30年来海上援救,苏海东未收分文。2017年9月的一天,苏海东正带领船员起锚打捞海蜇,对讲机里突然传出呼救声,附近的一艘渔船因故障正在下沉。这边是正待收获的几千斤海蜇,但起完网最快也要两个小时;那边是3海里之外的险情,性命攸关,十万火急。苏海东毫不犹豫地命令船员将网具解除,抛向大海。

  15分钟后,他的船到达了事发地点。遇险船只的船头已经完全倾入水中,两个幸存者站在船尾的一小块甲板上,海水已经没过膝盖。

  “再晚到5分钟,就失去生还的可能了。”这一次,苏海东仍是救了人,再把船拖回渔港。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回到海里找到了情急之下抛弃的价值10多万元的渔具,但网里的海蜇早就没了踪影,5万多元的货“打了水漂儿”。可即使这样,他仍谢绝了船主的赔偿:“咱都是驶船的,不容易!”

  的确,在苏海东眼里,凡是在海上漂泊的,是否相识都是兄弟。在山东作业时,他先后多次对当地的遇险船只施以援手。最难的一次,他用了9个多小时,驾驶自己的渔船将一艘抛锚的山东渔船“顶”回60多海里之外的修船厂;他也曾在恶劣天气里,为了避免获救的小船被狂风巨浪打翻,毅然选择了与回家方向相反的航线,多跑了几十海里的路,成功保住了船上4个人的性命和他们的财产。那天风浪太大,船颠簸得厉害,他在驾驶舱中一次次地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

  在一起打拼久了,船员们都知道老板为人善良仁义,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大家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成以苏海东为核心的救援团队,各司其职,默契合作,对遇险船只展开营救,而他们也和船东一样,从来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共同生活了20多年,崔艳红也深深地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善举,除了把丈夫的安危记挂在心头,其他任何付出她都不放在心上。

  当被问及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一次次见义勇为时,苏海东沉吟了片刻。“我干这一行是子承父业。爷爷和父亲都是善良的人,他们老辈人驶船也都救过人。”苏海东说,儿时的记忆里,被救的人上门拜谢的情景永远挥之不去。后来自己上船了,父亲反复叮嘱他,在海上遇见谁有难了,一定要帮一把。30年来,苏海东始终牢记着从祖辈传承下来的美德,对遇到的每一起海上险情,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

  既有舍身相救的侠义肝胆,又有对海洋捕捞事业的创新追求。早在1995年和1996年,只有初中学历的苏海东先后自费到北京和大连学习海上卫星导航和声呐技术。这也使苏海东成为乐亭第一个拥有铁壳大船的渔民,第一个将卫星导航和声呐探测应用于海上捕捞并在当地推广的人,更是第一个依靠新型通讯导航设备走出渤海湾的人。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加上不断积累的捕捞经验和不怕吃苦的劲头,这些年来,苏海东的捕捞事业逐渐做大做强。现在,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船队,有的船只还跨越太平洋,长年在非洲的毛里塔尼亚进行越洋作业。

  苏海东性格开朗幽默,喜欢新生事物,平时也爱拍些小视频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他和妻子一直钟情“华为”。“我们一家子都用国产手机。”崔艳红笑着说,“我以前要买‘苹果’,他说啥也不让,说支持国货也是爱国的表现。”

  “小时候家里穷,想多赚钱孝敬父母,这个愿望实现了。这些年因为业务需要去过许多国家,觉得哪儿也不如呆在自己的国家踏实!其实有个愿望由来已久,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就是为大家做奉献嘛。”说这句话时,这个面色黝黑的汉子很庄重,他真诚地道出了自己最朴素的初心。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