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前些日子,笔者在我市49号小区内的原唐山交大留守处(现称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办事处),见到了一座仿建的唐山交大欧式风格的拱形大门,门楣上的毛泽东笔迹“交通大学”十分醒目,笔者当即用相机拍下了大门景色,并发到了网上,引起了网友的关注,而背面门楣上刚刚镶嵌的“唐山路矿学堂”六个大字,更是老唐山人难以忘却的文化记忆。(见上图)
开平矿务局与铁路合办的唐山路矿学堂
唐山交大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驰名中外。
1896年5月,中国第一座铁路学校“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肇建,他就是后来蛮声海内外的唐山交通大学前身。1905年10月,该校迁址唐山,定名为唐山路矿学堂。
唐山路矿学堂原是铁路与开平矿务局合办学校。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校史大事记》载:“1906年3月19日,......开平矿务局恳请学堂(指唐山学堂,)除路科外增办矿科”“ 3月27日,(清政府铁路)督办批准增办矿科的请求,并确定学堂的名称为唐山路矿学堂”“5月30日,路局(指关内铁路局)总办周长令、吴家修与开平矿务局总办那森订立合同十六条。......费用由铁路与矿务局分别按所招学生比例分摊,按十、四成核算,铁路十成矿务局四城......预计建校经费为银117055两”。这一年该校为矿务局招收了“采矿工程系”学生40名。
新中国成立后的唐山交大
民国期间,该校曾多次更名,如: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等。
1949年以后,唐山交大改名为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据《西南交通大学大事记》及相关资料记述,1949年7月,中央军委铁道部决定,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和唐山工学院三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直属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因此唐山工学院改名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因急需添聘教授和研究人员,为广聚人才,中央军委铁道部给予了优惠政策,《西南交通大学校校史资料选辑》记述:“所聘定的教员,来唐山到职,享有铁道部员工的福利,除本人同家眷属有火车免票外,行李书籍也有免费运输证,到此有住宅,薪金待遇较一般大学为高,正教授待遇从1000斤到1500斤小米(清华、北大、南开等,最高为1200斤)。教授自办小灶膳团,每月每人为150斤小米(鱼肉俱全)除此之外,水、电、煤等均由学校供给,可说无其他开支。副教授每月800斤,讲师至少700斤,助教至少400斤”这次求贤活动,硕果累累,从国内外引进了80多名知名的教授和专家。那时,一下子招聘到这么多人才,唐山交大独占鳌头。
后来,根据路内其他院校的意见和建议,1950年8月21日,政务院四十六次会议决定将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签发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任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北方交通大学校长。校部设在北京。毛泽东亲笔为“北方交通大学”题写了校名。故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于1950年8月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唐山交大撤离唐山前的校名————唐山铁道学院
据《西南交通大学校校史资料选辑》记述:“1952年,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时,把唐山母校的冶金、采矿、建筑、化工四个系调出,支援建立了新的国立院校。如:以张文奇教授为系主任之冶金系全体师生,前往北京成立了北京钢铁学院;以何杰教授为系主任之采矿系全体师生,也调出成立了北京矿业学院;刘福泰、徐中两教授为系主任之建筑系和以余国琮教授为系主任之化工系,分别并入天津大学(即原北洋大学)另外并调出两个专业和一部分知名教师,支援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地质学院和国防部门。还支援了铁路系统的北京、兰州、长沙三个铁路学校。唐山只留与铁道有关的土木、电机、机械三系及共同学科,唐山工学院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
1972年,唐山交大迁址四川峨眉,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资料照片
寻觅唐山老交大遗迹
2015年11月,笔者曾约几位文史爱好者来到了老交大区域,漫步在低矮杂乱的棚户区内,走街串巷,寻找承载着唐山百年记忆、蕴含着唐山文化乡愁的老交大建筑遗迹。
寻觅中,笔者最想找到的就是老交大的大门,唐山大地震后老交大校内的漂亮建筑损毁殆尽,唯有大门口未倒。笔者在开滦唐山矿工作时,每天去风井上班都会从此大门口经过。那高高的具有西方特色大门,深深吸引着笔者,每次路过都要多看几眼。当我们在知情人引领下来到大门处时,见只剩一座“唐山交通大学旧址”的石碑了。笔者站在石碑前,望着石碑旁水泥路笔直延伸的方向,顿时感到无限的遗憾。
当我们来到一处低矮平房环抱着的空地时,有人兴奋地大声说:“这又有一块石碑”。走近看,石碑上面刻有“图书馆遗址” 5个行书繁体字。该石碑立在存留的半截老交大图书馆西面的废墟之上,它在一片树木的映衬下,显得空旷幽静。
在一处棚户房前,我们向一老者询问老交大的相关建筑遗址时,他说:“我曾在老交大后勤的保卫部门工作,对校园情况非常熟悉,我呆的这个地方,就是‘眷诚斋’原址。”巧遇“老交大”,我们向他打听详情。老人指着身旁的老枯树桩说:“就剩‘眷诚斋’楼前的这棵老枯树了,房子都是震后建的”。“眷诚斋”为三层尖脊瓦顶楼房,建筑挺拔俊秀,是詹天佑捐款所建的学生宿舍大楼,校方作为毕业生宿舍,激励学子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而攻读和奋斗。地震时“眷诚斋”建筑损毁,唯有那棵老枯树桩见证着它曾经的辉煌。
接下来,我们信步搜寻到了“老交大游泳池原址”,和几处带有老交大印记的棚户房名称。分别为“南华道” “新华斋1舍”“西新6舍”,是老交大“南华斋”“新华宅”“西新宿舍”的旧称。此外“南操场6舍”也让人联想到旧时广场的情景。
最后,我们寻觅到一处“老交大粮店”。该粮店为震后所建的一处永久性平房建筑,门旁锈迹斑斑的长方形铁质牌匾上,写有全称为“唐山市路南第三粮油公司交大粮油食品店”的字迹。这块承载着“老交大”标志和计划经济时期双重印记的牌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寻觅老交大遗迹的过程,也就是追寻老唐山人的文化记忆。据了解,在未来搬迁后的老交大原址,将会建成“老交大博物馆公园”,
对此,笔者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