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02:29:3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话说唐山】遵化水脉(二)

原标题:遵化水脉(二)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张乘国)

  魏进河

  马兰河的东侧也流淌着一条大河————魏进河。当年的遵化十景之一的“魏进寒出”便源于此河。《遵化县志》记载,魏进河源于兴隆县花木林子,但我在地图上并未搜到此处,但有花木岭与之发音相近,位置相符,可能魏进河正是源于此处。并且,花木岭北侧是更为雄奇的雁飞岭,登麒麟山可直望此山。理论上讲,魏进河与雁飞岭有莫大的关系。

诸河入水门口图

  魏进河进入遵化北川境内也要先过一关————鲇鱼关。鲇鱼关又称鲇鱼石关,因该城垣南面有块黑巨石,长约几米,高数米,一头大,一头小,看上去恰似卧着的一条大鲇鱼,故得此名。又因其石下蓄着两亩大的水坑,又名鲇鱼池。大家对鲇鱼池关陌生的话,如果提起上关湖来,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错,上关就是鲇鱼关。而鲇鱼关正是被淹没在上关湖水下。鲇鱼关下辖一营一寨:沙岭寨和鲇鱼池营,沙岭寨即现今沙岭村。因此地山岭多沙而得名,明永乐年间建寨。沙岭寨之南有一较知名山————茅山,茅山之南有一名地,名为汤泉。在茅山与麒麟山两山之间有村落一座————鲇鱼池村,可能就是由当年的鲇鱼池营演变而来的吧。

  魏进河流经魏进河村(所谓魏进,即此处)与马兰河在三仙山之北寒河庄村(所谓寒出,即此处)合流之后沿中道山北麓入水平口(水门口),共同汇入沙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人在此河两岸生活居住,曾出土魏进河遗址,保存至今的泥陶片,依旧诉说着那个时代的传奇。寒河庄村南有一山名曰蝎子山,紧临三仙山西侧,属于中道山山系。北山山腰处建有一座寺庙南塘寺,寺下西北侧有一池塘名曰汤罐,一年四季不结冰,颇为奇特。水多时有水于汤罐溢出流入魏进河。南塘寺是近两年在老庙遗址之上新修的寺庙,并有相关文物出土,据此可以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魏进河沿岸确有人类活动。关于此河的故事传说有很多,此处不做过多介绍。只是希望大家能记住这条河流,至今的城墙依然是遵化与兴隆的分界线,关内关外,仅一墙之隔,然一水相连,不知曾发生过多少如烟往事。

  《水经注》有记载如下:“庚水又西南流,漯水注之。水出右北平俊靡县,王莽之俊麻也。东南流,世谓之车軬水。又东南流,与温泉水合。水出北山温溪,即温源也。养疾者不能澡其炎漂,以其过灼故也。《魏土地记》曰:徐无城东有温汤,即此也。其水南流百步,便伏流入于地下,水盛则通注漯水。”此段说的即是如今的魏进河。

  大安口河

  茅山东侧还有一条河谷,河谷之中有下营一座,正南方则是具有军事色彩的堡子店镇,而这条河谷及堡子店平原地区是由一条大河冲击而成。这条大河就是大安口河。《遵化县志》记载此河为北岭河,而我更愿意称之为大安口河,因为当年的大安口关实在是知名度颇高。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军号称10余万,避开关宁防线,分兵三路,其中的一路就是从大安口关突入关内,直逼京师。而另外两路分别是龙井关与洪山口关,史称己巳之变。正是满洲人这次入关抢掠,以遵化为基地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进行对抗,奠定了后金的实力,使之最终能一统中原。

大安口河所过关口

  这次入关抢掠首个目标是遵化,顺治帝当初选陵址于遵化,我想不仅仅这里占尽风水,更因遵化实为后金崛起甚至是另一种意义的龙兴之地。历史已离我们远去,而战火的硝烟似乎还能闻到。关内关外,一墙之隔,一水相连,可怜城内外的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抛开历史的硝烟,让我们回到现在,再一次观看那条依旧流淌的大河————大安口河。《遵化县志》记载北岭河河源为兴隆的小水泉,北岭河即为大安口河。但我在地图上并未搜索到小水泉这个地址。但观察地形,大安口河的源头大概在北台子村一带。北台子村北有一比较高的山岭,正是由于这个比较高大的山岭,收集了天上的雨水,涌出地下的泉水,形成了这条河谷的源头。既然魏进河又称北岭河,这条高大的山岭很可能就叫北岭。北台子西侧还有一山叫大西山。魏进河一路向南流入遵化境内,首先经过长城的一个关口,而这个关口,自然就是大安口关,关口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大安口村村北。大安口关,据传,关名是古人根据诸葛亮“马前课”卦中的“大安”而命名。明洪武年间建关,是通往兴隆、承德的要道,地势险要。大安口关下辖2寨1营:井儿峪寨、琵琶峪寨、下营。井儿峪寨东距冷嘴头关侧的龙池峪寨2.5公里,何年所建未知,地势颇为险要。此寨后称塔峪,抗战中,因与东侧的龙须庵归属为一个村,改名双义村,新中国成立后,仍使用原名。琵琶峪寨地理位置不详,但可以推断出此寨的大概位置,应该就是现在的万寿庵村。因为在沙岭寨与大安口关之间只有一条小山谷,而这条小山谷就是现在的万寿庵村。而现在的西下营满族乡,很可能就是由当年的下营演变而来。

  有时我思考,为何当年的后金会选择大安口为突破口?观察此处地形发现,这个关口相对平坦开阔,是最容易突破的关口。而突破关口之后又有相对开阔的平原,方便骑兵展开作战。当年的后金军很可能是沿着北岭之北的洒河支流河谷即现在的522县道,逆流而上先进入挂兰峪镇进入魏进河谷地,鉴于当年的上关位置非常险要,易守难攻,后金军选择了向东翻越大西山进入大安口河河谷。顺流南下,突破大安口关,在下营一带就应该遇到过抵抗,在堡子镇展开过略为激烈的战斗。也许是“稍战即克”,一路并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因为当年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已发不出像样的军晌,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有关宁铁骑一支,此处守军应该大多为兵油子,后金军一到,也许就开溜了。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河依旧枕寒流。人事已改,而山河依旧。那条大河依旧流淌,也许当年的入关何等惊心动魄,但在这条大河眼中只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