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 00:43:1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李大钊与滦州

□ 王艳萍

古滦州因滦河而得名。“本古贡洛城。滦河环绕......”在唐山故乡的滦州、滦河都留有李大钊的足迹。在目前所查得的资料中,李大钊至少曾有三次途经滦州(1917年、1919年、1923年)留有文字记录,宝贵的文字记载为我们呈现出百余年前鲜活的历史记忆。

​雷庄车站

碧血春花同学情

在梳理李大钊与滦州的历史脉络中,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滦县泡石店乡蒋庄的蒋卫平。用当地人讲古的话说:滦县蒋庄有一位李大钊的同学、好朋友。

蒋卫平(1883——1910),滦县蒋庄人。本名文庆,号卫平,清光绪八年壬午年农历腊月十二日出生。此日正值大寒,公历已是1883年的1月20日。祖父蒋天性是位乡绅,是蒋卫平的启蒙老师,使他打下深厚的国学根底。父亲蒋让喜好弓箭,有些武功,家庭教育可谓文武双全。

李大钊与蒋卫平的相识、相知是在永平府中学堂。

永平府中学堂,李大钊曾就读的中学,原址在现今河北省卢龙县。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奏请光绪帝颁发《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通令各州府将书院改为学堂。同年10月,直隶永平府知府治所卢龙县城内的“敬胜书院”改为“永平府中学堂”,由府学教官(即学官)范文号任监督,负责监察学堂一切事务。

永平府中学堂是永平府面向所属七州县(滦州、卢龙、昌黎、迁安、抚宁、临榆、乐亭)招生最早的一所中学校,学制五年。初期配校监督一人,堂长一人,庶务主任一人,教习若干人,还有堂役。所授课程分为中西两学。“中学”四科: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西学”有:英文、算学、地学、外国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

1905年,蒋卫平在永平府中学堂与李大钊同学,虽然两人年龄有差距,蒋卫平22岁,李大钊16岁,因是老乡,又志趣相投,常常纵论天下,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两人按照中国传统结为异姓兄弟,李大钊尊蒋卫平为兄长,这种情谊贯彻两人终生。李大钊家在大黑坨村,要经滦州从水路回家或返校,蒋卫平把李大钊当成弟弟看待,走在一起。蒋家人知道李大钊父母早逝,小小年纪成婚,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全靠年轻妻子料理,对李大钊更加疼爱,或为他打点一些衣物,或留他住上几天。两人在校学习之余,有时去河滩散步,有时在操场上打球、跑步。共同的远大抱负,使他们成为真正推心置腹的挚友。

蒋卫平比李大钊年长7岁,思想已相当成熟。他的言谈中有不少真知灼见,对刚刚远离家门、年仅 16岁的李大钊影响很大,李大钊从他身上学到和获得不少在家乡苦读时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见解。蒋卫平和李大钊成为同学不久,得悉保定军校招生,又毅然决定投笔从戎,被驻扎在永平府地区的第二镇第三协统领王占元推荐到保定北洋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相交甚笃的李大钊,在古城卢龙同他依依惜别。没到两年,李大钊也毅然中止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学习生活,到天津投考新的学校,进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

从1905年永平府中学堂分手,到1910年蒋卫平牺牲,这期间,因历史资料的匮乏,我们对李大钊与蒋卫平的交往、通信都无从得知。但蒋卫平的革命生涯和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对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有很大影响是可以肯定的。现在保存下来的李大钊早期的诗作,许多都和蒋卫平有关,更可作为历史的明证。

写于1908年的《登楼杂感》是两首七言律诗:

荆天棘地寄蜉蝣,青鬓无端欲白头。

拊髀未提三尺剑,逃形思放五湖舟。

久居燕市伤屠狗,数觅郑商学贩牛。

一事无成嗟半老,沉沉梦里度春秋。

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

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

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

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

在这两首诗中,李大钊遥念挚友蒋卫平远赴东北,为保卫祖国疆土出生入死,感叹自己当前的无所作为,更决心要把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荆轲、高渐离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悲壮的诗句,流露出李大钊对时局的哀叹,和对在“北塞”捍卫国门奋战的挚友蒋卫平的怀念,并感伤自己未能为国赴难。

时隔一载,1909年冬天,李大钊又有《岁晚寄友》两首律诗,对“几载不相见”的挚友蒋卫平,表达异常思念之情:

江山依旧是,风景已全非。

九世仇堪报,十年愿未违。

辽宫昔时燕,今向汉家飞。

岁晚军书急,行人归未归?

几载不相见,沧桑又一时。

廿年余壮志,千里寄新诗。

慷慨思投笔,艰难未去师。

何当驱漠北,遍树汉家旗。

从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思念与惦记,可以看出这是寄给“几载不相见”的挚友蒋卫平的。李大钊接到蒋卫平寄来的“军书”后,为蒋卫平壮志得酬而高兴,又为身处险境的蒋卫平担忧。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恨不能在此时此刻与蒋卫平并肩战斗的心迹。

光绪年间《滦州志》中的滦州全域图

不知蒋卫平是否曾接到李大钊的《岁晚寄友》,李大钊获悉蒋卫平舍身报国噩耗,已是一年多以后了。此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昔日李大钊与蒋卫平相伴求学所途经的古城滦州也爆发了震撼全国的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老师白雅雨在起义时壮烈牺牲。此刻,李大钊得知蒋卫平早在一年前就惨死在沙俄的枪下,极为悲痛,极为愤怒。一连写出两首《哭蒋卫平》:

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

半世英灵沉漠北,经年骸骨冷江头。

辽东化鹤归来日,燕市屠牛漂泊秋。

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

龙沙旧是伤心地,凭吊经秋抵劫灰。

我入平山迟一步,君征绝塞未曾回。

玉门魂返关山黑,华表人归猿鹤哀。

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

在1913年的《言治》月刊上还登有李大钊写的《题蒋卫平遗像》:

斯人气尚雄,江流自千古。

碧血几春花,零泪一抔土。

不闻叱咤声,但听呜咽水。

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

李大钊的这些早期诗歌,大都登载在1913年的《言治》月刊上,这时的李大钊已是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编辑《言治》月刊,他以笔从戎怀念挚友的同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探寻挽救国家民族危亡道路的努力。

已故的李大钊研究专家董宝瑞先生在《李大钊早期诗作与关外大侠蒋卫平》一文中也曾写道:“李大钊在 1908 年至 1912 年留下的 7 首诗作,占据了李大钊早期创作的诗歌作品的主要部分,认真寻找这些诗歌的创作缘由,对研究李大钊当时的思想极有意义。”

评古论今 比戏出奇

徜徉在新复建的滦州古城,会有穿越时空的错觉。滦州博物馆对上世纪评剧繁华盛况的情景再现,让人不禁产生对这一传统文化方式的探究,也由此引发对李大钊关注评剧的历史关联。关于李大钊与评剧的诞生有过联系,见于1982年9月完成并出版的《评剧简史(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胡沙著)。

在《评剧简史(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一书中,胡沙对评剧的描述是平实、真切的,也是详细、形象的。在他的阐述中,从形式上说明,评剧从最初的“奉天落子”“蹦蹦戏”“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大戏;从源流上寻根,评剧发源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流传到东北三省开花结果的艰苦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于评剧的名称起源,书中记有:

“那时的京剧也叫平剧,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是国戏,所以才能叫‘平剧’。而评剧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剧’,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嫉妒,开始挑衅,这时有一位报界的人士出来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的‘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他说,京剧是国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市景状况,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李大钊。打那儿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这就将李大钊与评剧的关系形象的表述出来。

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多次到唐山一带进行社会调查,从事宣传群众的工作。他曾深入到煤矿工人、山区农民,甚至樵夫、牧羊人、看寺庙老人之中,对他们的生活和疾苦有深切的体会。尤为难得的是李大钊与成兆才及“警世戏社”竟有过一段交往。据曾与成兆才同班社的著名小生倪俊声回忆,李大钊曾在他们的戏台上宣传放脚(把妇女裹着的小脚放开)、戒烟和剪辫子。还为他们题写了条幅,题目为“是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成兆才的侄子成国祯也回忆说,李大钊和我二叔成兆才谈过话,还曾给我二叔寄过书报。

以上这些记述常被李大钊生平研究文章所引用。在2008年8月4日《神州戏曲网》上登载了《评剧历史沿革》一文。其中提到:

“1915年,李大钊曾经观看成兆才等人演出的《花为媒》后,给予了称赞。”“成兆才原系莲花落艺人,受到新时代思潮影响,在艺术上革新创造,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1919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关于李大钊关注评剧和轰动北方的“杨三姐告状”如何改编成评剧,董宝瑞、王占连合写的文章《李大钊与诞生于其家乡一带的评戏的情缘》中叙述的十分详细。他们写道:

“李大钊对新出现的平腔梆子戏十分喜爱,认为这一新剧种完全可以同传统的乐亭皮影戏相媲美。它博采二人转、河北梆子、京剧、昌黎地秧歌、乐亭皮影、乐亭大鼓、什不闲等戏剧、曲艺、舞蹈、音乐艺术之长,保持莲花落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以后,不管是在日本留学,还是在北京创办报刊,从事新文化运动和重大革命活动,他一直关注平腔梆子戏的改革和发展。据传,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他曾同成兆才有过联系,不断寄一些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报刊,希望平腔梆子戏保护平民化的特色,多演一些现代题材的剧目,这给予成兆才的思想以很大的影响......1918年,滦县冯家狗儿庄发生了杨二娥被害,杨三娥为其姐申冤告状的故事。在李大钊的建议下,成兆才很快写出了《杨三姐告状》。”“李大钊与这位评剧创始人的交往,多年来一直传为美谈。”

历史上的纪念地

雷庄车站,是辛亥滦州起义最重要的纪念地之一,也是李大钊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地方。

1917年5月9-11日,李大钊发表在《甲寅》日刊上的《旅行日记》中写有:

“天将破晓,过雷庄猛忆此为辛亥滦州革命失败之地,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土,均于此地就义焉。余推窗北望,但见丘山起伏,晓雾迷濛,山田叠翠,状若缀锦,更无何等遗迹之可凭吊者。他日崇德纪功,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然国人素性,但知趋附生存之伟人,不欲崇礼死去之英雄,斯等事又何敢望哉!”

此时,距辛亥滦州起义已过五年多,时过境迁,李大钊看到的是“无何等遗迹可供凭吊者”,但“白亚雨先生、王金铭、施从云二队官及其他诸烈土”依然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他期待“应于此处建一祠宇或数铜像,以表彰之”。如今,因铁路压煤改线,雷庄火车站原有的载运旅客功能早已废弃不用,多年来,只有那斑驳的车站站牌仿佛还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1919年8月31日,李大钊发表于《新生活》上的《五峰游记》中写有:

“我们那晚八时顷,由京奉线出发,次日早晨曙光刚发的时候,到滦州车站。此地是辛亥年,张绍曾将军督率第二十镇停军不发,拿十九信条要胁清廷的地方。后来到底有一标在此起义,以众寡不敌失败,营长施从云、王金铭,参谋长白亚雨等殉难。这是历史上的纪念地。”

对此,在朱文通主编的《李大钊年谱长编》中记录:7月20日,李大钊离京返回故乡。在王士立先生撰写的《李大钊在河北活动编年》中记录:7月20日,李大钊于当日晚乘火车离京返里。21日,李大钊于滦县火车站下车,雇一小舟顺滦河南下,黄昏后抵达大黑坨村。

1923年12月30日,李大钊在庆祝母校成立18周年会上作《十八年来之回顾》中说:

“革命派运动,像本校教员白雅雨先生,奔走于滦州第二十师(镇)军队中,后殉于难。”“那追悼白先生挽联的字句,今天我来在这个礼堂上,还仿佛有人念给我听!”

这是辛亥滦州起义十二年后李大钊再回母校演讲时所说,饱含深情,提的次数最多的人还是老师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名毓昆,号铣玉,字雅雨。江苏南通市人。自幼入私塾,深受从事教育工作的祖父、父亲的影响,用功读书。1886年考取秀才,被江苏学政王先谦选送到江阴南蓄书院,攻读天文、地理、数学和历史等。1899年到上海南洋公学师院进一步深造,并在该院、澄衷学堂等校任教,结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教员蔡元培、张相文、钮永建等人,并与从事革命活动的章太炎、邹容、章士钊等交往。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当时著名的爱国学者。

白雅雨是同盟会员,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他要以“地理学救国”,“阐发民族观念”。在教学中力求贯穿民族民主革命和爱国主义思想。1906年,正是朝廷为挽救日薄西山的命运,推行包括兴办新式学堂在内的“新政”时期,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北洋女师学堂均是此时创办。1908年秋,受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北洋女师学堂的聘请,白雅雨带家眷到天津的这两个学校史地系任教。以学校为阵地,培育革命青年。此时李大钊正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二人志趣相投,遂促成了一份师生情缘。

辛亥滦州起义之时,李大钊正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推行“新政”时创建的几所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法政学校。创建于1906年,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新开河西岸志成道33号。1907年8月开始招生。1909年更名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白雅雨就职的另一学校是北洋女师学堂,也于此时创建。基于对“因孩提之童,日依母侧,熏陶渐染,习惯自然”的认识,旧有的“女子一端尤为家庭教育之根源,培植人才之基础”的观念更为根深蒂固,新学堂更为注重对女子的教育。因此,学堂聘“品行端方,学问优裕”的翰林院编修傅增湘为监督,在傅增湘的主持下,专门制定了《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辛亥革命后,学堂先后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直隶女子师范学校,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五四”前后,邓颖超、刘清扬、郭隆真、许广平等,都曾在北洋女师学堂求学。

武昌起义前,在天津,白雅雨就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和北洋法政学堂的师生为主组建了天津共和会,被推举为会长,准备策划发动辛亥滦州起义。在革命党人积极工作下,清新军第20镇、第6镇、第2混成协中的很多官兵倾向革命,第6镇统制吴禄贞是同盟会成员,第20镇统制张绍曾、第2混成协协制蓝天蔚也赞成共和,三人曾密约在滦州“秋操”之际相机“兵谏”,倡导君主立宪。

1911年12月31日,在中国同盟会、东三省同盟会、华北同盟会、京津同盟会、中国地学会、天津共和会、北方革命协会等多方革命力量的长期策动下,清朝驻滦州新军第20镇第79标所属3个营2000多名官兵,响应武昌起义,宣布反清。

1912年1月3日,成立中华民国北方革命军政府,推第2营管带王金铭为大都督,第1营管带施从云为总司令。通电全国,照会列强。1月4日晚,军政府发兵西进,直指津京。行至雷庄车站,不幸遭清军重兵伏击,经过一昼夜英勇血战,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王金铭、施从云壮烈牺牲。突围而出的起义军参谋长白雅雨, 在古冶被清军抓捕,也于1月7日在开平死难。在刑场上,白雅雨拒绝下跪,被王怀庆砍断右腿、砍下头颅。白雅雨就义前曾赋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

老师白雅雨临刑前立而不跪的凛然气节深深打动了李大钊,“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白雅雨在滦州起义失败后的生命绝唱,李大钊在天津求学时便牢记于心,李大钊决心要像老师那样“为主义而来,为主义而去”,为理想献身。

关于李大钊是否参加辛亥滦州起义,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唐山师范学院王士立先生、滦州唐向荣先生、刘建国先生都为此撰文,提出诸多文证来说明李大钊参与辛亥滦州起义。例如唐向荣先生《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一文在《中共党史研究》发表(1999年第6期);王士立先生、唐向荣先生撰写的《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台湾所存有关史料的初步考察》在1992年《李大钊研究》第3辑发表并收入王士立先生专著《东海涧阁文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学术研究的推进,为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先辈,传承革命精神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横山无言,滦水潺潺,百年沧桑,天地巨变。李大钊所热爱的家乡热土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人们讲述着李大钊故事,秉承李大钊精神,将先驱者未竟事业不断地推进、推进......

(图片由滦州市王艳君、雷庄镇赵淑霞提供)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