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7 01:14:0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迁西潘家口长城是秦汉名关——从三首名人古诗论潘家口长城的历史断代

迁西潘家口长城是秦汉名关————从三首名人古诗论潘家口长城的历史断代

□ 吴祥

  如今,很多著述都说今天迁西的长城都是明长城,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很不确切的。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如今我们在迁西看到的,多数是明长城,因为明代是全国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复长城,主要集中在戚继光在迁西三屯营任蓟镇总兵府总兵时,为防备北部蒙古强敌入侵,将西至居庸关、东到山海关的原来残破的长城多数地段清基冠顶,修葺一新,成为今天大家能看到的砖石垒砌、穿山入云、敌楼林立、规制严整的长城模样。这样看来,既然明长城是在原来基础上修复加固的,说明迁西在明朝以前就有长城。对此,当代中国长城著名专家李亚中先生多次来迁西考察,早已说明迁西境内,连中国长城的鼻祖————燕长城就有踪迹,在三屯营镇王寺峪村、汉儿庄乡二道城子村等地,而秦朝长城就是在燕长城的基础上勾连修筑的。秦汉帝国,是全国北部战事频仍、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冷兵器时代,长城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迁西境内百公里长城以及她的娇子————卢龙塞,即今天的潘家口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从三大名家的诗章里可以得到明确例证。

  其一:唐朝边塞第一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作为唐朝绝句的压卷之作,不仅奠定了王昌龄在大唐边塞诗派中的霸主地位,而且在第三、四句直接道出中华名将李广当年镇守之地在龙城————卢龙塞,也就是迁西的潘家口,这和李广在汉朝北方七郡连任郡守,最后来到右北平任职,在潘家口一战匈奴而成为名垂千古的飞将军的历史完全吻合。更为突出的是,诗句前两句开宗明义,直接就说龙城就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代她就巍然矗立在边关要塞之地。如今我们登上潘家口水库的东岸,仍然可以看到一段没有经过明朝整修和打扰的石长城,就是当年秦汉长城的历史原貌,十分珍贵。

  其二:明代第一军事家戚继光的《三屯营新城工成志喜》

  受降新筑壮三屯

  灯火遥连十万村

  障燧层峦秦作塞

  风云大陆蓟为门

  东回地轴山河固

  西拥天关宫阙尊

  百二城边过质子

  千秋同戴汉家恩

  这首诗是戚继光在万历四年(1576年)于迁西三屯营任职蓟镇总兵时,将蓟镇总兵府所在地三屯营扩大修整一新,真正成为“天下第一重镇”(明朝御史奏章语)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信笔写下的豪迈诗篇。诗中“障燧层峦秦作塞”,说的既不是三屯营,因为三屯营是明朝天顺二年(1468年)才修建,也不是喜峰口,因为喜峰口是辽宋年间才有,作为“秦塞”,只有潘家口关能够担当得起。戚继光就任蓟镇总兵时,潘家口仍为边关要塞,处于层峦叠嶂之中。明朝早期,蓟镇总兵府初设在秦皇岛的桃林口,因为距离北京遥远,京师经常受到袭扰围困,因防卫不力,致使多位兵部尚书、总兵被斩,天顺皇帝历受劫难急寻对策时,巡抚邓汉奏报说:“蓟镇十二路,各关虽无处不险,而平原大川可容数十万大举入犯,又当贡使出入之路,则喜峰、潘家口为最”,于是蓟镇总兵府西迁迁西,和汉朝相似,成为镇守边塞的东大门,戚继光才有了和李广一样的机遇和贡献,所以诗的最后作者含蓄地感叹道“千秋同戴汉家恩”。这样,大家就可以明确知道了“障燧层峦秦作塞”的深刻内涵,实际上也是引用了王昌龄《出塞》的含义。

  其三:清末民初第一大思想家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

  汉时关塞重卢龙

  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

  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

  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控弦嗟往事

  一边冷月踏居庸

  这首诗开头两句气势恢宏,雄阔天成。汉时关塞重卢龙,这里的卢龙不要误解为如今的卢龙县,而指的是卢龙塞,即今天的迁西潘家口长城,卢龙塞自秦汉设之,而卢龙县是依据卢龙塞于隋朝才设立。这句诗实际上还是因为汉朝大将李广受命镇守卢龙塞一战成名慨叹而出。而第二句:立马长城第一峰,既是写李广立马长城、威震匈奴的英雄气概,又是写卢龙塞建于高山之巅,雄踞天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武险峻。作为整首诗歌的关键联句,把潘家口长城于汉朝的身世功勋、在万里长城中的至高无上的显赫地位作了非常精彩的激情咏叹。

  综上所述,潘家口长城,即历史上的龙城和卢龙塞,作为秦汉名关、天下险塞,已成定论,今天我们就应还清她在中华文化和长城家族中的大英雄本色,以便在今后中国长城公园建设和世界文化交流中继续使其雄踞天下,再创辉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