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西铺村“穷棒子”村史馆:触摸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原来的礼堂。
当年村民签订协议的老屋。
老屋内当年签订协议的桌子。
正在建设的穷棒子历史博物馆。
“穷棒子”“三条驴腿”“齐工找米”......是一代人心中难以抹去的记忆。
春节前,记者来到遵化市建明镇西铺村的“穷棒子”村史馆。该村村支书兼村主任杜合军热情地接待了大家,一起触摸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
她的名字曾响彻整个中华大地
西铺村位于遵化市城东约20公里的建明镇,这个地处燕山腹地的小山村,她的名字曾响彻整个中华大地,被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许多位外国领导和国际友人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国藩带领23户贫农,依靠三条驴腿,创办“穷棒子社”,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合作化历程。
西铺村以前叫四十里铺,后来一条小河从街心穿过,把村子分成了东西两半。东半边的四十里铺改名为东铺,西半边就是西铺了。
解放前的西铺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小山村。日本帝国主义曾在西铺村建立据点,挖壕沟,大搞“烧杀抢”,西铺的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糠菜半年粮,祖居破草房,全家一条被,三载着一装”的苦日子。全村有20多户常年都是靠着讨饭生活,每年都会有30多口人被饿死。
纪念馆内第一组图片是著名画家刘继卣(音同“有”)在连环画《穷棒子扭乾坤》里面所描绘的解放前西铺人民生活的艰辛。第二组图片展现的是在已经拆除的原村史馆里面,通过蜡像还原,来表现贫农王生一家悲惨遭遇的情景。后面的图片则是王生的衣物和乞讨时用的破盆、棒子以及王生长年居住的旧茅草屋,后来成为爱国教育的活素材。
互助组成立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1948年,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西铺展开,全村农民每人平均分到了1.6亩土地。老百姓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庆祝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
1951年12月,中央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的草案,全村人民欢欣鼓舞,贫困户纷纷自由结组,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全村就建起了11个互助组。互助组各户之间,劳力与劳力或畜力与畜力,以及劳力与畜力之间进行“换工”,到年底结算“找齐”。
春天的时候,各农户把农力和畜力都作出价来,以小米计算。齐工时,农户双方互为算出使用对方多少“人工”,多少“畜工”,差额部分就按每个工3.8斤小米找齐,这就是著名的“齐工找米”。互助组成立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生活得到了很多的改善,人们已经意识到互助合作的优势。
入社的农户大约占有这条毛驴3/4的股份
1952年10月26日晚上,王国藩、杜奎、王荣、王生等21户的43口人,在王荣家里第一次召开了初级社成立大会,王国藩和杜奎被大伙推选为合作社主任和副主任。大伙有的把土改分的房子腾出来当社址,有的又把家中散了架的算盘和破桌子、破凳子拿到了社里————合作社总算是建起来了。
合作社建起来以后,社里的资金财产都需要入账,王国藩突然想起了贫农佟起念过几年私塾,就把他请来当会计,还把在外流浪的孤儿戴存也吸收入了社,这样合作社达到了23户。最后统计财产时,社内共有230亩土地,83口人,有男劳力19个,女劳力9个,没有一件大农具,只勉强有三条驴腿是唯一的生产工具了。
这头驴是土改时分给农民的,入社的农户大约占有这条毛驴的3/4的股份,所以在实际操作上,社里用三天,社外用一天,过个把月再给社外补一天,所以被当时的富农戏称为“三条驴腿”,这也正是“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由来。
一些富裕户说:“看他们这23户除去要饭的罐子就是打狗的棍子,还有什么?这样的‘穷棒子’社早晚也得穷散了!”王国藩说:“他们说我们‘穷棒子’,但我们人穷志不穷,只要有志气什么困难都不怕。”
在村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斑驳的老屋,外面的墙面大多是石头垒砌,里面的墙面是麦秸与泥土抹成。杜书记指着土炕上破旧的炕桌说:“这就是当年23户村民签订协议的桌子。”
斗转星移,如今西铺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杜书记带领记者一行来到村子南侧,这里正在建设新的“穷棒子历史博物馆”,项目占地19071.7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100.00平方米,其中主馆3000.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主体已基本完成,预示着“穷棒子”社崭新的未来。
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王双利 张旭 魏丽艳
图片均由文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