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育新机开新局中服务发展保障民生
————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东升
□ 记者 魏伟
今年我市两会聚力“六保”,落实“六稳”,明确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其中保就业、保民生、引人才等都成了热词热点。在当前形势下,就业、社保、人才工作怎么定位、如何发力,才能更好地在“奋力开创新时代唐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展现人社部门的担当作为?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东升。
李东升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力以赴稳企业保就业”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全市人社系统将持续强化政策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确保全年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用心用情用力稳定全市就业大局。
靠帮扶企业稳存量。紧扣“免、减、缓、延、返、补”,及时有效精准落实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困难企业缓缴社保费政策,延长困难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扩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受益面,打好就业吸纳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渡难关、稳岗位。以上合计可为企业减负55亿元以上。
靠项目建设扩增量。围绕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坚,推进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拉动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优先实施,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优先支持。
靠技能培训提质量。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6.07亿元,大力实施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学徒制培训、贫困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残疾人、贫困劳动力等,都可以参加政策补贴性培训,靠技能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
靠市场配置促匹配。依托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密集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有序推出小型化、点对点、错峰式线下供需见面会,大力实施“微招聘”“云推荐”和高级人才寻访服务。同时,推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在更多领域发展,鼓励“零工经济”就业,增强就业的灵活性。
靠精准服务保重点。在促进企业职工基本复工就业、农民工基本返岗务工的形势下,落实公共就业服务,统筹推动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尤其要下大力气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采取“五扩大、两强化”措施:扩大企业就业规模、扩大基层就业规模、扩大事业单位招聘规模、扩大自主就业创业规模、扩大见习培训规模;强化就业帮扶、强化兜底保障,提供“一对一”“不断线”的就业服务,确保今年就业率不低于去年水平。
李东升说,《政府工作报告》将社会保险工作作为“保民生增福祉”的重要内容,指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工伤保险、失业保险、长期照护险提质扩面,调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赋予人社部门的任务可概括为扩面、提质、调标。扩面就是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依法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失业、工伤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充分发挥县、乡两级人社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引导和激励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确保年底超额完成。提质就是持续推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工作重点是,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按新办法计发待遇,严格按省规定时间节点兑现到位;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针对不同县区的不同历史实际,按照群众能接受、财力能承担、政策可衔接原则,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尽快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优化工伤认定购买商业保险公司调查服务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标准,巩固全国样板;提升社保基金监管水平,促进基金安全平稳运行。调标就是进一步调增社保待遇标准。按照国家和省部署,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并加强与低保、社会救助衔接,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李东升表示,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人社部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重要职责,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力推进“三个努力建成”和“两个率先”、争创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战略部署,今年重点强化5个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宣传我市“凤凰英才计划”,以此为统领,促进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贡献的提档升级。二是聚焦建设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窗口城市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与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持续开展大型引才、引智、招聘对接活动,办好陶博会人才技术交流大会暨河北沿海经济带高级人才洽谈会,有针对性举办曹妃甸自贸试验区建设及区企大型人才招聘专场,促进广招人才、多招人才。三是依托我市驻中关村人才工作站,围绕加快建设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对接京津,加强高端人才、技术项目引进。四是抓好第四届“市长特别奖”评选和第三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激励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创新创业、助力转型升级。五是发挥“特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载体支撑作用。六是持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专项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不断强化本土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