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 04:40:4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直播打赏“成瘾” 专家为您支招如何应对

未成年人网游充值、直播打赏“成瘾”

专家为您支招如何应对

  近日,市民么先生向唐山晚报热线记者报料,不久前,我市2名小学生花光10万元刷直播打赏主播、玩游戏,家长很闹心。其想借助唐山晚报提醒市民,看管好孩子,别让孩子网游成瘾,损失钱财不说,还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据了解,王先生的女儿12岁上六年级,儿子8岁上二年级。由于夫妻俩都要到外面打工,孩子上网课需要使用手机,所以王先生给两个孩子每人一部手机。前些天,王先生的妻子发现,银行卡里的钱少了。王先生查询后发现,卡里的钱从11万多元变成了5千元,而这些钱是一家人多年的积蓄。这些钱都是女儿和儿子玩游戏、刷直播花掉的。王先生统计,两个孩子通过直播平台刷礼物共花掉7万多元,女儿玩手机游戏花了一万六千多元,儿子玩手机游戏花了一万多元。他赶紧联系了直播平台和游戏公司,希望能将孩子花的钱返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

  现在,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直播,用父母的银行卡等充值游戏、打赏主播的事件屡见不鲜。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游戏充值、打赏主播,父母可以要求返还吗,是否有法可依?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走访。

  未成年人网游充值、打赏主播并不鲜见

  针对未成年人背着父母进行网游充值、直播打赏的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父母,半数父母曾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一直以为孩子只是玩玩游戏,没想到他用自己微信中的零钱在游戏里充了值,让我挺生气。”一位初中生的妈妈说。还有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曾趁着父母睡觉,偷偷拿走手机,利用密码进行游戏充值,担心家长发现还删除了付款时的短信提醒,不过因为数额较小,只是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没有向游戏、直播平台要求返还。有三位家长表示,他们严格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时间,目前为止未发生此类问题。几位家长告诉记者,他们认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给孩子一部手机,家长就能清闲,也不用带着出去玩,家长省事了,对孩子却并非一件好事。”

  父母应进行适当引导

  与孩子共同面对

  记者走访过程中,部分家长认为,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直播,家长有直接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孩子年纪小,无法克制自己,现在很多孩子能获得家长付款密码,从而导致将家长银行卡内的钱或多或少进行直播打赏、网游充值,家长有疏于管理的责任。“我会严格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只有周末才会让他玩会儿游戏,平时写完作业带他去户外运动,放松心情。”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甚至花光家长银行卡内的钱打赏、充值,家长又该如何进行引导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心理咨询师殷兆亮。他告诉记者,打赏、充值这些行为依赖短期的获得感,这种短暂的成就,可以填补精神的空虚,改善长期的压抑和紧张情绪。直播打赏和网游充值对部分家长来说是全新的事物,正确引导孩子对家长来说并不容易,也并非仅靠家长就能做到,但却是家长需要面对的事。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压力,要让他们自发寻找更有趣的生活,而非沉迷游戏、享乐。家长可进行适当引导,根据孩子爱好及特点,课余时间带孩子进行喜爱的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不要让游戏成为孩子的社交圈。殷兆亮表示,由于家长也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这些,仅靠家长引导并不现实,那么这就需要社会、直播平台和游戏厂商及学校都参与进来,各尽其责。

  未成年人打赏充值

  监护人可要求返还

  如果孩子背着家长进行了大额的打赏、充值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记者采访了唐苑律师事务所李刚律师。他表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第9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5月28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民事行为能力相关法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中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参与网络游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八周岁以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打赏、充值,不管是否使用其零用钱,只要是未经监护人同意或追认,打赏、充值金额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也应予以返还。

  记者了解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去年年底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对网络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时段、时长、付费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8岁到16岁用户每月累计充值金额不能超过200元,16岁以上未成年人每月充值金额不能超过400元。然而,许多未成年人发现使用自己信息注册有相关限制后,会盗用家长或其他成年人身份进行注册。这种情况下,平台应规范制度,加强监管,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设置有效的身份识别系统,打赏或充值时,审核是否人证合一,如发现为未成年人,应关闭该账号消费功能,从而有效阻止未成年人打赏、充值。记者 钱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