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0 00:12: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触摸那段悲伤的历史

  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触摸那段悲伤的历史

  □记者 杨文进 通讯员 艾景春 周小乐

  踏着沉重的脚步,记者一行不久前来到滦南县的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触摸那段悲伤的历史。

  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纪念馆外景。记者 杨文进 摄

  1280名同胞在这里遇难

  纪念馆占地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展厅面积1260平方米。纪念馆院门别具一格,通向大门的甬道两旁,是两块用草坪砖铺设的停车场,松柏环绕。一堵碑墙横亘于左右两门中间,碑墙上刻着:“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碑墙内侧,黑色大理石上刻着《潘家戴庄惨案记事碑文》。

  图为卧碑后黑色花岗岩衬墙上刻的“1942年”和“遇难1280人”两组醒目数字。记者 杨文进 摄

  碑墙北面,是悼念广场,广场北侧中央,是一座汉白玉卧碑,上刻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萧克题写的“潘家戴庄惨案纪念碑”描金行书大字。卧碑后黑色花岗岩衬墙上刻“1942年”和“遇难1280人”两组醒目数字,昭示人们不要忘记1942年有1280名同胞在这里遇难,而衬墙正中的错台缺口,隐喻着遇难者的呐喊和控诉。

  纪念馆总体布局由南到北依次为停车场、绿地、记事碑、悼念广场、纪念碑、冤魂墙、下沉广场、陈列馆,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顺序。从东到西,有音像室、接待室、埋人长坑、合葬墓和方坑墓,灰色檐口、白色墙面、粗犷的蘑菇石,给人以沉重、悲愤、永久纪念之感。这里是一个集惨案性、遗址性纪念馆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图为惨案发生地的沙盘模型。记者 杨文进 摄

  主馆中心屋架造型,可联想到潘家戴庄三天三夜大火后的残檐断壁。两端高耸的大铁钟,象征着警钟长鸣,教育后人勿忘国耻。

  陈列馆南侧是下沉广场,黑色花岗岩砌就的冤魂墙上,按姓氏、性别、年龄刻写着1280名遇难者姓名。主馆东南为埋人长坑,西南为合葬墓。惨案发生时,日本侵略军逼迫村民开挖的方坑,长6米、宽6米、深2米,坑内活埋的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永远滴血的苦难记忆

  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序厅的陈设非常简洁,却又十分凝重。四周墙壁与屋顶背景图案为乌云滚滚暗无天日,寓意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灭顶之灾。

  图为展厅内的实物。记者 杨文进 摄

  雕刻在天花板上的是冀东平原上最黑暗的日子————公元1942年12月5日。在这一天,一群灭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闯入这个有700年历史、300多户人家、和平宁静、村风淳朴的村庄,以枪杀、棒打、锹铲、镐砸、活埋、火烧等令人发指的手段,屠杀了朴实善良的男女老幼村民整整1280口,制造了震惊华北、震惊冀东的潘家戴庄“千人坑”大惨案。密布在村庄图案上的1280颗蜡烛象征着1280个惨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无辜冤魂。

  这是烙印在滦南人民灵魂深处永远的伤痛!这是烙印在冀东人民灵魂深处永远的伤痛!这是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滴血的苦难记忆!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塑形墙右侧刻有大钟图案,寓意警钟长鸣。

   1700多口人的大村仅剩下422人

  1942年12月5日,驻倴城、张各庄、司各庄的日军、特务、伪警备队共250余名,奉侵华日军第27步兵旅团长、驻唐山地区司令官铃木启久“彻底肃正”的命令,在日军骑兵队队长铃木信的率领下,包围了这个和平村庄。一日之内,潘家戴庄男女老幼尽遭屠戮,财产物资洗劫一空,和平村庄化为焦土,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惨案。

  图为展厅内的实物。记者 杨文进 摄

  屠杀从上午开始,一直延续至下午。惨无人道的日军和特务以枪击、刀刺、棍棒打、锨镐砸等残酷手段,先后分两批驱赶男女群众进入埋人坑。善良无辜的人们悲呼着,挣扎着......丧失人性的敌人在他们的身上乱砍乱刺,还点燃柴草扔在尚未断气的人们身上......

  惨案发生前的潘家戴庄,是一个拥有1700多口人的大村,惨案后能够统计出的幸存者仅剩下422人。

  惨案发生后,幸存下来的潘家戴庄人擦干眼泪,拿起武器,为亲人报仇,踊跃参加抗日救国复仇团。制造潘家戴庄惨案的罪魁祸首铃木启久,1956年6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

  图为展厅内的实物。记者 杨文进 摄

  1998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唐山市和滦南县文物部门对埋人长坑进行了探测和局部发掘,并对骸骨进行了清理。

  据当时参与挖掘工作的原市文物古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子春介绍,他们在挖掘时请去了80多岁的幸存者周树恩,周树恩看到一具插着镐头的尸体嚎啕大哭,所有现场的人也止不住落泪————那个人在现场曾举起镐头与日伪军拼命,被日本人刺死,胯部残留着被刺的孔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