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一场大雨后的唐山南湖世园会一号门广场。
清晨,朝阳唤醒了大地。温柔的晨光中,位于唐山南湖核心地带的学院南路慢慢热闹起来。
在这条城市主干道的东侧,是唐山南湖旅游景区和唐山市民文化广场。景区四季风景如画,免费开放,是群众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依湖而建的健身步道更是晨练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唐山市民文化广场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集图书馆、大剧院、群艺馆、工人文化宫等为一体,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阵地。
在学院南路的西侧,是由北向南绵延近5公里、高楼林立的生活住宅区。在这片堪比小城镇规模的区域里,有唐山震后最大的安居工程————唐山南湖西北片回迁安置区,还有万科、仁恒等国内外知名地产商开发的商品住宅区,以及大型商场、综合医院、中小学校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15年9月7日,建设中的世园会一号门广场。
每天早晚高峰时段,学院南路上总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显示出旺盛的人气。到了傍晚,华灯初上,璀璨的景区灯光与温暖的万家灯火遥相呼应,流光溢彩、如诗如画的夜景叫人沉醉。
时光退回到10年前,这一片繁华风景还不曾存在,更令人难以想象。
那时学院南路还没有南延,触目所及只有低矮破旧的平房和荒地废墟,南湖区域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没人愿去的荒芜之地。
10年过去了,如今的南湖已是旧貌换新颜。南湖,是唐山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承载地,是新时代唐山绿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已成为唐山传承中国工业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日前,记者走访唐山南湖这10年发展巨变的见证者,回顾历史,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建设者说:从荒地到城市新区
2010年的唐山南湖区域,在建设者齐连收的记忆中,还有大片的荒芜之地。
那时的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现为唐山南湖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南湖塌陷区治理于2009年完工,2009年5月1日,南湖公园开园,南湖大道等项目陆续完工。作为唐山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南湖区域在继续深化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南湖生态城建设。
2015年10月23日,建设中的世园会一号门广场。
2010年9月,唐山南湖生态城西北片区回迁安置区规划初步确定,相应的道路专项规划一并出台。10月,唐山市荣获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权,南湖区域成为核心会址。以此为契机,唐山南湖片区迎来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开发建设。
齐连收2010年入职唐山南湖投资公司(唐山文旅集团前身),负责工程管理工作。当年,他所在的部门陆续接下了南湖景区外围、“十九个庄”内部道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建设任务,以及支援世园会一号门广场建设等工程。齐连收所带团队是最早进驻南湖西北片区的建设队伍之一,他们是这片荒地和废墟上名副其实的“开路者”。
齐连收形容当时进场施工“就像在开荒”,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遇到大雾天气,没有路灯和指示标志,走着走着就能迷路。修路工程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起步,在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高效推进。四年多时间里,二十多条主次干道在他们脚下渐渐成形。随着道路的畅通,两侧绿化逐步覆盖,优美的环境一点一滴地展现出来。
“如今的南湖片区跟当年比的确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齐连收说,“现在这里道路宽阔整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绿化景观优美、四季有别,开车经过就像走进了画中,心情都会特别舒畅。”作为建设者,齐连收的语气中充满自豪。
一路通才能百废兴,更多的项目建设随着路的畅通加速推进。
当齐连收等人开荒修路,打通南湖“血脉”之时,南湖片区的建筑“筋骨肉”也随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建设。
2010年10月8日,占地1253亩、总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的南湖西北片回迁安置项目工程开工。年轻的工程师王大江和业务骨干薛峰被同时抽调到南湖西北片回迁安置项目管理部,分别负责技术和工程现场以及项目手续的跑办,开始了他们哥俩儿共同奋斗的步伐。
“当年那一带都是拆迁废墟,进场先清墟,场面可是相当壮观。”说起当时的情景,王大江和薛峰记忆犹新。
王大江(左)、薛峰在办公室楼顶合影。王子一 摄
南湖西北片回迁安置项目是震后唐山也是当时河北省实施的最大的群众安居工程,涉及该区域19个村、8275户、2.3万人,回迁片区建设包括住宅楼、公建、商业及市政配套工程,其中住宅楼140栋。这一安置项目是唐山市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民心工程。工程规模大、范围广,参建人数多,工期却只有两年。
为确保群众按时回迁,工程划分了20个组团,6个施工单位同时进场,24小时施工。白天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热火朝天,到了晚上, 100多部塔吊上的灯光同时亮起,将工地照射得如同白昼,建设场面极其壮观。
“那个时候在外面跑业务,一说我们是南湖的,心里都特骄傲。”薛峰说。
从清墟进场,破土开槽,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无数建设者夜以继日、不懈努力。2011年底,南湖西北片回迁安置项目主体工程完工,2012年11月15日,交付入住。
“交工那天当然是特别开心的。”王大江说,“工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安全无事故地完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重要的是回迁居民们感到满意,我们的付出就都值得了。”
王大江和薛峰现在的办公地点就在当年的回迁安置区、如今的惠民街道办事处。办公室窗外看得见学校绿色的操场和四周鳞次栉比的彩色楼群,这片美丽的风景是包括王大江、薛峰在内,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亲手打造的。
“有人可能做一辈子工程也遇不到这么大的项目,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特别难得的锻炼机会,更是终生难忘的经历。”王大江说。
齐连收、王大江、薛峰等人参与南湖建设时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从开荒破路,打造回迁安置区的奇迹工程,到建设唐山市民文化广场,世园会园区内外升级改造,10年来,在南湖片区的多项重大工程建设中,都留下了他们奋斗的足迹,建设者用汗水筑就了一个新南湖,同样,这片生机勃勃的新区也见证了他们火热的青春。
“现在看着南湖变得这么好、这么漂亮,我们内心特别满足和自豪。”薛峰说。
经营者说:从转型到升级
“我记得2009年,小南湖举办开园活动,现场十分火爆,因为当时人太多,车都开不过去,我是随着人群从百货大楼一路走着过去的。”唐山文旅集团世园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邢剑峰说,“老唐山人都知道南湖公园这地儿就是以前的南大坑、垃圾山,环境那么恶劣的一个地方变成了公园,老百姓当然是非常高兴和欢迎的。”
唐山文旅集团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市属国有重点骨干企业。近年来,集团积极践行唐山市委、市政府文旅产业发展战略意图,聚焦主业,深耕南湖,充分发挥文旅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南湖“城市会客厅”魅力逐步彰显。邢剑峰入职唐山文旅集团前曾在开滦系统工作,他笑称,自己的工作也是一次绿色转型,对于唐山南湖的“前世今生”,他如数家珍。
唐山南湖旅游景区距唐山市中心区域1公里,曾是开滦煤矿采煤沉降形成的塌陷区、废弃地。经过多年生态改造,化腐朽为神奇,南湖已蜕变为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南湖经过多年的开发治理,已经成为唐山市的市民城市公共空间、休闲空间,在这里可以休闲娱乐,尽享生态之美,带动了唐山从工业城市到生态城市转变。”邢剑峰说。
2016年,唐山世园会在南湖成功举办。在筹备之初,唐山市便从顶层设计入手,将世园会与城市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相衔接,遵循城市建设规律,把世园会作为唐山标志性的公共空间群,实现公共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相协调。借力世园会,唐山向世人展示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作品”,要求善始善终办好世园会,向世界展示新唐山建设成就。
世园会是一个契机,推动南湖升级进入了新的时代。唐山南湖以打造京津冀重要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着力提高唐山南湖在京津冀游客中的影响力,全力推进旅游协同发展。以“唐山周末”品牌建设为重心,利用景区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着力打造假日游客聚集地。仅2019年,就举办元旦跨年迎新、南湖春节灯会、南湖国际车展、精品动漫展、国际友好欢嬴杯、中国女足甲级联赛、京沪杯U17国际足球邀请赛等大型活动50多场,举办篮球、马拉松、徒步大会等大众体育活动200余场,南湖景区年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2018年,皮影主题乐园建成运营,成为京津冀独有亲子微度假主题乐园。
在南湖的文旅精品业态中,南湖足球公园的人气格外火爆。2018年,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足球运动水平、推进国际化足球城市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南湖足球公园按照国家标准规划设计建造,于当年10月正式开园。
“现在来足球公园踢球的人越来越多,大场地的预约已经排到年底了。”公园负责人王梁告诉记者。
站在南湖足球公园球场上的王梁。
王梁本人是一名体育爱好者,曾参与过世园会运营和南湖春节灯会、南湖风筝风车节等多次重大文体活动,通过工作接触,他深深感受到唐山市民对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热情。
“不少市民都是下班后来这踢球,场地为此开辟了夜场,一到晚上,公园里就特别热闹。哪怕是下雨下雪天,很多人也照踢不误。”王梁说。
2019年,中国女足甲级联赛第二轮比赛在南湖城市足球广场打响,以此为主场的河北精英女足迎战四川女足,比赛吸引了700余名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足球爱好者观赛。这场比赛也是唐山近20年来再次承办国家级足球大赛。
比赛现场唐山球迷打出了自发准备的横幅,上面写着“19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你”。唐山球迷的情感终于在家门前找到了释放的空间,身为场地经营者,王梁也为他们感到高兴。
“未来,我们计划引进更多的赛事和训练,举办更多开放性群众健身活动,让群众在南湖有机会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动南湖时代文旅产业的发展。”王梁说。
居民说:越变越好的家园让人离不开
“从2010年底危旧平房改造搬迁,到现在10年过去了,我们的家还在南湖,但是变化太大了。”王女士是在南湖区域生活了近40年的“原住民”,对南湖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王女士现在的家是紧邻唐山南湖旅游景区的高层住宅区。隔窗远眺,看得见波光潾潾的湖面、郁郁葱葱的植被,南湖美景尽收眼底。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就在南湖的东北方向。
1981年,年幼的王女士随父母搬进了位于南新道以南的化工局工房大院,大院附近还有教育工房、邮政工房、开滦工房等震后第一批工房和自建房,以及小学、粮点、菜市场、小工厂等,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大片的平房区以南,紧挨着的就是南湖采煤塌陷区,是老唐山人所熟知的“南大坑”“垃圾山”。
“我家是震后第一批从简易房搬进新居的,虽然是平房,但是有上下水,自带卫生间,后来还通了暖气和煤气,居住条件在当时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王女士说。
平房大院的生活为王女士留下过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但是随着采煤塌陷区环境的持续恶化,平房区的生活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夏天的房子里闷热潮湿,蚊虫鼠蚁总是驱赶不净,到了冬天供暖期,平房区采用的是烧锅炉集体供暖,空气因此变得刺鼻,四处漂浮着粉尘,即便是关上所有窗户,煤粉仍是无处不在。平房没有建保温层,很难维持理想的温度,最冷的时候,在屋里还要穿着大衣、戴着棉帽。而在与平房区以一条南新道相隔的市中心区,城市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新修道路越建越宽,市容环境干净整洁,绿化率稳步提高。相比之下,平房区的生活正在逐渐地落后。到了90年代后期,由于多年风雨侵蚀,房屋破旧,以及受过去采煤波及,很多房屋出现了安全隐患,加上基础设施薄弱,震后曾经的“好房子”已成不宜居住的危旧房,许多居民都在想办法搬离这个脏乱差的城市边缘,同时也盼望着早日实现搬迁改造。
2010年10月,王女士一家和大院的居民们终于迎来了好消息。根据国务院、省、市危旧房改造相关文件规定,经市政府批准,唐山市南新道南侧区域危旧房动迁工作指挥部发布动迁公告,动迁范围涉及3678户、万余名居民,涉迁居民将直接搬迁到位于南湖西北侧的惠民园。
终于要搬家了!大院居民们奔走相告,从挑选楼房位置、房屋户型,到装修买家具,人们兴奋地热议着搬迁的话题。
搬迁前夕的一天晚上,平房区停电了。王女士站在自家院墙外,隔着一片黑灯瞎火的废墟,远远望见北面市中心区的灯火辉煌,那一幕像电影大片一样,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园的变迁,内心是百感交集的,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王女士动情地说。
2011年底,在南新道南侧危旧平房中居住了近30年的居民们陆续迁入惠民园社区,王女士一家也入住了有着心怡户型的房子。
曾经的塌陷地,变成了家门口的大花园。老邻居们再次相聚南湖,在新家园里尽情享受南湖的自然美景,享受优质的生态环境。在生活上有便利的交通、餐饮、教育、医疗、购物等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可以满足居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公共服务的日常需求,让居民生活更便捷、更幸福。空闲之时,一家老小可以去大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看一台话剧,或是去环境优雅的图书馆静静地看会儿书,去唐山皮影乐园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在唐山宴“逛吃逛吃”,品鉴地道的“唐山味儿”......
南湖区域早已不再是过去城市边缘被人们嫌弃的落后地区,也不仅仅是一个景区,它已经成为绿色、高品质生活区的代名词,是国内外开发商的青睐之地,是许多人向往的绿色生态家园。
“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父母就带我去市中心区看看广场花展,逛逛公园。现在,唐山人一到节假日都爱奔着南湖来,我们的南湖已经成为许多家庭休闲度假的首选。”王女士说,“我从小生活在南湖,看着我们的家园一天天变得更美好,感觉越来越离不开这里了,我们都希望,南湖的明天会更好。我们也坚信,南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雅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