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功
————子久戍不归,父求之。父子相遇其地,双抱大笑,喜极而死
————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
多么魂牵梦绕的家国情怀,多么宽阔无私的胸襟,多么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多么雄壮一往无前的豪情!
一个人,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个让你停不下思绪,停不下脚步,不得不去追寻的地方!
————这就是曾发生在河北省迁西县历史上的潘家口、喜峰口的一些故事。
激情之余,油然而生一种汗颜,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迁西人,对这些历史事件和故事,却那么知之了了,皮皮毛毛,感受却那么不痛不痒,耻之于无知,羞之于冷默,悔之于无为,简直另人捶胸顿足!
......
平下心来,让我们慢慢认识这两个曾经使多少人为其守,为其战,为其歌,为其忧,为其死的名关、名城、名人、名事、名文、名曲!
纵贯古今、驰名中外的潘家口、喜峰口是距离不远、紧密相连的长城体系,包括喜峰口关长城及喜峰口城,潘家口关长城及潘家口城,谎城(也称老城、荒城、徐太傅城),小喜峰口关(也称西闸寇),横城,等等。有多少朝代,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曾心系于此。又有多少人来回苦涉多少次,又有多少人有去无回,又有多少事改变了历史,改变了格局,改变了塞内外人们的命运!
按国家弘扬长城文化战略,潘家口喜峰口长城体系未来将规划建设成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两个名关名城重新走向全国和全世界面前的窗口和舞台,是拉开迁西文化旅游大幕的又一支激昂澎湃之曲!
梦幻松亭关
松亭关,即潘家口关,古称卢龙塞,又称松亭关。辞海云:“松亭关,古关名。故址在今河北宽城西南。关门险塞,当交通孔道。辽时自燕京(今北京城西南)至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每取道于此。明建文初燕王棣自永平(今河北卢龙)谋并大宁(今宁城西),以此关险塞难下,乃从刘家口攻大宁,还取松亭。”这里的松亭关就是指卢龙塞或今潘家口关。
至于为啥潘家口关实为迁西境内而为啥以宽城为参照物,尚不得其明。也许沿用了古代一个时期的行政归属?这里的卢龙塞,也有的人误以为是指卢龙县城,这也是误解。虽然历史上永平府曾以今天的卢龙县城为府治所在地,但两者在事实上没有关系。卢龙塞是因这个关口在连绵数十里的卢龙山上而得名。这里指的松亭关历来对其所在地也有他说。另一种说法是松亭关指的是离其二三公里东北的喜峰口关,因喜峰口关附近有座山就叫松亭山。这个地名的争议已有几百年,但本人从各自提供的依据看,更相信潘家口或古卢龙塞就是松亭关,而不是喜峰口是松亭关,这里不再多做考证。
总之,潘家口关历经沧桑,早期中国历史上就是燕山内外的重要通道。不仅是汉路关口,也是水运关口。历来是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潘家口关,首先是重要的塞内外水上通道。据《永平府志》载,其“山势高峻,城负山蔍。滦河上流,春秋水深丈余,入夏或数丈,波流甚驶帆樯,上下相接,北通热河,南经迁、卢、滦、乐、昌五邑顺流而下,实水路要冲。”
潘家口关也是陆路重要关口。过了关(过河),直达塞外和东北。是华北与塞外沟通的重中之重的关口之一。
东汉建安十二午(公元2O7年),曹操征乌桓出卢龙塞,大获全胜。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前燕慕容俊进兵中原也经卢龙塞道。
南北朝时北魏孝昌初年,杜洛周起义军反于上谷(今北京延庆县),幽州刺史常景讨之,自卢龙塞至军都关(今居庸关)皆置兵守险。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幽州总管阴寿出卢龙塞,击高保宁于营州(今河北北部)。
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也经由此关。
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辽国萧干经由此关攻破景州(今遵化县城)。
辽代初期,辽国在此建松亭关,使之成为联系内外的重要关口。
......
如今的潘家口关和城,都已淹没于水库之下,但也许是历史的卷恋,执意让人们记住和永运不断的去探寻古韵越千年的潘家口。今天的潘家口水库,虽然以潘家口命名,但大坝并未在潘家口,而远在潘家口十几里之外的杨查子村(或桃园或大沟村)。如今,杨查子村已全村搬迁?之所以称之为潘家口水库,也不是因潘家口关名气大使然,而是巧机之果。它来源于大坝选址的经历。相传,最初大坝选在潘家口村东南滦河由向南突转向东最窄的山口,但真正开始前期勘探后,发现这里地质复杂,山体有裂缝,不宜建大坝,最终改在了现在这个地方。但因各种手续不便再改,于是就用了这个名字。多么伟大的“错误”,是这“错误”使人们再也不会忘记这历经苍沧、还有无限故事未被人们所熟知古塞名关!
潘家口关(卢龙塞、松亭关)是中国二千余年间塞内外关系的情雨表和是否安宁的重要标志性关口之一,从国家顶级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莫不时刻关注。这种关注集中表现在了不同时期官员和文人的政事和笔端,他们不敢怠政于此,更是争相波墨豪情!这些已往,无论从时间到空间离我们很遥远的人,看了他们的故事、篇章,好象瞬间他们一跃又到了我们的眼前。
唐朝政论家、文学家陈子昂诗云(送著作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好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功。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功”,是指东汉田畴引曹大胜不受禄典故。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大军北征乌桓,名士田畴出为向导,从无终(今蓟县左右)引操军北出卢龙塞,进入乌桓地,然后东行,大胜而归。曹封田畴为柳亭候,田不受,说“岂可卖卢龙塞而得官禄乎?”他因建言和引导走卢龙塞立了大功,但决不居功受奖!
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诗云(卢龙塞送韦掌记):
雨雪纷纷黑山外,
行人共指卢龙塞。
万里飞沙咽鼓罄,
三军条气凝旌旗。
陈林书记本翩翩,
料敌张兵夺酒泉。
圣主好文兼好武,
封候莫比汉皇年。
一句“行人共指卢龙塞”,道出了时人对卢龙塞是多么重视,又有多少寄托!
唐朝诗人高适诗云(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就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惜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漠。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一句“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吐尽多少人的思乡之苦!
唐代诗人戎昱诗云(塞下曲):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浸浸。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雪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诗人何等恺叹卢龙塞外战火的连绵,将士的艰辛!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云(楼上醉书):
丈夫不虚生世间,
本意灭虏收河山。
岂知蹭蹬不称意,
八年梁益凋朱颜。
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中原机会嗟屡失,
明日茵席留余潸。
益州官楼酒如海,
我来解旗论日买。
酒酣博簺为欢娱,
信手枭卢喝成彩。
牛背烂烂电目光,
狂杀自谓元非狂。
故都九庙臣敢忘?
祖宗神灵在帝旁。
当时松亭关被金国战领,诗人做梦心系边防,抒发了强烈的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愿望!
这一朝一代,朝朝代代,有多少金戈铁马穿梭迂迴于此,又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响当当的名字,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虽然都是千秋往事,都成梦幻,都成想象,但他们好象就在那个关口,在那里拼杀,在那里纷说,在那大笑,在那里纠结,在那里伤心,在那里哭泣......
壮情喜峰口
如果说潘家口做为古塞,随着松亭关、卢龙塞名称的远去而逐步成为梦幻,那么喜峰口情深似海的故事还一直在说唱,钢铁战土的喊杀声仍不绝于耳,热血儿郎的激情仍在山间荡气回肠,更有内外融合的驼铃久久回响,胜利的喜悦在水面上荡漾......那么再让我们慢慢走近他们的跟前。
辞海云:“喜峰口在河北省迁西县北部。长城要口之一。原名喜逢口,相传古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之,喜逢于此,故名。明永乐年间改喜峰口。景泰三年(1452年)建关,关门上原有城楼,名镇远楼,现已倾废。向为冀东北地区长城内外的交通要冲。”
全国地名多矣,喜峰口得以入词,可见多么非同一般!
辞海中关于喜峰口的名称是说,喜峰口(另一说叫松亭关不再言述)原名喜逢口,是因父子相寻的故事而得名。而这则故事的讲述人是元代曾任中书左丞、御史中丞、集贤殿大学士的许有壬(1287一1364年)。他有一首诗《《喜逢口》》,在其序中说:滦阳驿北四十里有双冢,世传昔有久戍不归者,其父求子,适相遇此山,相抱大笑,喜极而死,遂葬于此,因谓喜逢口,亦犹望夫之有石也,虽莫究其世代姓氏,而其言有足感人者,故作是以记之。以下为原诗:
儿寒解衣重抚摩,
儿饥推食孰忍呵。
长成与国远负戈,
一去不返当如何。
去时云戍东北鄙,
直出榆关渡辽水。
白头郎罢与影俱,
岂惮山川千万里。
天教此地恰相逢,
父曰从天降吾子。
笑疲乐极俱殒身,
谁谓情钟遽如此。
官家开边方未已,
同生又别宁同死。
山云漠漠风飕飕,
山头双冢知几秋。
当时不忍一朝别,
今日翻为千古愁。
犹胜贞女化为石,
终古孤身双不得。
清江形影日悠悠,
行人一去无消息。
这就是原喜逢口名称的由来。
古喜峰口有喜峰口关长城和喜峰口营城(或称喜峰口城)。了解了喜峰口关和城,实在让人惊叹于它的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再三的围护修建,更让人深切的感到时人对它们的重视已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
最早的关和城均由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所建。也叫老城。
徐达,明朝开国大将军。少年时就是朱元璋的朋友,后随朱元璋转战大江南北,履建奇功。洪武五年(1372年),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击元兵于土刺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刺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发燕山等卫(今北京周边)屯兵15000人修永平府、界岭口等二十二个长城关口。喜峰口老城也就是这时期修建。因徐达曾被朱元璋封为“太傅”,故老城也称太傅城。因具有防御中的“谎”之作用,故也称谎城。后因建新城,老城弃之荒废,故还称荒城。
老城(太傅城、谎城、荒城)位于喜峰口关内东侧的悬崖之上,与关同于一处。《《蓟州志》》载:“喜峰口为水口,宽数十丈,马可并队”。后来喜峰口关与城分开。
景泰元年(1450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与蓟镇总兵宗胜议定修筑喜峰口关和营城(即新城)。
“旧所有者乃增高之,为门以便我军出入,通水道者则制为水关。城之外为濠,濠之外为墙,山之峻者削之为壁,谿峪蹊径,凡人迹可通者尽筑焉。盖东西千余里间营垒相望,高坚深壮,足以经久,诚所谓金城汤池固也”。这是对重修的关和城的总体描述。
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邹来学又与总兵筹建关城楼,名“镇远楼”,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月,总督蓟州军务右侍郎胡守中重修镇远楼,改名“来远楼”。
明万历五年(1577年),戚继光又重修喜峰口关和关城楼,并在关外建重楼。重楼对面,当潘家口关又筑前哨堡城,即横城,与其相呼应,为屯兵卫城,也即哨城。重楼(两道)、主关(来远楼)形成“曰”字型。重楼上横悬“喜峰关”石刻门额。第二道城门偏南,与第一第三道城门形成拐角。第三道城门外又筑园形瓮城围护,城门朝北,实际上三道关门加瓮城门,形成四道门。最内一道关门朝东,城门上嵌有“喜峰麓”石刻门额。门上即来远楼,也为谯楼,楼上宣横匾一块,上书“蓟北雄关”。
这是多么复杂的关门结构,经过一百八十余年间的多次修建,喜峰口关成为名副其实的蓟北雄关!
喜峰口营城或喜峰口城,内建有钟楼、鼓楼和署衙、营房、民房、庙宇等。明时住有参将1名,中军1名,千总、把总5名。万历初城内有居民845家。
清代以后,满族官员入驻,并在城里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都司衙门,地方治安机构巡检衙门,口外民事诉讼机构蒙藏院,公文传递机构驿站道。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直系军阀在城内设兵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占领喜峰口,在城内先后设置了驻华领事馆、宪兵队、守备队、满洲海关、满洲国境警察署、满洲军营部、满洲邮政局,同时汪伪政府还设立了中国警察局、中国海关、中国邮局、中国税局、长途汽车站、反共自治会、反共自治团、镇公所、保公所等机构。
1948年,解放军由此进关。
1979年,潘家口水库蓄水,历经数百年的古城淹没于水下。
据记述,当年喜峰口城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相当繁荣!“喜峰口南关大街上商贾云集,商号铺面一家挨一家。”“南关南街多营旅店业。......当时骆驼队、木轮车(大眼车)、铁轮车,后来又有胶轮大车,络绎不绝。西门外海关场内,从西门到南城拐角,常常排满等待验证的车辆和骆驼队。”
......
喜峰口关和城的特殊,不仅在于建筑的特殊和伟大,更有最激动人心的大事件!这里仅讲述几个最让人荡气回肠、最让人难忘、最引人思考,最让人深入血脉的大事件。
第一件大事,长昂叩关求降。
明万历3年(1575年)正月,蒙古朵颜部落将领长秃率兵进攻蕫家口,结果被名将戚继光打的一败涂地,长秃被擒。此战令部落首领董狐狸心惊胆颤,一筹莫展,加之长秃又是他亲弟,董狐狸不得不派自已的侄子长昂去向戚继光求情,长昂率所部酋长及亲族等240余人,径直来喜峰口关外长跪求降!
这是多么壮“国威”和长精神的大事!
这里不得不讲戚继光!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土唐,晚号孟诸。祖籍山东东牟(今山东蓬莱),明嘉靖七年闰十月(1528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宁鲁桥镇,卒于万历十五年腊月(1588年1月)。一般评说是著名的明朝战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本人觉得这还不够,他还应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嘉靖二十七年(1544年)八月,其父戚景通病逝,袭职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66年)升浙江都司佥事,前往抗倭前线。其间训练了一支'戚家军',英勇无敌,在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的抗倭中,屡建奇功,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底奉命调往蓟门,初任京师神机营副将,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任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任蓟镇总兵。
蓟镇总兵任上,他洞察边关形势,著书立说,整饬营伍,改制兵器,创立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阵法,加强练兵;督修边墙,创建空心敌台,营造易守难攻之势;坚持出兵必胜,打出威风;主张接受来降,加强互市,内外融合;爱兵爱民,所到之处,无不官民称颂。由于他的南方威名,到北方后的实战,软硬件兼顾的防务,深得内外民心的互市互融的促动,十几年使蓟镇二千里防线秩序井然,位列九镇之冠。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没有他的军事家的智慧,政治家的胸怀和高度,思想家的深遂和远见,是很难实现的!
戚继光于迁西,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首先,蓟镇总兵府在迁西三屯营治所近二百年,戚继光又是最优秀的一位,在三屯营镇守十六年,重修三屯营城和府衙。自山海关至居庸关近二千里的长城和关城均他在任其间修复和重建,也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长城。三屯营城周边和长城沿线留下了他大量的足迹和业迹。当时人口还较稀少,这样高规格的军事府衙,明朝又实行屯田制,兵亦是民,民亦是兵,加之原驻民和塞内外融合杂居,移民政策的实施,南兵北调的措施,应该说影响了整个迁西地区的生产、生活、文化、民俗、习惯、饮食等。尤其是戚继光的忠诚、爱国、无私、敬业、求实、爱兵、护民、勇武、智慧、坚韧的精神和作风,无不潜移默化于民风民俗之中!
第二件大事,1933年3月震惊中外的喜峰口长城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完成建立满洲国的计划,向华北步步紧逼。由于蒋介石提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东北逐步全面失守。1933年初,日本关东军开始分四路向热河进攻,集结会师承德后再分兵进攻长城各口。日军于3月4日占领承德,热河主席汤玉麟早已闻风于早一日退逃滦平。3月9日,日军先头部队迫近喜峰口。这里原来由东北军万福麟驻守,未经激战,节节败退。国民党重新调整军事布局,喜峰口两侧长城沿线防务由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担承。二十九军遂由三十七师(冯治安部)一O九旅(赵登禹)守防喜峰口。3月9日下午4时许,37师副师长刘自珍和所属109旅副旅长何基沣到达喜峰口。当时东北军万福麟正从关外内撤,喜峰口两侧高地被日军占领,37师特务营首先赶到,立即与日军展开激战,杀敌百名。随即王长海团赶到,也投入战斗。经过激烈夜战,夺回了喜峰口两侧高地,稳住了喜峰口的战局。从3月9日至13日,29军官兵与日军在附近各阵地肉搏数十次,歼敌四千余人,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本国内报界称“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被宋哲元在喜峰口外剥削净尽也”。之后,日军调集重兵从多处向长城内大举进攻,由于腹背受敌,至5月12日,29军不得不退出长城沿线主阵地,移驻通州以南,沿运河西岸布防。至此,喜峰峰口长城抗战结束,虽最终因多种原因失守而告终,但它的以劣质的武器和血肉之躯重创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中华儿女的士气,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雄浑不朽的《《大刀进行曲》》。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躯倒下,但“宁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民族爱国热情燃起来。这种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筑起了抵御外侵的新的血肉长城!
关于长城抗战,还有一段非说不可的感人至深、令人怀思的义举————义葬忠骨。
主人公叫贾炳华。他忧国忧民,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敢做敢为。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将士死了许多人,部分掩埋外,很多遗体遗失在田野、山坡、沟壑、丛林和悬崖峭壁上。有的血肉模糊,断手断脚,肝肠裸露。鸟啄鼠咬狼掏狗啃,加之逐步腐烂,已是面目全非。当时喜峰口在日本兵占领之下。经营杂货铺的贾炳华,本来是条硬汉子,但看了这些场景之后不禁潸然泪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毅然决定冒着天大的风险也要将这些勇士掩埋,让他们永远安息。
寻找死难将士遗体这活又脏又累又危险,所以他雇来8个壮工,管吃管住,每日给一升米,掩埋一具尸体再加一升。其实平时生产经营雇短工每天才给半升米。他每具遗体都用6尺白布,一领苇席。衣冠不整的给穿臷整齐,有大伤口的用毛草纸垫好,脸上的血擦洗干净。下葬时用白布盖好,平放在苇席上裹严,脸朝上埋在坑里。他们把坑挖在有土的高岗,挖的还要深,填的土要多,避免野兽扒开或山洪冲出。在没有土和不便掩埋的地方,把遗体运下山掩埋。桃山绝壁上的30多具遗体,他们用大帆布袋背下山,埯埋在了南北两个一丈多高的砖塔和尚坟附近。这里本是佛门净地,但因几位老和尚亲眼目睹了长城抗战的惨烈,竞同意了将遗体埋于附近的请求。他们利用六七天的时间,掩埋了在老婆山、二道边、桃山等处找到的161具英雄遗体。
义举不仅老贾一人,当地群众倍受二十九军壮情的感昭,纷纷投入到了各种抗日活动之中,对二十九军的祭奠活动还形成了民俗。每年除夕之夜,当地群众自发在益母河'三关水'上放河灯。点点星火,寄托着人们的哀思,凝聚着爱国抗争的斗志!
第三件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入关。
1948年,中共中央开始布局华北平津战役。为迎接东北野战军入关,是年9一11月,迁西县成立修桥办事处,先后抢修了喜峰口、潘家口等几个关口多处桥梁和公路,同时建立了喜峰口、滦阳等12个兵站。11月23日,解放军近八十万人,分北(喜峰口)、中(冷口)、南(山海关)三路向关内进发,随行十万匹战马,15万民工。进入迁西境内,见道路又宽又平,遂由四路变作六路,齐头并进。所过之处,群众欢呼雀跃,各关口和村头搭起了得胜牌楼,烧好开水准备在路边。队伍入村宿营,群众争相腾房,烧炕,端洗脚水,送去鸡蛋等慰问品。但部队纪律严明,秋亳无犯。当时有一首诗(《《走进梨花沟》》)形象描绘了这种场景。诗曰:
进军喜峰口,行军九十九,滳水未进口。
口干心难受,口水不住流,梨儿总碰头。
哼着歌儿行,低着背儿走,出沟才昂头。
最终军民齐心协力,胜利完成了对平津守敌的包围,并最终解放了唐山、天津和北平(北京)!
永不褪色的一张旅游名片
喜峰口、潘家口自古以雄关漫道而闻名。如今她们以被潘家口水库相拥入怀。古老雄壮、婉延逶迤、驰名中外的长城文化遗产与水韵、山峦、乡风融于一体,当之无愧将成为迁西旅游的一张名片!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迁西不看喜峰口潘家口长城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湖光山色,就等于'白来了'迁西。要么你会终身遗憾,要么你必会再来!长城,不仅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消减意义,反倒会不断增加厚重与魅力,经世不衰。因此也将是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
当然,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潘家口喜峰口不在险峰,但要一睹她们的芳容还是要稍费一番周折和花费一些时间的,因她已属于一方碧蓝的天水,想见她,不'进贡'不付出是万想不成的!
进入潘家口喜峰口长城体系,必须先到几个陆路码头。
码头一,滦阳镇喜峰雄关大刀园码头
码头二,滦阳镇喜峰口一二村(在一处)码头
码头三,潘家口水库大坝东西坝头码头(座落于洒河桥镇桃园村或大沟村)。
码头四,汉儿庄镇西城峪村东码头(也可称潘家口水库西城峪副坝码头)。
码头五,汉儿庄镇太阳峪码头。
码头六,汉儿庄脑峪码头。
从这些码头上船,一般几分钟或十来分钟就可到目的地,是上好的兜风和观赏北国漓江山水画廊的好时机。碰上好的导游和善表达的船家,还能一路听着娓娓道来的故事。其实最好这样,去程船行慢悠悠,看风光听故事,回程再享受快艇冲浪的刺激!
本人今带你从喜峰口雄关大刀园景区码头出发,开始一次穿越的旅程!
喜峰雄关大刀园景区,是游潘家口喜峰口长城体系不得不看的地方。这里是国家红色旅游基地一一二十九军长城抗战纪念地,有抗战博物馆,曾任全国人大副主任何鲁丽题辞的纪念碑,二十九米长的大刀,钢铁和岩石雕塑巨阵,听雄壮的大刀进行曲,看以迁西抗战时期拥军模范吴凯素为原形的电影,更可体验国家板栗公园的无限栗乡乐趣,吃地道的迁西板栗,喝抗战烧锅酒......
从喜峰雄关大刀园码头出发,二三分钟就到了原喜峰口城(村)遗址水面上。赶上潘家口水库放水,山边可露出城垣,水面可露出火神袖所在的山顶,剩下的就要全靠阅读相关文字和想象啦。据记载,喜峰口城堡石墙高2丈,周围416,8丈,护城河81.5丈。东靠矮山,北倚危崖,西临险山,城有南北西三门。城内除有军事机构办公用房之外,还修建几所庙宇。如药王庙、文昌阁等。城外还有火神庙、龙王庙、关帝庙等。益母河从城前面流过,水面上用三块大青石板搭成桥,急步可'一步'跨过,故人称一步三座桥,成了当地三怪中的一怪。第二怪是井比城墙高。是说在城东的土山上紧靠城墙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因井口在城墙的上方,便成了井比城墙高。第三怪是在喜峰口关,人称三关水倒流。是指因益母河过关需经三道门,而且其他河都是由西向东流,益用河在三道关是自东向西流,故人称又一怪是三关水倒流。
原喜峰口城遗址西南对面,是喜峰口一村和二村。喜峰口一村原名回民村,最早是喜峰口的一个自然村。水库蓄水后后靠到现在的位置并改名回民村。2019年为留下原喜峰口村的记忆,改名为喜峰口一村。喜峰口二村,原名城外村,历史上曾是喜峰口村的满族自然村,至今仍是原来的格局。
喜二村是个典型的世外桃园。座落于桃山之下,四面皆山,若不是在两山最低处开个豁口,是很难见其村的。如今开车可进入,但也大有不可越之难意。喜二村西北还有个豁口,十分狭窄,多重迂回,稍不耐心,很难知其可出入。这个口历史上叫小喜峰口,当地人叫西闸寇。据史料记载,喜峰口也就是大喜峰口也有个闸寇,俗称北闸寇。闸寇其实也称闸口,其实就是水门。两侧或用崖壁雕凿或用大石块砌筑成门,上砌拱捲,内设铜或铁铸造的大闸门,平时或稍提起下边走水,战时可蓄水以御敌。后来闸口的“口”写成“寇”字,是增加了寓意,御敌寇于外的意思。
过了喜一喜二村,抬头西北望,悬崖俏壁迎面而来,向上看依晞可见长城墙,这城墙东北而上,直插横垣东西高耸入云的山脊上的长城。这其实不仅是段长城,这就是文中说的明朝开国大将徐达建的老喜峰口城,也称谎城或太傅城、荒城、老城。谎城延伸而上与山脊相接,座落于后来的新喜峰口城与喜峰口关之间,也应是喜峰口城的重要防御工程。如有从西北突破喜峰口关的来犯之敌,谎城守军率先发现,可以一边向喜峰口城守军报告,一边与来犯之敌率先作战,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过了谎城就是蓟北雄关喜峰口,如今城门已淹于水下,虽不能完整见其形,但更令人神往,想象其美丽和雄伟。但见北侧悬崖俏壁数十丈,长城雄踞其上,尤如长龙昂头摆尾,欲一跃水上腾空!南侧则山势平缓,山上长城左转右挪,茂密树林背景下,四座城楼虽顺长城向上依次而建,但因其错落,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象一幅画由近及远的展现出来,那种美感真是令人啧啧不绝于口。及至临近,长城一头入水,不见了踪影,想必正在水下与城门亲密无间的守候。这便是著名的喜峰口南北两侧的水下水上长城奇观!
出了喜峰口关长城,向左侧南向看,便是著名导演姜文曾拍摄的“鬼子来了”的基地,一个炮楼,几处旧房,些许农民卖小鱼和干鲜水果......
紧邻“基地”西南侧,大约不足一公里左右有一小长城关口,这就是小喜峰口关,也就是喜二村西的水道出入口西闸寇。西闸寇出奇的窄,从外往里看,不知者根本看不出是个口,因两个山头之间堵着的就是山峰,开船进去,顺水而行才见峰回路转。其实如果没水,给人的感觉更会狭小,更不会觉得里边别有洞天。山口左侧有个城楼,虽见城楼,但没有长城,是以绝壁代替,足见其险其用。如今已坍塌一角,古老苍桑,总觉得那里尚有身穿铠甲的勇士挺拔而立,目视前方!
离大喜峰口这样近,想当年喜峰口雄关前总是兵甲密集,那么这里最适合奇兵偷袭。有没有过战例不得而知,但几百年越千年长城史,想必古人比我们更聪明,围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会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守和攻的故事!
从小喜峰口关向西南行船五六百米,到感觉的大至水中央,这片水域最宽阔,是古老滦河由西向南的拐弯处。大约这个位置水域的下面就应是原承德市宽城县横城子村(古横城)遗址。这是个特殊位置。向西望是滦河过来的方向,但因水库水面上延的影响,不知者是不清楚哪里是河的。在这里向西南望,便是潘家口长城,它横跨滦河,东西两山头上仍可见长城和敌台,山下均已淹没于水中。向北望,是出塞后的古道,无论出喜峰口还是潘家口,均沿此古道去往塞外和东北。向东北看,便是大、小喜峰口。因此在这里是欣赏潘家口喜峰口长城体系的最佳位置。
在苍翠群山与璧波荡漾的交互环绕之间,几条巨龙时而腾云于高山之巅,时而一头入水,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左右腾挪,上下翻飞,这便是惊诧千古、震撼于今、驰名中外的雄踞于潘家口国家水利名胜风景区的河北省迁西县喜峰口、潘家口大长城体系一一未来的国家长城公园赖与立名的主体!
出了喜峰口关城这些地方,当地百姓叫到了城外。这里是河北唐山市迁西县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的交界处。两县有的地方以长城为界,有的地方以山脉或河流为界,有的地方还插花地和飞地。据说插花地和飞地是因关内外姑娘出嫁用做陪嫁形成的,自古多互动,多争端。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旅游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长城关口外土地起了争端。当年姜文来唐山,在喜峰口城外建基地,拍电影,本来是件好事,但引起了剧烈纷争。两地老百姓打,各级也不得不参予,各方神圣也呼风唤雨,使纷争增加了许多人为因素,也变的更为复杂!
今天外人来,找喜峰口村就要用一番心思,因真正的古喜峰口村或城遗址已淹于水下,为了留下记忆,邻居村干脆把已淹于水下成遗址的古喜峰口村张冠李戴的扣在了自已的头上,而从原喜峰口村搬迁后靠的回民村、城外满族村改名为喜峰口一村和二村。两个村从名字上看逻辑精准,但实际上分属两县,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今天不详细记述,恐怕百年之后考古工作者再找头绪又得大费一番周折!
保护是最好的开发
天降喜峰口潘家口长城大运也!一是未来将列入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二是潘家口水库列为水源地,使长城做为景观深度开发受到限制,她将以最自然的状态(水库淹没除外)留传于世,使得后人能永运看到她最真最好的容颜!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保护的越好,吸引的人越多,影响越持久,影响范围越深广,周边的适度开发越有潜力和动力。
伟大的长城,自古纷争多,今仍如是,只不过矛盾性质完全不同。长城做为军事工程已演变为文化的符号,旅游由头。为了其设施的旅游价值,人们争权属,争出处,争名份,甚或争名称,有的用经济手段,有时为标榜文化也用文化手段,但方法略显拙笨,其实更突出表明了经济意识的急不可耐,并不是真正文化自觉!
其实有些争议的做法大可不必!尤其是张冠李戴村名事更不应该。落实了保护政策,特别是国家支持不断修复长城遗址,恢复了其本身的软隔离性;又因'水源地'不可能再允许深度开发长城遗址本身,也许纷争的问题会逐步迎刃而解!
多重角度告诉我们,这里的长城,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保护她的原样,保护她的环璄!当然,保护不是一个空口号,要做好一些工作。如建登城码头,修些道路,建通行设施,建保护站,负责曰常看护,甚至研究、科普、宣传等,清理可视范围有碍观瞻的建筑物,考古,修复,等等,这些都需政府不懈的努力。这几样做好了,何愁游客不源源而来呢?有了游客,那么周边适宜、许可的地方项目开发不就有了光明前景吗?
可以想象,届时喜峰口潘家口长城体系,还愁不成为不收门票的超级龙头旅游区?!(姬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