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9 01:38:15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抗美援朝老军医何锦章:白衣为甲,保家卫国

视频制作:徐慧

白衣为甲 保家卫国————访抗美援朝老军医何锦章

  图为何锦章戎装照。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优秀中华儿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来之际,唐山晚报记者采访了路北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军医何锦章,与读者一起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重回炮火连天的战场。通过他的讲述,我们读到的是中国军人的军魂与血性,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骄傲。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向革命英烈和英雄模范致敬!

  今年87岁的何锦章依旧思路清晰,在路北区祥荣里的家中,他向记者娓娓讲述着70年前的那一幕幕:“我现在头脑非常清醒,抗美援朝的一幕幕,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在脑海中时常浮现。”

  “最让我骄傲的是,我行医一辈子,竭尽全力救治生命,对得起我的本心。”何锦章对记者说,“我在朝鲜战场上抢救过多少人,我没有统计过,也记不住了,但我每天都是能做多少手术就做多少,竭尽全力救治战友。”

  图为抗美援朝时期,何锦章和同事在研究伤员病情。

  回忆战火纷飞的岁月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保家卫国,年仅17岁、正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习的何锦章提前结业,来到安东第六陆军医院实习。

  “10月15日,我和同事们唱着《共青团之歌》踏上了驶向长甸河口的汽车。就在大家换上志愿军军装准备过江的时候,突然接到命令:停止过江,就地接收志愿军伤病员。”何锦章回忆说。

  战争是残酷的。没多久,何锦章接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病人。一位战士乘坐的卡车翻车,造成肋骨骨折,刺穿肺部,全身皮下气肿,呼吸困难,“当时气泡扩散到了伤者的周身,皮肤按上去吱吱作响。”

  何锦章和其他医生投入到了紧张的战斗中。火器伤作为战伤的一种,处理起来很是复杂,即便是同一种子弹,打在身体的相同部位,救治的方法、过程都不同。“当一颗子弹打入身体时,医生要顺着入口寻找子弹将其从体内取出,但是每次子弹的出口位置却大相径庭,比如有一次,发现一名战士胳膊受伤后,子弹竟然顺着皮下组织一直打到了手掌上,并在那里找到了它。”

  战争的惨烈程度远不止于此。因炸伤、冻伤造成一部分伤员截肢,而伤口最令伤员痛苦,尤其在夏天,因凝固汽油弹烧伤的创面一夜之间就生出蛆虫。何锦章常常凌晨三四点起床为伤员挑虫、换药、包扎。

  随着战事的复杂化,战斗更加艰苦,伤员源源不绝从前线运送下来。最多的一天,有1000名伤员分配到了何锦章所在的医院,他白天查病床、晚上做手术,有的时候要工作到凌晨3点才能休息,战事最为吃紧的时候,甚至要连续工作几天。宽甸紧邻鸭绿江,经常受到敌机的骚扰。“面对头顶上的飞机,起初有的同志害怕,会跑到防空壕躲避一下,后来就习以为常了。”何锦章说。

  图为何锦章和夫人在一起。徐慧 摄

  为“最可爱的人”而感动

  “伤员廖贻训是名年轻的小伙子,长得很英俊,当时穿一件黑毛衣。”但令何锦章惋惜的是,这样前程似锦的年轻人,战争却让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脚趾、手指。

  原来,在1950年冬天的清川江战斗中,廖贻训不幸负伤,和部队失去联系,爬了三个昼夜才找到部队。他的四肢冻伤严重,部分组织已经坏死,最后还是不得不截去他的双脚和九根手指头。

  而仅剩下的右手拇指,承载着廖贻训的最后希望:无论如何请为我保留下它,我将来要用它写字,继续为人民服务。在自身状况危急的时刻,志愿军战士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和人民。这件事让何锦章深受感动,在廖贻训转院时,何锦章把自己珍藏的一本《斯大林传略》送给了他。

  “一名战士来到医院,我仔细检查发现,他不仅腿部骨折,而且脑部受伤。”为何受到了两次不同的创伤呢?何锦章很是不解,治疗过程中才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战场上,这名战士的部队转移,而他因伤已经无法跟上部队,面对敌人逼近的危急时刻,他毅然捡起了石头砸向自己。面对祖国和人民,在生命和信念两个选项中,他作出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抉择。

  “像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我希望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这种精神是永存的。”何锦章希望,如果这些人还健在,他们能够幸福美满;也希望后代人能够多多了解这些故事,它将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图为何锦章老人近照。徐慧 摄

  希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虽然医疗物资匮乏,但医护人员用智慧创造了奇迹。“没有石膏床,我们就在房顶钉上钉子做固定;缺少绷带,就从当地买来白布,撕成一条一条,用过的纱布经过清洗消毒,卷起来继续使用;药品短缺,就采取局部给药的方法。”依靠党、依靠国家、依靠人民,才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伟大的胜利。

  何锦章认为,阶梯治疗作为经历了战场检验的系统工程,成功保障了80多万伤员及时救治。战场上的伤员,首先经过阵地急救进行简单处理,由部队卫生员、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止血包扎,对骨折的肢体进行夹板固定或急救手术。随后,伤员被输送回国,由后方医院进行再处理。在靠近作战区的兵站医院,对伤员进行再治疗再分流,按照不同类别伤情再次分门别类,然后送往后方医院,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挽救重伤者的生命,而且保障轻伤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并重返战场。

  时光悄然流逝,当年的战争遗迹与参与者都已逐渐融入历史长河。记载这段历史的,是何锦章珍藏的军功证、军功章。经历过当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何锦章在家中安享晚年。

  “志愿军是英雄的军队,我所在的第六陆军医院是一所英雄的医院。”何锦章说,抗美援朝战争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付出的代价超乎想象。“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依靠的就是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自我牺牲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它们能够永远传承下去。”

  记者 赵立峰 实习生 朱昱桦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