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 23:41:5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凤凰城处处宜居屋

凤凰城处处宜居屋

刘俊明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四口小家庭从大家庭当中分离出来,经过两次搬迁,一直蜗居一间屋子,卧室、厨房、储存间为一体,杂七杂八、拥挤不堪。随着两个女儿一年一年长大,我们越来越渴望有那么一套两居室的大房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家那一间屋子也轰然倒塌。我们和5户邻居挤在一个匆忙搭起的窝棚里。第二天,内弟从古冶唐家庄赶过来,一看我们这里吃没吃的住没住的,他说:“老天爷耍老天爷的威风,我们想我们的办法。”内弟回家把窝棚加宽,接我们过去,度过那段最困难的日子。

  那些日子,人民解放军把油毡、塑料布连同雨衣送给灾民,他们支起帐篷睡在路旁。他们要离开的时候,男女老幼不约而同地涌到解放军驻地,大娘送来刚出锅的烙饼、热乎乎的鸡蛋,哽噎着说:“孩子,吃下啊,等盖上新房子,过来住哇!”

  很快,所在街道、单位,把油毡、木料、苇帘等物资发放到各家各户。在工友们的帮助下,我家搭起简易房,虽然是面积又小又矮的一居室,在当时就挺知足了。

  先前,民间有一个说法,寻常人家有三大闹心事儿:漏屋、破锅、病老婆。震后数年,首当其冲是漏屋,这一点,我家有切肤之痛。那天夜间的大雨,倒灌进地势低洼的简易房,我们被惊醒时,水已没过小腿。我们赶紧往外淘水。不懂事的小女儿看见水上漂浮的脸盆、铝锅、鞋子,手舞足蹈,玩起划小船。雨水不断地从挡板下流入屋内,我们一直忙活到天亮。还有几次,狂风猛雨掀翻屋顶上的油毡,风雨中又很难苫盖严实,多处出现渗漏,炕上、地上,锅碗瓢盆摆开阵势,全都用来接水。

  党中央十分牵挂唐山的灾情,从全国各地调来建筑队、工程兵,协助唐山救灾重建。一座座厂房挺立起来,一条条道路铺展开来,星罗棋布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格外亮眼。星期天,我们一家人重返故地唐家庄,东往东小楼,西往西开楼,再去新安楼,每一处观看过程中,两个女儿不时停下脚步,眼巴巴地仰望一幢一幢新楼房,向我发问:“爸爸,这里有我们的房子吗?”

  没有想到的是,1981年5月,我接到通知,分配给我家一套楼房,而且是两室一厅带暖气的楼房!这对于我们这个世世代代蜗居陋巷小屋的人家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们一家人浸沉在喜悦之中。我们心满意足地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

  后来,我们萌生改善一下居住环境,进市里养老的想法。顾及自家的腰包,2005年花8万多元买下市区东端启新老工房一套旧房。

  好事连连。受益于我市危旧房改造政策,2009年,我家随从附近片区的2000多户居民,迁入高新区益民园的新居。小区内宽敞洁净,树绿花艳,紧邻小区北侧有环城水系。

  还有,我的故乡古冶唐家庄接连传来好消息,占据石山多年的胜利煤矿被拆除了,原址及周边野坡沟壑约千亩地带,采用山体回填、拓荒扩绿等措施,打造出一个集森林景观、植物景观、广场和人工湖为一体的金山森林公园。各个厂矿在除尘治污这个顽症上都狠下了功夫。

  我们兄弟姐妹当中有4人迁入市里。三弟在3年前买了市里的新房,几经体验琢磨,他决定卖掉不搬了。其实,从市里到古冶区,不论是我们兄弟姐妹,还是亲戚朋友,都住上了宽敞宜居的房子。眼下,公交车、私家车,出行挺方便,大家时常走一走,聚一聚,每一次都离不开这个话茬:整个唐山的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让人舒心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