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01:34:57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实现宜居梦想的幸福时代

董绍山

  2020年金秋时节,平坦宽阔的四车道公路,以遵化城东关口为起点,沿着镇海东街飘带般伸向了远方。这是盼了几十年的宽敞马路,这是政府送给当地居民的又一份宜居大礼。通过旧房改造工程陆续乔迁新居的居民们,此时此刻切身感受到,这是一个能将百姓宜居梦想化作现实的幸福时代。

  我是20年前走出大山的人,山里人的想法总是质朴中透着几分奢望。走出大山且有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融入城市并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是走出来的山里人几乎相同的梦想。假如再给梦想注入一些奢求,房子最好是有着新潮建筑设计风格的楼房,信步于窗前就能把遵化城一览无余,甚至能眺望到更远的风景;每天上下楼,不必靠双腿爬上爬下,累得气吁吁,而是能电梯代步,轻松出入家门。这是人们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的梦想。当几年前,我通过旧房改造工程成功实现梦想时才发现,绚丽的梦想与美好的现实之间原本遥不可及的距离,就是靠政府的一个惠民举措就能做到无缝连接,让百姓的梦想变为现实。

  20年以前,我一直工作在党峪一家镇办轴承厂,离家12公里。1995年前后在企业辉煌的时候,我享受到了转干、转非的福利,奉献的青春、抛洒的汗水像是瞬间得到了回报。然而世纪之交的企业改制却让我丢掉了全家人维持生计的工作。

  下岗确实成为了一代人此生难忘的阵痛。然而也是随着国企和私企改制的深化,私营企业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当年遵化私营企业大都选择了以城市为依托,厂区依城而建,给下岗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显然进城打工成了不二选择。

  人到不惑之年首次背井离乡,最难的莫过于缺少属于自己的住房。上有年逾七旬的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最初的工作收入又不稳定,为了不干扰全家人的正常生活,我首先在东关选择了租房。

  那时母亲在老家尚有自理能力。但一家四口人蜗居在仅仅十几平方米的斗室里,确实带来了生活的不便,大女儿甚至常年睡着沙发,而比这更难的是门前那几秒钟才能流出一滴的自来水,一家人的生活用水没有固定的水源,城里看似有家,但心里的感觉只有漂泊。

  2004年,我买下了当时东关建辰胡同的一处民房,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东关不但主街道狭窄,且常年没有路灯。街道排水也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房前的过道,明显低于胡同路面很多,由于缺乏排水设施,暴雨天的积水常常有倒灌进屋的危险,阴雨连绵的日子,附近的居民心里往往会比下雨的天空更阴沉。

  老民房最难克服的问题当属冬天取暖,几十平方米的区域靠着蜂窝煤炉带动暖气,温度提升相当困难。女儿睡在暖气末端的住室,寒冷的三九天,房间的夜间温度常常会降至冰点。老旧房屋的取暖、供水、排污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想有所改善,确实存在着诸多客观因素,毕竟是牵一发动全身。

  10年前,遵化镇海东街旧房改造工程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希望和福音,在日益攀升的房价面前,政府出台举措圆了普通百姓的楼房梦,旧房中的所有生活烦恼都将迎刃而解。

  两年多的等待,每个人心中充满焦急,焦急中又融进了满满的幸福。女儿在临时的出租房内说:“我们的婚期就要随着乔迁新居的日期改变,一定等到乔迁新居后出嫁。”

  乔迁新居让我太多的梦想成为了现实,让我从此有了更多对宜居生活的向往,陆续入住的居民已逐渐享受到了宜居的快乐,无论学校、医院、商场、餐饮、银行,还是供水、供电、供气、物业等服务机构将会用更及时、更周到的服务,点缀百姓的宜居生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