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刘鸿远 赵亮)现金支付遭拒、网上就医挂号遇阻......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诸多不便。“数字鸿沟”的存在,对老年群体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围绕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更好地融入和拥抱智能化时代,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

图为银行工作人员指导老年客户使用手机银行。记者 赵亮 摄影报道
老年群体面临“数字鸿沟”困境不容忽视
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互联网生活缴费、互联网购物、互联网理财、互联网出行,互联网事务服务大厅等新的服务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些新的场景应用帮助我们节省了鞋底成本、管理成本、兑付成本,达到了更好服务生活的目的。
目前,这种数字化趋势也开始向高龄人群渗透,但是老年人作为数字化“弱势群体”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全国多地接连出现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购物、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受阻的新闻,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数字鸿沟”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指受教育背景、生活环境或者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导致不同群体在信息接收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其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数字技术或者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远远快于老年人智能技术学习能力和速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指出,高龄人群进入“数字圈”除了面临文化、教育等软约束,还面临着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资费等一系列硬约束,这种社会、家庭有意无意叠加的交流壁垒,是高龄人群跳过“数字鸿沟”的一大重要障碍。
盘和林表示,如何让高龄人群更好享受数字化便利,显得非常的必要。比如首先设立老年人数字化设备及SIM卡专项服务柜台,减轻老年人数字化学习、设备维护、资费服务过程中的歧视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研发老年数字设备和应用,让老年人感受到数字化过程中社会的诚意,是消除老年人数字融入恐惧,增加主动性的重要激励。最后,政府、社区尤其是家庭,是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需要年轻人给予老年人在学习中更多的耐心,同时给予他们更多转化过渡时间及参与数字化的鼓励。

图为唐山市老年大学志愿服务人员指导老年人用手机网上报名。记者 赵亮 摄影报道
全国多地就填补“数字鸿沟”开展有益探索
1月28日春运首日,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的“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在广东省汽车客运站长者绿色通道正式启用。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老年人将身份证放在识别设备上方停留2秒,“粤康码”信息实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绿码的旅客快速有序通行,极大的方便了老年人乘车。
这项“暖心举措”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与竞相转发。数据显示,#老年人刷身份证可核验健康码#话题下的单条微博内容实现多级、多层传播,转发量近1800次,微博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6亿,讨论量超7000余条。
无独有偶,为落实《实施方案》,北京已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医疗机构增设了老年患者“无健康码”绿色通道;旅游景区、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适当保留人工窗口和电话专线,为老年人保留一定数量的线下免预约进入或购票名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开发了“我教老人用手机”微信小程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志愿培训服务,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智能技术。
按照《实施方案》确定“2020年底传统服务兜底保障到位,2021年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2022年底解决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的工作目标,全国多地已纷纷行动起来,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寻求填补“数字鸿沟”的解决方案。
围绕优化老年人打车出行服务,上海市政府主导的出租车统一平台“申程出行”APP面世,实现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叫车;围绕改善医院挂号服务,四川省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要为老年人保留人工服务窗口;围绕部分文体场所门票要网上预约,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英才社区通过探索建立“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从衣食住行、娱乐、健康等方面为老人提供全面“点单式”服务......
填补“数字鸿沟”,需要不懈的努力,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指出,要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概括地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要有一个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阶段。
我市多单位出实招填补老年人“数字鸿沟”
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记者走访发现,我市一些单位也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相关举措,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在招商银行唐山分行营业网点,记者看到,这里配备了无障碍通道、轮椅、放大镜、老花镜、急救箱等助老设备。据介绍,为了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关爱老年人服务意识,该银行定期组织网点服务专员及柜面人员进行服务通关演练,设置老年人业务办理模拟场景。还邀请老年客户到网点厅堂,对老年人比较关心的手机银行查询、转账、存款、理财产品购买赎回等基础功能、电子社保卡申领、水电暖气费线上缴费、手机支付等智能服务操作流程进行讲解,帮助老年人适应移动设备。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客户为中心,遵循便利化、人性化的原则,非常重视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与差异性,积极为老年人等客户群体使用产品或服务创造便利。”大堂经理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老人们体验智能生活、更好地融入互联网信息时代,联通古冶区分公司于近日组织人员到古冶区怡然养老院,手把手地向老人们介绍微信操作窍门,教老年人用手机扫二维码、用手机浏览新闻、用手机视频通话,并科普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
记者还随机来到市内几家医院,发现不少老年人仍不会使用医院的自助设备,为此,医院安排导诊人员、志愿者来帮助老年人操作机器,挂号、结算、打印报告,现场服务让老年人很满意。在一家医院大厅,75岁的杨奶奶和老伴正排着队。“我们没有和子女住在一起,也都不懂得手机预约,只能到人工窗口挂号,单单排队就得花上很长时间,现在有导诊教我们老两口在自助设备上操作,简直太省时间了!”杨奶奶高兴地说。
唐山市老年大学已连续4年开设智能手机课程,每周开讲一次,时长50分钟。专门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摄影摄像、手机短视频制作、抖音、微信、网上支付等等。智能手机培训课程以课堂的形式开展,老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通过上智能手机课程,我就学会怎么用手机支付公交费了,再也不用到处找零钱了。”一位63岁学员阿姨告诉记者。
据唐山市老年大学相关领导介绍,尽管有一部分老年人学习欲望不强,但总体来说,服务老年群体的智能手机课程,还是受到了欢迎。截至2月24日春季招生首日,唐山市老年大学春季招生线上招生200余人次,线下招生4600余人次。
当下,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拒绝接受新生事物,而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也正在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温情和关怀。让老年人成功与时代接轨,共享智能化时代科技成果,感受不一样的生活乐趣,从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开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