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老田在大清河救助站喂鸟。 新华社发
新华社石家庄3月31日电(记者 杜一方 高博)渤海湾畔,有这样一位老汉,他守护鸟群,已达10多年。
他是田志伟。52岁的老田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救助站站长。
他的家乡乐亭,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候鸟驿站”,这里有众多的沿海滩涂湿地,每年数百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对于这里的水洼和芦苇,甚至鸟鸣,老田都很熟悉……
缘起与坚守
清晨,清脆鸟鸣声伴着朝阳响起,又在芦苇间的水面上荡漾开来,老田开启了一天的忙碌。由于常年在海边户外工作,海风和紫外线将老田皮肤塑造得黝黑又粗糙。
掰着手指头,老田给记者算了笔账,救助站现有137只鸟,一天喂鸟要花近200元。每天7只东方白鹳要吃15斤鲜鱼,4只草原雕要1斤半鸡肉,22只遗鸥要8斤虾……
老田与鸟儿结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爬树掏鸟蛋、弹弓打麻雀,那时老田同大多农村男孩一样对鸟儿上瘾。12岁那年,他在上学路上捡了两只鸽子。后来,两只变成一群,从此,他对养鸟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冬日寒晨,朋友给老田打来电话说,盐场附近滩涂躺着不少大鸟,生命垂危。凭着经验,他迅速找来用于治疗中毒症状的药物,最终17只东方白鹳救活14只。
这些鸟儿养了半年多,痊愈后,他将它们送往唐山市野生动物园中的动物救助站。
时隔多年,老田重返动物园,东方白鹳竟还认识这位恩人,一吹哨都围了上来,大家目瞪口呆,动物饲养员养了多年都未有过这种“待遇”。
2011年,为救助鸟类,老田放弃经营良好的生意,瞒着家人用7万余元承包了盐场一块荒地,盖了4间房,建起35亩的鸟类救助站。最初几年,老田将很多积蓄都搭了进去,旁人不解,妻子也埋怨他。
但老田还是选择了坚持。2013年,乐亭县批准成立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老田被聘为协会副会长,他的护鸟事业开启新篇章。
家鹅和斑头雁比翼齐飞?
在老田手机上,记者看到一张家鹅和斑头雁比翼齐飞的照片,不禁心生疑惑,“鹅竟然会飞?”
“它不但会飞,还与一只斑头雁成了家呢。”老田说。
2014年5月,暴风雨后的一天早晨,老田发现了一只瑟缩在芦苇丛中的受伤大雁。老田救起了它,并为它取名“卓玛”,让它和同在那里“疗养”的两只家鹅一起生活。
“卓玛”从伤病中恢复后不久,曾试图飞走。可能是没有找到雁群,七八天后,它又飞了回来。后来,田志伟也曾驱车2000多公里,从渤海之滨远赴青海湖帮“卓玛”寻亲。
遗憾的是,当他们抵达时,雁群已从那里飞往云贵高原过冬去了。老田舍不得把“卓玛”孤零零留下,于是又带它一起踏上了归途。
半年后,“卓玛”给老田带来了惊喜:它与一起生活的一只母鹅“坠入爱河”,并有了爱情的结晶。
感动于老田的执着,妻子陈俊梅对丈夫工作也逐渐从反对变为支持。“老田平常话不多,但一谈到鸟儿眼里就放光。”陈俊梅说,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听到鸟叫就能叫出名字。
说起最危险的经历,老田至今脊背发凉。2015年冬天,他在海边滩涂发现一只受伤遗鸥,前去救治,然而看似坚实的滩涂下却是沼泽,一瞬间老田半个身子就陷了进去。急中生智的老田脱了齐腰水叉裤,才侥幸爬出。
从“爱鸟人士”
到“护鸟专家”
如今,大清河救助站已成为唐山乃至全国闻名的爱鸟者之家,也是受伤迷途鸟儿的温馨“家园”。
十多年来,经老田所在的救助站解救、收养和放飞的野鸟百余种、数量上万只。他对鸟的了解也由“好”变“懂”,由“懂”变“精”。
老田还追踪过60多只鸟儿,通过跟踪器提供的信息观察鸟儿生存状态、总结迁徙规律,以便更好地保护它们。
在无数次护鸟中,老田练就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他能从鸟儿体态和鸣叫快速判断伤情,熟练地给伤鸟喂药、缝合、接骨,了解的鸟类达700多种……
因为鸟儿对迷彩不敏感,老田总是一身迷彩装,一年四季如此。自己省吃俭用,对鸟儿却从不吝啬。
老田还曾作为京津冀多个机场驱鸟顾问,观测附近鸟类种群、数量、活动规律,为机场布局鸟害防治工作采集宝贵一手数据。
“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它们回归自然才是最好的保护。”救助站墙上贴满了鸟类照片,以及参观的孩子们在便利贴上留下的希冀。
老田喜欢静静望着蓝天上盘旋的鸽群。从懵懂少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老田说,他也有点累了,有一天可能就干不动了。
老田已经想好有一天把倾注十多年心血的救助站交给国家。他想走出去,把爱鸟护鸟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一个人能力有限,如果大家都能行动起来,这事才能干得更好。”老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