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20:47: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聚焦唐山丨渤海湾畔的“鹅雁之恋”

救助站池塘边,田志伟给斑头雁“卓玛”与它的伴侣大白鹅“开小灶”。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通联

新华社石家庄4月6日电(记者杜一方、高博)渤海湾畔,清脆鸟鸣声伴着朝阳响起,又在芦苇间的水面上荡漾开来,老田开启了一天的忙碌。由于常年在海边户外工作,海风和紫外线将老田皮肤塑造得黝黑又粗糙。

老田名叫田志伟,是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大清河救助站站长。今年52岁的他在这里守护鸟群,已达10多年。

作为“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候鸟驿站”,乐亭沿海滩涂湿地众多,每年数百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

在老田手机上,记者偶然看到一张大白鹅和斑头雁比翼齐飞的照片,不禁心生疑惑,“鹅竟然会飞?”

“它不但会飞,还与一只斑头雁成了家呢。”老田说。

不久,在救助站,记者便发现两只外貌迥异的水禽现身东侧池塘,形影不离的甜蜜“鹅雁之恋”简直羡煞“旁鸟”。

田志伟正在检查人工孵化设备。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通联

2014年5月,暴风雨后的一天早晨,老田发现了一只瑟缩在芦苇丛中的受伤大雁。老田救起了它,取名“卓玛”,让它和同在那里“疗养”的两只家鹅一起生活。

“卓玛”从伤病中恢复后不久,曾试图飞走。可能是没有找到雁群,七八天后,它又飞了回来。后来,田志伟自己也曾驱车2000多公里,从渤海之滨远赴青海湖帮“卓玛”寻亲。

遗憾的是,当他们抵达时,雁群已从那里飞往云贵高原过冬去了。老田舍不得把“卓玛”孤零零留下,于是又一起踏上了归途。

半年后,“卓玛”给老田带来了惊喜:它与一起生活的一只母鹅“坠入爱河”。

后来,两只鸟每年都产下几十个蛋,经过老田的人工孵化,两只雌性后代“大宝”和“二宝”相继诞生。对于第一代鹅雁之恋的结晶,老田欣喜地叫它们“斑头鹅”。

2019年,“大宝”也做了“妈妈”。它与雄性家鹅结合产下的蛋,成功孵化出三只雌性“斑头鹅”。次年5月,第四代“斑头鹅”破壳而出,鹅雁之家迎来“四世同堂”。

渤海湾畔的“爱情故事”是老田多年护鸟的一个缩影。曾经,老田在大清河盐场上班,承包水塘和水库,颇有生意头脑。20世纪90年代,他已是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2011年,为救助鸟类,老田放弃经营良好的生意,瞒着家人用7万余元承包了盐场一块荒地,盖了4间房,建起35亩的鸟类救助站。最初几年,老田将很多积蓄都搭了进去,旁人不解,妻子也埋怨他。

但老田还是选择了坚持。在无数次护鸟中,老田练就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他能从鸟儿体态和鸣叫中快速判断伤情,熟练地给伤鸟喂药、缝合、接骨,了解的鸟类达700多种……

救助站池塘里,斑头雁“卓玛”与它的伴侣大白鹅形影不离。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通联

老田还曾作为京津冀多个机场驱鸟顾问,观测附近鸟类种群、数量、活动规律,为机场布局鸟害防治工作采集宝贵一手数据。

如今,大清河救助站已成为唐山乃至全国闻名的爱鸟者之家,10多年来经救助站解救、收养和放飞的野鸟百余种,数量上万只。

老田给记者算了笔账,救助站现有137只鸟,一天喂鸟要花近200元。每天7只东方白鹳要吃15斤鲜鱼,4只草原雕要1斤半鸡肉,22只遗鸥要8斤虾……

老田喜欢静静望着蓝天上盘旋的鸽群。从懵懂少年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老田说,他也有点累了,有一天可能就干不动了。

老田已经想好,将来把倾注多年心血的救助站交给国家。他想走出去,把爱鸟护鸟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