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兰烈士事迹展 摄影 记者 吕光宇
王翠兰,1927年生于南堡开发区滨海镇老王庄东北街村(原属丰南区,今属曹妃甸区)一户雇农家庭,6岁丧母,与父亲、祖母三人相依为命,全家靠父亲为地主扛长工维持生活。8岁起,她就拾柴火、挖野菜、喂猪,帮大人干活。艰难的生活环境磨练出她刚毅的性格和铲除天下不平的信念,为她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坚实基础。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主任,勇敢地领导全村妇女同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进行英勇斗争。1946年被还乡团抓捕,受尽严刑拷打,牺牲时年仅19岁。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亲自为她题词:“王翠兰烈士永垂不朽。”2010年“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被评为唐山百年“十大女杰”,“冀东刘胡兰”的英名远播南北。
有一种理想以血肉铸就,有一种信仰用生命守护,有一种精神永世长存。
在血雨腥风的年代,滨海革命老区先后有88名烈士为国捐躯,王翠兰烈士就是其中英名远播的一位 。
一个年仅19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坚守党的秘密,视死如归,以震古烁今的意志,同敌人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新时代的春风又吹绿了渤海湾畔的村庄,依旧把“冀东刘胡兰”——王翠兰的动人故事传扬。
丹心照 革命风雨励壮志
南堡开发区滨海镇老王庄东北街村委会里,今年已经73岁的“老村长”王建稳动情地给我们讲述起王翠兰当年的英雄事迹。
“她牺牲的时候才19岁啊,是那么坚强……” 老人说王翠兰成长、斗争直到牺牲,一直在东北街村,村里人熟悉她、喜欢她,她被枪杀时,很多村民亲眼所见,因此,尽管已过去了70多年,也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但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代代讲述中,王翠兰烈士的事迹没有褪色,英雄的形象依然鲜活——
老人的讲述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曾经的苦难岁月,日寇汉奸统治下的老王庄人和当时的劳苦大众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7年,王翠兰出生在该村一户雇农家中。她6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和奶奶、父亲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八九岁时的小翠兰就开始挖野菜、拾柴火,帮助家里的大人干活,十二三岁便成为村里公认的干活能手。艰苦的环境磨练出王翠兰刚强而坚毅的性格,这也为她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翠兰小的时候就常听村里的大人讲八路军抗日救国救民的英雄事迹,八路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她天天盼着八路军到来。
1943年夏天,抗战的烈火在渤海之滨的老王庄子熊熊燃烧。饱受苦难的王翠兰积极投身抗日工作,踊跃开展活动,掩护抗日人员。在她的积极参与和带动下,村里成立了“妇女救国会”,年仅16岁的她当选为妇救会主任。她办事认真,只要有了任务,总是设法完成,从不叫苦叫累,更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在当年那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年月,一个女孩子出头露面,和男人们一起工作,难免引起人们的闲言碎语,地主、富农、敌特、汉奸们更是对她造谣中伤。这使得淳厚的父亲也加紧了对女儿的看管,但是她冲破重重阻挠和非难,坚定地为民族解放事业辛勤地工作,她的耿耿忠心赢得了党的信任。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王翠兰的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1944年5月3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工作更加积极,对敌斗争也更加勇敢。她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衷心爱戴,妇女们也把她当作自己的旗帜。在她的领导下,村妇救会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头。军鞋、军袜做得又快又好,站岗放哨、传递信件,从不落在男子后边。特别是照顾伤病员,更是广受称赞。
当时老王庄子是伤病员们的常住地之一,每当伤病员转移到村里,王翠兰就带领妇救会员,帮助伤员找房子,尽快安顿下来。那时,伤员都是晚上进村,她总是把伤员都安置好了才肯休息。为了让伤员住得舒服,她把自己的铺盖先拿出来给伤员用。遇到个别不愿把暖房子腾给伤员住的老乡,她亲自动员,耐心说服。伤员住下来后,她又带着妇女们给伤员做饭、洗衣服、做鞋袜、烧开水。侍候重伤员,她从不嫌脏怕累,洗血衣、洗伤口、喂饭,总是抢着干在前头。在她的领导下,村里的妇女们对伤病员照顾得特别周到细致,以至伤病员们在转移的时候,对这个小村庄恋恋不舍。
不畏难 千磨万击还坚劲
1946年5月,老王庄子开展土地改革。当时,由于本村地主造谣威胁,加上人们怕“变天”,工作开展得不顺利。王翠兰认识到,必须先斗倒本村地主王仕同父子,扫除障碍,土地改革才能发展和深入。她积极搜集王仕同父子的罪恶材料,动员本村妇女群众坚决地和恶霸地主作斗争。在斗争地主王仕同父子的大会上,她勇敢地站在最前面。在她的带领下,男人们也随着妇女们行动起来。斗倒了村里的反动势力,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翻了身,从此对她也更加爱戴了。
1946年12月9日,本村逃跑出去的地主王仕同父子,带领国民党军队侵占了老王庄子,展开疯狂的报复。敌人得知这个村子是共产党的党政干部和财经部门常驻之地,保存着大量物资,妄图将区、村干部一网打尽,把存放的物资抢光。王仕同父子组织的“还乡团”(伙会),咬牙切齿地要抓住王翠兰。敌人知道王翠兰是共产党员,以为抓住她就可以从她嘴里知道全村共产党员的名单,就可以摧毁这个村的党组织。
在敌人这次大规模反扑中,王翠兰表现出过人的机智勇敢。她谢绝了领导让她撤到路北山区的建议,而是带领妇女和民兵藏好公家物资,帮各家坚壁清野,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在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后,她才最后一批离开村子。
敌人的进攻铺天盖地而来,附近的村子也被侵占了,王翠兰只好带领群众躲藏到苇泊里去坚持斗争。那片苇泊方圆逾5公里,芦苇又高又密,人藏在里边,外边很难发现,敌人也难以形成包围。但是加入反动武装的地主王仕同父子知道苇泊的情况,经常派人化装混进苇泊,企图抓住王翠兰。她的处境异常危险,组织上建议她出去暂时躲一躲,但是,王翠兰舍不得抛下群众,她说:“我一定要和乡亲们一起坚持斗争!”
12月5日前后,纷纷扬扬的大雪一连下了两天,积雪达到2尺厚,最低气温也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当时全村男女老幼差不多都隐蔽在苇泊里,日夜生活在结着冰的苇泊中,老弱被冻死冻伤80余人,群众情绪很不稳定。在这危难关头,王翠兰表现出超人的坚强和共产党人的气魄。她日夜不休地在群众中积极活动,宣传各解放区战场的胜利,分析敌人的弱点,鼓舞大家的斗志。夜里,她不顾疲劳,还替人站岗放哨。
不料,敌人又改变了进攻的花样,在叛徒的带领下,采取对苇泊炮轰的毒辣手段,企图用炮火把人们轰散,然后分别抓捕。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王翠兰和大家商量,决定把妇女们疏散到各地的亲友家暂时躲避。而她自己则潜回村里,住在一位王姓大娘家,装作她的女儿,决心和敌人进行隐蔽斗争。可是“伙会”那帮家伙费尽心机、无孔不入,发现了她的行踪,带着匪团长来捉拿她。为了不连累大娘,她毫不畏惧地站了出来。
信念坚 但教碧血化长虹
敌人抓住了王翠兰,如获至宝,以为这样一位年轻姑娘,只要吓唬吓唬就什么都说出来了。可他们没有想到,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会是如此坚定,从被捕那一刻起,王翠兰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保守党的秘密,决不暴露革命同志和隐藏物资的线索。
敌人把王翠兰五花大绑,连推带打地拉出去审讯。
一阵凶残的毒打之后,敌人问她是不是共产党员,她坚定地回答:“当然是!不是共产党员,你们怎么会这样到处抓呢!”
敌人问她:“为什么参加共产党?”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了穷人翻身,为了打倒地主恶霸,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敌人想从她嘴里抠出村里还隐藏着哪些村干部,她回答:“不知道!”
敌人绕着弯套问县干部和区干部哪里去了,是不是藏在村里,她回答:“不知道!”
敌人问她军鞋、公粮都藏到哪里了,她还是坚决地回答:“不知道!”
在这生死关头,她没有任何畏惧。敌人完全没有料到,更不会理解,如此凶狠、毒辣的手段,在一个19岁的女共产党员面前,竟然完全失败!
见刑讯不成,敌人又换了软办法。他们抓来翠兰的父亲和奶奶,企图用亲情来软化她。翠兰强忍悲痛,对亲人们说:“你们回去吧,我不会给咱穷人丢脸的!”
敌人恼羞成怒,兽性大发,用灌凉水、辣椒水、煤油的凶残手段摧残王翠兰,灌死过去,再弄活过来;他们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向她满是伤口的身体,用竹签钉进她的手指缝里,用香火烧她的乳房,用火烧她的头;把她挂在屋檐下,剥去衣服,让来往的匪徒任意踢打,用水往身上泼……她被敌人摧残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就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她的意志仍然是那样的坚定,回答敌人的始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敌人实在无计可施了,决定杀害王翠兰。直到12月25日临刑前,敌人才把她从屋檐上卸下来,此时,她流的血和泼在身上的水冻在一起,已经无法走路了。敌人把她抬到刑场,摔到地上时,她冻僵的耳朵被摔掉了,有的手指也摔掉了。在场群众不忍看她,低下头偷偷掉泪,可她却以惊人的毅力,挣扎着站了起来。
凶残的匪徒们狞笑着问她:“疼不疼?”她像一个巨人一样,轻蔑地嘲笑敌人:“一点都不疼!共产党员就不会怕疼!”
敌人让她跪下,然后枪杀她。她正气凛然说道:“死,不算个啥!就是不跪在你们这些土匪畜牲面前,不能给党丢人!”她又鼓励同时受难的四位同志:“咱们死得值,会有人给咱们报仇的!”在她的英雄气概激励下,四位同志也都表现得非常坚强。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翠兰的脸上泛起胜利的微笑,昂首向群众说道:“叔叔、大爷们,不要难过!记住敌人杀害我们的仇恨……我啥也没告诉他们,我死了也光荣!”
惊慌失措的敌人慌忙向她开枪,王翠兰倒在血泊里,在停止呼吸的最后关头,仍然瞪着眼睛,用最后的力气呼喊着:“共……产……党万岁!”
渤海怒吼,草泊呼啸,英雄的血不能白流。就在敌人杀害王翠兰后不久,在我军民的打击下,敌人的反攻倒算被粉碎了。反动地主王仕同等人虽暂时潜逃,但全国解放后终被逮捕归案,1951年,经过人民公审被处决。
浩气存 丰碑高耸慰忠魂
英雄牺牲后,村民们将她的遗体埋葬在村头,岁岁祭奠并自发修葺烈士墓。王翠兰烈士的英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
岁月已逝,精神长存!王翠兰不仅是滨海的英雄,更是曹妃甸乃至冀东大地声名远播的刘胡兰式的女英雄。每年清明,总有学生、群众来到英雄的墓前缅怀先烈。
基于对烈士的敬仰,同时响应广大党员的意愿与呼声,1999年,滨海镇政府牵头筹建了王翠兰烈士陵园。
现已退休的滨海镇原镇长王荣福全程参与了陵园的建设工作,他告诉记者,当时镇政府发出了为修建陵园筹款的倡议,很多企业和个人被王翠兰烈士的精神所感动,积极踊跃捐款。这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的陵园得以在2002年10月顺利落成,王翠兰烈士纪念馆也于2003年6月26日正式开馆。
陵园包括纪念碑、纪念馆、墓地三部分。纪念碑高10米,呈梯形状,肃穆壮观。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题写的碑文“王翠兰烈士永垂不朽”,字体苍劲有力,熠熠生辉。
纪念馆内陈列着王翠兰烈士生前事迹图片30幅、展览物品10件,那针脚细密的军鞋军袜、浸染鲜血的竹签、锈迹斑斑的烙铁……生动展现了王翠兰烈士成长的历程和她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露了敌人残暴的罪行。
墓地安放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滨海籍88名烈士的卧碑,碑体雕刻着烈士们的生平事迹。墓地松柏成荫,庄严肃穆。
王翠兰烈士陵园2003年6月被丰南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3月被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4月被共青团丰南区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被中国唐山旅行社定为红色基地游景点之一。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100年风雨砥砺,100年沧海桑田。广漠的盐滩、无尽的苇草,王翠兰烈士生前为之战斗并深爱的故乡,如今已是河北省百强乡镇之一、省宽裕型小康乡镇,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开放乡镇。
初春,鲜嫩嫩的芦芽爆发出蓄积的生机,芦苇在一节节长高,阳光在苇叶上划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一如王翠兰烈士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记者手记
信念的力量
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寻找英雄当年的足迹,一次次被感动,泪湿眼眶。是什么力量,让一位19岁的姑娘如此坚毅,面对严刑拷打和敌人的枪口从容凛然、一身傲骨?
“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跟敌人展开斗争……那丫头心里一定是有团火啊!”村里老人的话久久回响在记者耳边。记者想,那团火应该就是革命的火焰,是力量的源泉,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吧!
这团火在黑夜里带来光明,在寒冬里带来温暖,在斗争中给予力量,融入血脉,根植于心。
这团火不仅在王翠兰的心中熊熊燃烧,也在刘胡兰、江姐以及千千万万英雄的革命者心中燃烧,指引他们手擎火炬,无惧牺牲、穿越黑暗、引领光明。
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节点回望,血雨腥风的岁月虽已远去,但那团火依然烈烈激荡在每一个共产党人的胸膛。
站在英雄的墓碑前,感受信念的力量和初心的温度,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新时代的奋斗之路上,更需要我们以坚定的信念共同收获中华民族的荣耀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