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4 07:47:1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铭刻血色记忆 擘画幸福生活!记者走进滦南县潘家戴庄村

清晨,滦南县潘家戴庄村田间地头薄雾缭绕。

庄严肃穆的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

沿着村里的主街潘老街走至村东头,棱角分明的白色墙面与粗犷的蘑菇石相互衬托的“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巍然屹立于此。

冤魂墙上镌刻着1280位遇难者姓名,两端高悬的大铁钟,给人以沉重、悲愤之感,警示着村民勿忘历史。

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内景

这个集惨案性、遗址性、纪念性于一身的标志性建筑,记录着79年前,侵华日军在潘家戴庄村犯下的震惊中外的滔天罪行。

岁月更迭,进入新时代。走在潘老街上,路边的田地里种满了绿化植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党在我心中,永远跟党走”……墙体上醒目的宣传语,路旁崭新的路灯,让整个村庄焕发着新农村的生机和活力。

街边攀谈闲聊的长者、手持农具清理院落的村民,看到村里有人走过,都会和善地打着招呼,微风送来阵阵欢声笑语。看见这些祥和的景象,很难想象79年前侵华日军在这里进行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绝不能忘记。指针回拨到1942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二十八,潘家戴庄村农村大集,喧闹有序的村庄被侵华日军的屠刀撕裂了。

驻防张各庄的日军骑兵队,得知有八路军在程庄一带活动的消息,立即纠集张各庄、司各庄据点日伪军250余人,围袭村庄,胁迫民众至村东谷场,询问八路军去向,未果。日军第27师团、第27步兵团少将铃木启久命令所属第一联队骑兵队“彻底肃正该村庄”,采取了枪挑、棒打、活埋等极其残暴的手段,对潘家戴庄村的百姓实施报复行动……

婴儿被摔死在碌碡上、孕妇剖腹街头、威逼青壮男性村民深挖坑地,声言挖沟者不杀,挖完将所有村民赶往约有8尺深、1丈宽、26丈长的坑内集体活埋。因人太多不能全部埋完,又另挖了一个宽约2丈、深约1丈的坑,连同挖坑的青壮年一起活埋。日军在坑上堆以柴草,点火焚烧,并四下放火烧房,搜索隐蔽的人们,抓捕后即推往火坑烧死。此次大火延续3日有余,制造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地区最大的“千人坑”大惨案。

今年97岁高龄的戴文胜老人,是惨案亲历者,也是村里尚健在的少数幸存者之一,“我当时去赶集了,听说鬼子挖坑埋人了,吓得都没敢回来,第二天回来一看都烧了,啥啥不剩。”躲了一些时日,他和村里仅剩的300多名幸存者回到村里,看到满目疮痍化为灰烬的村庄,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团结起来恢复农田建设,搞生产,相互救济度过最艰难时期。

记者与惨案亲历者97岁的戴文胜老人合影(资料片)。

为铭记历史、教育后人,1952年,地方政府在“千人坑”遗址上修建了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经几次扩建逐渐形成占地7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6平方米,集实物展览、声光电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多年来,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一直是滦南人民以及各界人士缅怀革命先辈,悼念殉难同胞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潘家戴庄惨案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9万人次参观学习,备受海内外关注。

潘家戴庄村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带领村民甩开膀子苦干实干,将焚烧灰烬之地变成宜居新农村,擘画幸福生活的美好蓝图正徐徐铺开。

干净整洁的潘老街街景(资料片)。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潘家戴庄村现任“80后”党支部书记齐志刚与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在土地上做文章,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促农民集体双增收。

“村党支部牵头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并经民主协商阳光议事会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举措。对全村集体土地摸底测量,依法依规对108亩村集体土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增加村集体收入。”齐志刚说,借助土地整理项目所得款项,打通了全村3000亩农田灌溉水路“动脉”,修建了“组组通”农田路、“户户通”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困难问题。

潘家戴庄村村民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内喜笑颜开(资料片)。

村两委人员还积极引导承包农户发展大棚种植蔬菜。现有大棚33个,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市场行情很好,种植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村里优秀共产党员潘世磊,发展蔬菜大棚种植近10年,去年收入十几万元,“村干部为了支持我们发展大棚经济,经常邀请技术员指导种植,使我们的蔬菜产量逐年增加。”

齐志刚表示,潘家戴庄村也会结合外地经验,探索蔬菜种植与合作社和经销企业直接对接终端市场模式,为农户搭建平台,及时调整种植模式,最终实现农户收入明显提高和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他将带领潘家戴庄村以历史为主线,结合自身资源,制订红色旅游建设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百姓创收增收。

记者 白硕 通讯员 张洪鹏 徐秀芳

照片由张永新 齐志刚 白硕 摄

编辑: 穆俊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