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5 20:20:1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渤海湾盐碱地里稻苗正茁壮

湘江畔哀乐未远,千里之外的渤海湾北岸,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的水稻试验田内,科研工作者们正忙着给育成的新品系插秧。

其团队首席专家张启星今年58岁,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水稻研究室主任,也是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优质水稻岗位专家、唐山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水稻首席专家。从2005年到2019年,因为经常参加各种论坛和多次测产工作,张启星曾数次与袁隆平院士见面学习。

5月25日,张启星和种养大户韩建明在秧田交流。季春天 摄

2018年5月,参加在青岛召开的耐盐水稻育种研讨会时,张启星终于鼓足勇气登上主席台,向心中的偶像提出合影愿望。

“袁隆平院士非常平易近人,当时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稻专家纷纷想和他留影,他都很耐心地答应。”张启星深深记得,在交谈中,当得知自己来自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沿海地区时,袁隆平非常关切,向他询问了曹妃甸盐碱地耐盐水稻育种的情况,并鼓励他下大力度做好研究。

“袁老的鼓励让我很振奋,他在科研上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回到工作岗位的张启星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试验田,就是为了在北纬39度的渤海湾盐碱地上培育出耐盐性强优质水稻品种。

曹妃甸地处滦河下游,渤海湾北岸,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盐碱地上。“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这里水稻生长期长,能达到180天。”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秋华介绍,曹妃甸区有近百年的种稻历史,所产出的稻米,米质优良,颗粒晶莹透明,米饭喷香适口,富有糯性。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曹妃甸稻米的产量逐年提升,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得到普及,成为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近30年来,曹妃甸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2万亩,总产量约22万吨,优质品种占比达到80%以上。

张启星记得袁隆平曾对他说,河北稻区要把提高水稻品种的耐盐能力,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如将现有水稻品种耐盐能力从千分之二以下,提高到千分之四,基本可以解决早春插秧时红苗、缩苗、死苗的问题。”张启星说。

经过多年定向育种,张启星团队育成了滨稻8号、垦育25、滨稻10号等耐盐性强突破性水稻新品种,为适宜河北水稻主产区滨海盐碱稻区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尤其是滨稻8号是在耐盐、品质、产量上实现三提升,入选“十三五”期间河北农科院产品技术类重要成果,并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张启星告诉记者,滨稻8号大面积种植较优质米品种津原E28亩能提高产量150公斤以上。它的品质属于国优二级米,外观晶莹透明,食味值高。

距离研究所不远的曹妃甸四农场稻田地里,三百多亩嫩绿的水稻秧苗立在水田中。“这些秧苗插了8天了,我每天都来,看秧苗是不是顺利长出新根儿。这绿芽一出,秧苗就进入了分蘖期。”农户韩建明指着田里的秧苗说。

今年50岁的韩建明从18岁就开始进行水稻种植了。他说,这里的稻田都是盐碱地,水是自流灌溉。刚开始,韩建明仅有几十亩稻田,到了2000年,他的稻田发展到五百亩。2016年,他和其他100来户农民一起成立了聚享水稻种植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拥有近2万亩稻田地。

“这几年水稻的品种多了,尤其是滨稻8号正适合在这里种植。第一年我们种植了30多亩进行试验,效果特别好,今年我们种植了8000亩。”韩建明说,之前水稻产量在每亩1300多斤,去年滨稻8号的产量平均每亩在1600多斤,特殊地块能达到每亩1700多斤。产量高了,米质也提升了,收入也增加了。

国士陨落,可“禾下乘凉梦”可期。张启星说,纪念袁隆平院士的最好方式,就是躬下身将水稻育种工作做得更好,(记者 孟潮)

编辑: 侯磊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