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08:54:1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记者走进潘家峪: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繁花似锦

地处腰带山东麓的潘家峪,在大山的怀抱中倍感宁静。

这里风景优美、历史悠久。3棵建村老槐树,见证了潘家峪600多年沧桑发展历程。特别是临近潘家大院的一棵老槐树,抗战期间为八路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潘家峪惨案中,老槐树被烧得千疮百孔。或许是受潘家峪人民复仇怒火的感召,第二年,它又奇迹般地萌发新绿,生长愈加茂盛,至今仍风雨无阻地守护着潘家峪人民。

忆往昔峥嵘岁月

图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外景。 潘月阁 摄

80年如梭岁月已然过去,可这里依然被人们铭记。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馆长周学军介绍说:“潘家峪曾是冀东地区有名的抗战堡垒村,从震惊世界的潘家峪惨案,到成立复仇团转战全国,让人们在追寻红色记忆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时光流转,让我们一起回到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潘家峪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冀东最早、最坚实的堡垒村。冀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常驻在此,部队经常在这里休整、训练,尖兵报社、后方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等单位也先后迁入,潘家峪人民配合八路军,与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自1938年夏到1940年冬末,日伪军到潘家峪一带扫荡138次,其中,与潘家峪军民打了54次村头仗,都是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活动激怒了日本侵略者。1941年1月25日凌晨,驻扎在丰润、玉田、遵化、迁安、滦县等地的日伪军包围了潘家峪。日寇进村后,用枪托、刺刀把1400多名村民驱赶到西大坑,逼问八路军去向。面对群众的沉默,日寇气急败坏,将人们赶至早已铺满柴草、浇了汽油、周围站满荷枪实弹日本兵的潘家大院,在墙上架起机枪开始屠杀。面对敌人的暴行,潘家峪人民用血肉之躯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有的抢夺机枪,有的抓起冒烟的手榴弹扔向日寇,有的将着火的柴草扔向鬼子。然而赤手空拳的百姓终究难抵装备齐全的日寇。日寇此次暴行,杀害1230人,烧毁房屋1300多间,村中所有财物被洗劫一空。

面对日寇的残酷暴行,潘家峪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揩干血迹,忍住悲痛,成立复仇团,为亲人报仇雪恨,保家卫国。1941年 5月9日,“潘家峪复仇团”(部队番号为冀东军分区十二团独立连)成立,队伍很快由当初的28人壮大到120多人。从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4年多的时间里,复仇团先后参加了大小战斗150多次,共歼灭日伪军1021人,并在后来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立下了不朽功勋。

潘家峪惨案留下的西大坑、老槐树、小铁门、南岩子、杀人场潘家大院、殉难同胞葬墓等遗址,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罪行的铁证,时刻警示后人“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如今,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每年接待参观游客20多万人次,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忘却的地方。

踏着先烈的足迹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有18名小讲解员,他们都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小讲解员们对潘家峪历史的理解和表达,让参观者震撼。

讲解员在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内为参观学生们讲解(资料片)。 齐磊 摄

14岁的初一学生潘宇杉在小学四年级时就当上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介绍当年潘家峪惨案的经过、村子的发展和未来的愿景。“一天要讲解三四场,可是每讲解到惨烈的场景时,我都会伤痛,也会流眼泪。潘家峪是曾经被鲜血染红的村庄,潘家峪的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家园。我一定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给孩子们提供了解历史的平台,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建设家乡美好未来的种子。”潘家峪纪念馆馆长周学军介绍说。

潘家峪有九沟十八峪、73座山峰,最高海拔400多米。这里山连着山,沟挽着沟。潘家峪依山而建,从山顶俯瞰,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层层相叠的楼宇,蔚为壮观。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潘家峪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北部山区第一个通电、通车的村庄。投资100多万元新打5眼岩石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投资5000万元、长4公里的红色旅游专线业已投入使用。村希望小学的建设,使孩子们有了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

走进潘家峪幽长的街道,走进潘家峪村民那高大而宽敞的住房,感受到的是潘家峪人今朝的幸福生活。

燕山脚下小吐鲁番

潘家峪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这里的春天繁花似锦,夏秋果满枝头。

图为潘家峪村景(资料片)。 潘月阁 摄

因气候、土壤适宜葡萄生长,潘家峪家家户户栽植葡萄,整个村庄覆盖在一张葡萄架下,被誉为“燕山脚下的小吐鲁番”。潘家峪还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葡萄华夏第一村”。

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亮如玛瑙、翠如璞玉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

目前,潘家峪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年产龙眼、红星等葡萄四五百万斤,远销北京、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村里还建起了现代化冷库,让潘家峪葡萄摆上了城里人冬天的餐桌。如今,葡萄、苹果、梨等干鲜果品,已成为潘家峪人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发展旅游走上致富路

赏美景、摘葡萄、品尝风味美食、住农家院、呼吸清新空气……潘家峪已成为踏青郊游、绿色休闲的绝好去处。

初春时节的霏霏细雨,让在农家乐里忙碌的赵海永感知到又是一年春好处。

他笑着说:“我们夫妻俩经营农家乐已经10年了,年收入20万元左右。”农家乐建在自家宽敞院落里,一棵30多年的茂盛老杨树的枝条,摇曳在柔风中,吐出娇嫩的绿芽。随风摆动的还有架在枝头上的十来个喜鹊窝。农家乐因此得名“喜鹊巢”。

赵海永介绍说,葡萄藤蔓要等到清明节方能吐绿。每到秋季,游客在农家乐的葡萄架下吃着特色农家美食,抬手就能摘到甘甜如饴的“龙眼”葡萄。

近年来,潘家峪村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集休闲、度假、采摘、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村内现有农家乐16家,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

昔日焦土废墟,今朝花果满园。潘家峪如凤凰涅槃,显得更加美丽迷人。因村而建的潘家峪景区被国家13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2A级景区。潘家峪人凭借红色旅游、绿色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历经血与火的洗礼,踏着时代的节拍,沐浴着科学发展的春风,英雄的潘家峪人民正满怀豪情书写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动人篇章。

(记者 曹瑞云 通讯员 刘倩)

编辑: 孟君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