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17:26: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踏遍千山只为让英烈魂归故里

踏遍千山只为让英烈魂归故里

□ 记者 魏春梅 谷守河 李宁

6月2日,蒙蒙细雨中的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五府山烈士陵园内草木青青、安静肃穆。

“二爷,我来看你了。”一声呼唤划破了墓园的寂静。马长龙来到马万雨(马万宇)烈士的墓碑前,双膝跪地,泣不成声。“您尝一尝家乡的味道吧!”他将不远千里从唐山带来的核桃、花生等家乡特产一一摆放墓前,又将家乡的水和土虔诚地洒向坟头,并小心掬起一捧坟头土准备带回家乡,“带上这捧土,您就算魂归故里了。”

这一幕,令一旁的张红琢、何永刚百感交集,虽然已多次面对这样的场景,他们依然不能抑制内心的激动,多年来,为英烈寻亲的种种艰辛此刻化为心中的阵阵暖流。


图为张红琢(右二)、何永刚(右一)和马长龙(左一)共同向富顺“二七”烈士敬献花篮。 自贡日报记者 宋姿熠 摄

相距两千公里

他们为英烈寻亲心手相连

春末夏初,一封邀请函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翩然抵达唐山,张红琢、何永刚、马长龙作为寻亲志愿者和英烈后代,应邀前往当地参加“重走英烈战斗路·学思践悟感党恩”活动,祭奠代寺“二七”烈士,追寻英烈足迹。

富顺--唐山,相距两千公里的两地再次心手相连。

72年前,27名解放军战士为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政权,光荣牺牲在富顺县代寺镇,这27名英烈中有数名唐山籍战士。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烈士的亲人并不知道他们安葬在这里。

2018年,唐山的寻亲志愿者张红琢接到了烈士后代马长龙的电话,请求他帮忙寻找自己的二爷爷。“二爷爷当兵后就失去联系,曾祖母天天拿着二爷爷的相片以泪洗面,照片都被泪水洗白了。”听了马长龙的讲述,张红琢决定帮忙查询。无巧不成书,张红琢和马长龙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时看见一篇《自贡日报》刊登的关于代寺“二七”烈士事迹的文章,其中一位烈士的名字与马长龙二爷爷的名字一模一样。对比相关资料后,张红琢基本确定:在代寺镇牺牲的烈士马万雨便是马长龙的二爷爷。在核实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他还初步确定了代寺“二七”烈士中另外14位烈士的基本信息。

为更多的代寺“二七”烈士找到亲人!有了目标,几经努力,张红琢和马长龙联系上富顺县。富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19年7月,组织了“千里寻亲,敬送烈士英魂回家”活动,代寺“二七”烈士寻亲团首站抵达唐山,与积极参与寻找烈士原籍的唐山志愿者张红琢会合后,携手赴天津、河北、北京、山东等地,为烈士寻找亲人,让英雄魂归故里。

此次再聚,是为告慰长眠于此的烈士忠魂。

一份阵亡将士名册

让他踏上为英烈寻亲之旅

59岁的张红琢,是唐山市路北区人,更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任张各庄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

张红琢为烈士的寻亲之旅,源于2007年侄子送给他了一台电脑。张红琢喜欢在电脑上看新闻、了解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中国寻亲网”上看到了一份《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原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中有很多是河北唐山籍。当他深入了解后发现,部分参战牺牲战士的相关信息缺失,一直没有亲属相认。对此,他感到无比痛心,战火纷飞的年代,英烈们为了保家卫国,血洒战场,长眠异乡,和平岁月里,我们怎能还让他们与亲人离散?他觉得自己应该为那些长眠异乡的烈士做些事。自此,这位普通的唐山市民踏上了为烈士寻亲之路。

起初,张红琢的想法很简单,不过就是找到烈士家属,然后通知家属去认墓地就行了。哪知道,做起来才发现这件事真不是想得那么简单:由于各地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烈士所写的地址与现地址不符;由于方言的问题,造成烈士的姓氏或名字与原姓名有差异……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来,张红琢这才意识到,如果在调查中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张红琢利用大量时间去查阅相关档案,从中梳理线索、抽丝剥茧、反复核对,查找到的每一条与烈士相匹配的信息,对他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张红琢终于为一些在太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找到了亲人。2009年,在爱心人士组织下,烈士家属去往山西太原祭奠先烈。当王端祥烈士的儿子王爱奎看到父亲墓碑的一瞬间,他步履蹒跚地走到墓前就地一跪,口中喃喃:爸爸啊,我们想你几十年了,一直在苦苦寻找,却不知道您在哪里,现在可找到您啦。

……

眼前感人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张红琢,让他为烈士寻亲的信念更加坚定,他不仅要为唐山籍烈士寻亲,更要为全国的烈士寻亲!

十四载风雨兼程

他们为1500余名烈士找到亲人

在全国各地为英烈寻亲的过程中,张红琢逐渐扩大了搜集范围,将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在广西、湖南等地剿匪的烈士基本信息列入搜集目录。

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烈士英名录,有在书摊上淘的,有在网上订的,也有图书馆听说他的事迹后寄送过来的。除了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外,他还前往烈士所填写的或曾口述过的地址去实地寻访。

在他的电脑中,一个个类别清晰的文件夹,装满了每一位寻到的英烈资料和在各地陵园拍的烈士墓碑图片。

多年的坚持,让张红琢渐渐有了名气,王建忠、何永刚慕名也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团队中。几人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王建忠从事建筑行业,在团队中主要负责战史研究。他利用空暇时间,在战史资料中查找战役地点和参战人员牺牲后的安葬地址,然后与张红琢一起去实地踏寻烈士墓。

何永刚是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名教师、有着35岁党龄的老党员。他除了与张红琢和王建忠一起踏访战场,寻找烈士墓,还会给烈士写传记,写一些战场研究文章。

张红琢自从走上这条路,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还为此花费不少家财,在他心里,觉得为英烈做点事没有值得不值得的说法。妻子起初对此却不能理解。一次,张红琢与妻子一起到昌黎确认一位烈士亲属,当烈士的姐姐听完张红琢的述说后,一把抱过他的妻子,放声大哭。此事让张红琢的妻子深受触动。从此妻子不仅不再阻拦张红琢为英烈寻亲,还大力支持他。

14年里,为追寻一丝丝与烈士有关的线索,他访过多少陵园、寻过多少山村、问过多少相关的人,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受过的委屈、吃过的苦,他从不在乎。

14年里,张红琢的寻亲团队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新闻媒体的共同帮助下,为全国各地1500余位英烈找到了亲属。张红琢却说,我只是牵了个小头,还是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视。

初心不变

只愿英烈能与亲人墓前相见

时光飞逝,为烈士寻亲的路上,张红琢已经从“不惑”即将走入“耳顺”。如今,让英烈叶落归根不再仅仅是他的愿望,而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融入了他的生命。

他能够细数每一个烈士的生平过往,就像是在说自己的亲人;

他从不收取烈士亲属的一盒烟、一瓶酒,却独爱他们紧紧握住的双手。

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每一面锦旗,都是一份难以表达的感激。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层层叠叠挂满了墙壁的锦旗上,显得格外鲜红。

“感动河北”“河北省优秀志愿者”“道德模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对张红琢来说并不是寻亲的最大动力,烈士家属的一个拥抱、电话中的一句感谢才是他的动力之源。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红琢依然为他所挚爱的“事业”投注着满腔热忱。即将迈入“耳顺”之年的他,还在查阅烈士名册,认真筛选核对,还奔波在路上,寻找那些没有找到的烈士亲属。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初心不变,只是为了能让英烈们能与自己的亲人墓前相见。

编辑: 罗旭辉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