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长流铸丰碑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迁西)思源
□ 记者 杨星星
初夏,在迁西县大黑汀水库下游500米处,设立于此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在满山翠柏的掩映下格外高大。底座上的大型花岗岩战士雕像昂然挺立,他一手紧握风镐,一手拿着安全帽,俯视着脚下潺潺流动的滦河水。
距纪念碑不远处是引滦枢纽闸。这是引滦入津工程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滦河水在这里“分赴”天津和唐山。
弹指一挥,从1983年到2021年,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已经38年。
矗立的纪念碑不仅铭记着一个载入史册的引水工程,更向人民宣示着由这项工程创造的引滦精神。
位于迁西县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记者 杨星星 摄
奋 战
时针倒转。
上世纪70年代末天津供水严重不足。进入80年代后,缺水问题加剧,天津人民喝的大多是苦咸水,部分工业甚至到了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城市发展到了生命攸关的时刻,而水又从何处来?
在反复比较和讨论中,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滦河。
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
1982年5月11日,新中国第一次跨流域、跨省市大型引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在当时的遵化体育场举行了开工仪式。
经过此前的勘探、磋商、论证,引滦入津的水源地在潘家口水库,迁西县境内的大黑汀水库调节,经总干渠到达引滦分水枢纽闸,滦河水由这里流向天津。总工程全长234公里。
将滦河水引向天津首先要开凿一条长达12.4公里的分水岭隧洞,然后经由遵化的黎河,进入蓟县于桥水库。在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中,穿越200多条断层,修建一条1万多米长的隧洞,在我国水利史上还没有过。
最关键时刻,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和陆军第一九八师的官兵们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奉献的不仅是青春和汗水,甚至还有鲜血和生命。在施工中,有21人(17名战士和4名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原定3年的工程,解放军官兵仅用了16个月就全部完成。
为了那一渠清水的到来,整个引滦沿线的普通百姓也都在默默地奉献着。唐山遵化、迁西两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黑汀水库担负着调节蓄水,为天津、唐山输水的重任。为此,迁西县近2.5万人搬迁。当时,孙家峪村有300多人迁往100多公里外的异地安置,还有200多人就地向上搬迁。
遵化的黎河担负着将隧洞引过来的滦河水输向于桥水库的关键任务,57.6公里的天然河道必须进行全面提升整治。数九严冬,工期不等人,河道两岸摆开了抢工期的战场,当地百姓纷纷参与到这场“战斗”中。
1983年9月5日,引滦枢纽闸在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相继放水后缓缓提起了闸门……
1983年9月11日,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滦河奔流来到了天津。从这一天起,天津终于摆脱了缺水的困扰。
引滦入津工程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引滦枢纽闸。记者 杨星星 摄
守 护
昔日的峥嵘岁月已经远去,留下来的是“引滦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在迁西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的南侧有几处平房,那里就是天津市引滦入津隧洞管理中心进口水文站站房所在地。
“隧洞工程、输水管理、隧洞维护等是我们日常主要工作。这里是引滦入津第一站,我们要确保工程输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水文站副站长赵前程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远离喧嚣城市的水库旁,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在引滦精神的感召下,与同事们一起用青春和热情守护着一湾碧水。不仅如此,他还是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的义务讲解员,经常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进行讲解,将引滦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
“其实,有很多‘引滦人’在基层默默奉献了几十年,正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坚守才使得滦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田间。”
根据赵前程的介绍,记者来到位于迁西县白庙子乡的引滦入津工程隧洞6号支洞值守站点,见到了杨俊利。
58岁的杨俊利是土生土长的迁西人,198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引滦入津洞线管理处(现隧洞管理中心)工作。参加工作至今,38年时间里,22年都在支洞从事基层工作。
“我们那时的工作就是定期下洞进行洞内观测,查看裂缝收敛,监测洞内温度、外水压力。全部监测下来,一个观测小组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杨俊利边说边带领记者来到6号支洞入口。穿过两重门后,一条向地下延伸的城门洞形断面通道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个通道就是支洞,从这里向下走40米就是主体隧洞。”杨俊利说,支洞一般距离地面几十米,最深处100多米,洞里潮湿阴冷,一片漆黑,积水没过脚踝,进洞工作必须全副武装。
回顾自己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杨俊利说:“偶尔会觉得单调,但从没有觉得艰苦。现在,洞内作业已经交接给年轻一代,监测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我要做的就是尽责值守站点,站好最后一班岗。”
据了解,引滦入津工程竣工时,共有17条隧洞支洞,目前留有4条支洞作为洞内维修时使用。
那些守护的身影,平凡而又伟大……
引滦工程水源地——潘家口水库一景。记者 杨星星 摄
保 障
迁西县洒河桥镇桃园村,处于潘家口水库库区。在这个山高水阔的小村庄里“藏”着一个正厅级单位——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引滦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引滦局),承担着引滦枢纽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的主要职责。
引滦枢纽工程坐落于迁西县的滦河干流上,由潘家口水库枢纽、大黑汀水库枢纽和引滦枢纽闸三部分组成,承担着开发利用滦河水资源,跨流域向天津市、唐山市和滦河下游灌区供水等任务。
作为引滦入津工程和引滦入唐工程的水源地,潘家口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29.3亿立方米。大黑汀水库为年调节水库,总库容为3.37亿立方米,位于潘家口水库主坝下游30公里,主要作用是承接潘家口水库来水,与潘家口水库联合调度实现跨流域供水。引滦枢纽闸作为引滦入津工程和引滦入唐工程的咽喉,与大黑汀水库通过500米长的引滦总干渠相连。
为津、唐两地护好这“生命之源”,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对此,引滦局水文水质监测中心副主任、海河流域滦河水质监测中心主任王少明很有发言权。
30多年前,为了保障引滦工程的水源,一批专业强、技术精的大学生陆续来到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工作生活。1987年,王少明从外地调到这里工作后就再没有离开。取水样、检测、记录、总结……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
据王少明介绍,2000年左右,网箱养鱼逐年兴起,水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开始变差。
为尽快改善潘家口、大黑汀水库的水生态环境质量,2016年,网箱养鱼清理行动启动。
2017年5月28日,网箱养鱼全面清除,共清理网箱7.9万多个。当年9月,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质就恢复到地表水Ⅲ类。近几年,水库水质呈逐年上升趋势。
“现在水体透明度最高已达8米,虽然水质逐年向好,但是确保供水安全这根弦不能松。”王少明告诉记者,在不断增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的同时,引滦局先后编制完成《潘大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潘大水库水源地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等,为水源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同时出台《海委引滦局应对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开展水源地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加强对周边企业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督管理。
一套组合拳打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水生态修复效果良好。
采访当日,记者站在潘家口水库岸边,放眼望去,库区四面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水鸟翔集。微风袭来,满是草木清香。
……
距离1983年9月5日引滦枢纽闸第一次开启,已经过去38年,引滦入津工程已经累计向天津输水突破200亿立方米。
不断奔流的滦河水,保障了唐、津两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饮水安全,也不断地将引滦精神传承延续。纪念引滦入津工程,是为纪念每一位建设者,也是为解读领会引滦精神,激励人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