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张洪鹏 张超
视频摄制 记者 付卫峥 吕钊 刘乃铮
“年轻人只要能听得进去,就一定会喜欢上乐亭大鼓的。”谈起钟爱的大鼓艺术,年过花甲的何建春满怀热忱与期冀。
日前,在滦南县文体活动中心的排练大厅里,记者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靳派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何建春正在悉心指导弟子魏晓英。只见他右手持着细细的鼓槌,在扁且圆的牛皮小鼓上轻快地敲出一串灵动的鼓点,左手中两片月牙铜板打出悦耳的声响,合着琴师贾昌福的三弦伴奏,字正腔圆、韵味十足的大鼓唱段张口就来,举手投足间透着优雅从容,每个眼神儿里都有戏。一曲《鞭打芦花》选段唱罢,魏晓英以及在场的众人都不禁鼓起掌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靳派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何建春。记者 闫军 摄
“靳派乐亭大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唱腔旋律性强,可以欢快,可以紧凑,委婉动听,声情并茂,适合表达多种情绪。与京韵大鼓等其他鼓曲相比,演出更活泼,唱腔更丰富,能够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着婉转的滦南乡音,何建春对记者娓娓道来。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代表性的曲艺形式,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与评剧、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文艺“三枝花”。1845年左右,乐亭大鼓起源于乐亭县的民间小调“清平歌”,此后历经几代艺人反复实践,博采各种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腔调,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唱腔和板式的说唱艺术。上世纪初,滦南县靳营村人靳文然登上冀东曲坛,他在名师戚永武的传授中苦心孤诣,纳百家之长,突破传统的“板起板落”唱法,巧妙地运用慢板、抢板等灵活多变的新唱法,大胆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形成了完整的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体系。2006年,乐亭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靳派乐亭大鼓于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由滦南县申请的乐亭大鼓上榜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何建春(左一)在指导弟子魏晓英演唱,琴师贾昌福伴奏。记者 闫军 摄
乐亭大鼓用乡音演唱,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这乡音,就是“昌滦乐”的味儿,泛指乐亭、滦县、滦南以及秦皇岛昌黎县等地口音,这几处说话发音方式相似,通常表现为“一四声不分,二三声相反”。
“外地人常说我们唐山人说话像唱歌一样,尤其是‘昌滦乐’的口音。”何建春着重发音地学了几句,“干啥切(去)咧(了)?”“赶集切(去)咧(了)”“买了点儿东(音:三声)西。”本是平常的对白,却多了天然的韵味。乐亭大鼓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乡音方言的一种升华。
“记得有次在北京演出,一位观众特意跑来对我说,这是他第一次听乐亭大鼓,虽然有的词句听不懂,但就是听着特别好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就是乐亭大鼓的魅力!”何建春说。
何建春是地道的滦南人,他从小爱听书,长大后对乐亭大鼓更是着了迷。1979年冬天,19岁的他搭着拖拉机从老家滦南奔赴秦皇岛卢龙,先后追随乐亭大鼓艺人李田、刘瑞丰等人边学习边演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大鼓技艺不断提高。后来,他正式拜靳文然亲传弟子贾幼然为师,成为靳派乐亭大鼓第三代传承人。他的代表作品有《双锁山》《鞭打芦花》等,演唱的《碧海丹心》获全国群星奖金奖、河北省第四届精神产品精品特别奖。
作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当代靳派乐亭大鼓领军人物,何建春多年来致力于靳派乐亭大鼓艺术传承与保护工作,并且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以来,他先后收了10名弟子为靳派乐亭大鼓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魏晓英现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乐亭大鼓好听,唱好却并不容易。在何建春左手无名指关节上,有一个因长年打板磨出的老茧,“男女打板的手势不同,女演员手小,板是握在手里的,男演员的板要用手指夹住,只要有空就拿着板练习打,刚开始学大鼓时,关节处经常磨破流血。”靳派乐亭大鼓有传统集锦小段《大闹天宫》《双锁山》《鞭打芦花》等百余段,新编小段《碧海丹心》《婆媳情深》等近百段,也有长篇大书《红风传》《呼家将》等几十部,曲目以反映百姓生活为主,从内容到样式都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具有鲜明的民间性、通俗性。早年间,因为没有录音和录像,师父教徒弟曲目采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教一句,学一句。长篇的鼓书有几十回,甚至上百回,师父往往只教前三五回固定唱词。“学会了前几回,再往后,用我们说书的内行话讲叫‘蹚水’,意思就是徒弟在了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梗概等后,后面怎么唱怎么说,全凭自己发挥。有的人说一辈子书也不会‘蹚水’,只会说‘死口’书。要学好乐亭大鼓,除了下苦功夫,也得有一定的天赋。”
历史悠久的乐亭大鼓,曾广泛流传于唐山、秦皇岛、廊坊、承德、张家口以及京、津、东北等地,对于研究民族民间文化融合、说唱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为靳派乐亭大鼓第三代传人,何建春经历过大鼓艺术受群众追捧的繁荣盛世,也目睹了在现代文化和新传媒的冲击下,传统曲艺市场萎靡、人才匮乏的困境。
自2006年5月,乐亭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开始实施,何建春欣喜地称乐亭大鼓艺术“在濒危边缘复苏”。
省级非遗传承人、靳派乐亭大鼓第四代传人李志明教孩子们学唱乐亭大鼓。张永新 摄
为开展好乐亭大鼓和靳派乐亭大鼓的传承保护工作,多年来,滦南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滦南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玉全介绍,这县建立了10个传承基地,调动了不少年轻人学习乐亭大鼓的热情,连续多年开展大鼓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受众群体,挖掘优秀人才,为这门艺术的延续培育了土壤。除此之外,滦南县还成立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研究会,设立靳派乐亭大鼓纪念馆,在县城建立能容纳900人的大鼓演出场所,举办乐亭大鼓书会及交流展演活动,以政府购买的形式组织艺人下基层开展惠民演出进行宣传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靳派乐亭大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地政府及各方力量的多年积极努力下,乐亭大鼓传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靳派乐亭大鼓第五代传承人已初现端倪。
“传承、创新靳派乐亭大鼓艺术,在提升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繁荣文化事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多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王玉全说,传承保护利用好靳派乐亭大鼓,形成以评剧、皮影、乐亭大鼓冀东文艺“三枝花”为龙头的产业带,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更好地促进乐亭大鼓项目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