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9 07:28:2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非遗”在唐山丨罗慧琴:让百年评剧艺术代代相传

记者 魏伟

“花开四季皆应景,俱是天生地造成……”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罗慧琴一曲字正腔圆的评剧《花为媒》选段,将百年评韵芳华展现得淋漓尽致。罗慧琴说:“从艺44年,我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往后余生,我会把精力投入到评剧的传承和教育上,让根植于唐山的评剧枝繁叶茂,让百年评剧艺术代代相传。”

京转评 人生偶遇巨大转折

罗慧琴在《凤还巢》中饰演程雪娥。(资料片)

“拜师只是一种形式,振兴评剧,你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拜师时,恩师新凤霞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抚摸着恩师的著作《新凤霞说戏》,罗慧琴讲述了她与评剧的不解之缘。

1978年,12岁的罗慧琴考入唐山地区京剧团学员班,学习的行当是刀马花旦。日复一日连文带武的训练,让罗慧琴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学艺1年后,罗慧琴和同班20名学员被送到北京戏曲学校进修,学到了几出大戏,掌握了很多京剧的基础知识。

16岁那年,罗慧琴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巨大转折。当时唐山地区评剧团成立,因工作需要,要求罗慧琴等学员由京剧转而学习评剧。“京剧是国粹,是国家第一大剧种,又学习了4年,特别有感情,说实话当时思想上不太愿意接受。”罗慧琴回忆说。

评剧起源于唐山。110年前,莲花落因唱词浅显易懂,表现家长里短,宣扬惩恶扬善,在冀东一带农村备受欢迎。彼时,滦南县的成兆才学习莲花落如痴如醉,他深感节目单调,便对剧本、唱腔进行创新,改编了《马寡妇开店》《刘伶醉酒》等剧目,使之以新的姿态呈现于冀东农村。1909年农历三月初三,小山的永盛茶园开业,邀请成兆才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常驻演出,“评剧”这个新兴剧种由此在唐山诞生。1919年,取材于河北省滦南县的评剧第一传世之作《杨三姐告状》面世,在观众中引起轰动,至今久唱不衰。

罗慧琴最终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拜恩师 开启广阔艺术之路

罗慧琴教授孩子们评剧艺术。 王欢 摄

“京剧用的是假声,评剧是真声,很多学员改不好,最后改行了。”罗慧琴说。4年的京剧学习,发声已经形成习惯,罗慧琴同样面临找准真声、重新学起的境况。坚持学习1年多,罗慧琴找到了评剧的正确发声位置,其甜美的真声备受老师们的夸赞,称其非常适合新凤霞派艺术。为了学习评剧,罗慧琴从生活费里挤出一部分钱,买来《刘巧儿》《花为媒》等磁带,跟着录音机一遍又一遍地学。“我整整跟‘录老师’学了10年的新派唱腔。”罗慧琴笑着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991年,26岁的罗慧琴参加全国评剧大赛,喜获优秀表演奖。赛后,罗慧琴给新凤霞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表达了拜师的愿望。时间在等待中流逝,罗慧琴终于在剧团传达室接到了新凤霞的电话。“老师让我去北京,同意收我为徒。”那个电话,罗慧琴至今铭记。

次日,罗慧琴在剧团团长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见到了久闻其声、未谋其面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一捧鲜花、深鞠一躬,简朴的拜师礼过后,罗慧琴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艺术之路。“拜师只是一种形式,振兴评剧,你们这一代人责任重大。”《刘巧儿》《花为媒》……新凤霞对罗慧琴倾囊相授。罗慧琴全面传承了以疙瘩腔为特色的新派唱腔技巧,玲珑委婉、刚柔相济。“恩师教导我们,学艺先做人,要德艺双馨。每一台戏需要所有演职人员的团结合作,像一颗菜一样抱在一起,才能生产精品力作。”

从艺44年,罗慧琴主演了《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乾坤带》《香妃与乾隆》《红星谣》等40多台剧目,塑造了不同年龄,性格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成为全国评剧旦角的领军人物之一,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优秀演员奖、中国评剧艺术节突出贡献奖、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诸多奖项,更连续五届荣获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

如今,罗慧琴成为中国剧协理事、河北省剧协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获评河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燕赵文化英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传薪火 再启评剧百年辉煌

罗慧琴在《香妃与乾隆》中饰演香妃,该剧目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资料片)

评剧起源于农村,形成发展于城市,历经百年传承,从冀东走向全国,从简单的地方说唱艺术发展为中国第二大剧种,成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散发着冀东泥土芳香的艺术奇葩。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0年,市委、市政府和原文化部艺术司、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首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到现在20年了,评剧节对评剧可以说功德无量。”罗慧琴感慨地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评剧陷入低谷,演员无所事事,收入难以支撑生活,事业又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纷纷改行。首届评剧节的成功举办,为评剧和评剧人带来了希望,大大小小的评剧院团每年潜心排练,只为编排一出好戏去参加评剧节。据不完全统计,评剧节上新创、改编的剧目近200台,留下了一大批好剧目,培养了一大批好演员。“第一届的《红龙泉》,第二届的《嫦娥奔月》,第三届的《成兆才》,第四届的《香妃与乾隆》,这出戏也让我荣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的《红星谣》,第七届的《变迁》和第十一届的《喊一声妈妈》。”罗慧琴对自己主演的剧目如数家珍。

在评剧艺术节的带动下,在政策的支持下,评剧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市广泛开展送戏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校园、进集镇、进乡村活动。如今,罗慧琴调入唐山师范学院评剧文化研究中心,向大学生传授评剧艺术,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我们是公共选修课,一周四节,每节课都有100多人上课。我们一起赏析戏曲,现场示范戏曲表演。”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评剧团,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大学生们在罗慧琴的指导下,编排了评剧《更待丁香开 少年李大钊》 ,登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参加了河北省建党100周年的展演。“以后,他们会都走上不同的岗位,我们的评剧艺术会薪火相传,越来越好。”

“日里思来,夜里想,是谁救我脱灾殃,是谁救我出苦海,是谁使我脱去女奴装……”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飘来阵阵稚嫩童音,60多名孩童在这里跟随罗慧琴学习评剧艺术,他们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4岁半。“评剧需要传承和发展,非朝夕之功,要从娃娃抓起。”罗慧琴深知戏曲传承不易,发声、吐字、归韵,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要口传身授。新派代表剧目《花为媒》《三看御妹》《杨三姐告状》……罗慧琴向孩子们也是倾囊相授。看着苦练基本功的孩子们,罗慧琴的眼中透着欣喜,她欣慰地说:“我们有10个小朋友获得了中国戏剧小梅花金奖,还有很多小朋友获得了河北省的金奖。”

对于评剧的未来,罗慧琴充满希望:“评剧正沐浴着发展的春风,国家在为弘扬评剧艺术不断努力,作为评剧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家乡的文化发扬光大,努力让评剧走向下一个辉煌的百年。”

编辑: 李强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