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 07:20:1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数字经济的“他山之石”丨徐州、贵阳、苏州发展数字经济启示录

记者 刘珲

杭州提出建设“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2020年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高于全市GDP增速9.4个百分点;北京提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2020年其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已超40%;天津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创造新供给、数字社会满足新需求、数字政府优化新环境“三位一体”的“数字天津”,计划到2023年将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5%以上……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新引擎。

面对数字经济飞速增长的态势,唐山应该如何抢抓机遇,走好自己的数字经济之路?今天,我们特意选取了在某些方面与唐山具有相似性的徐州、贵阳和苏州这3座城市作为样本,希望通过剖析他们发展数字经济的成功之处,带给我们启示与借鉴。

徐州 乘数字经济东风 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徐州“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于10%。徐州正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发展机遇,数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数字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数字服务应用高效便民,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智慧城市新样板。

近年来,徐州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着力推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实施强链补链延链战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驶入智能制造的快车道。一个产业实现数字化,其对接了上下游几千个供应商的生产、库存、物流等数据,以点带面拉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目前,徐州市已有51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数量居苏北第一位。产业数字化推动生产力升级,引领制造业进一步提速增质。徐州建设了一批数字经济平台载体,引进了中科曙光、浪潮等一批重点企业,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重点战略平台资源相继入驻,培育了一批细分行业龙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数字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的有效途径。早在2014年,徐州就发布第一轮《智慧徐州总体规划》,开启智慧城市建设新征程。2020年7月,徐州市政府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一枢纽、三中心”为方向,加快构建智慧徐州基础框架。通过激活“沉睡的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普及应用,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徐州“大家庭”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数字经济还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徐州融合打造信息惠民服务平台,50余家单位的1000余项便民项目通过智能终端直接服务100余万注册用户,市民可以通过网页、手机APP、线下窗口等多种渠道享受政务服务、医疗健康、融合账单等公共服务。同时,统一政务服务门户、网上并联审批等功能,实现90%以上项目在线办理、10845项政务服务事项“不见面”审批,真正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今天的徐州以乘势而上的姿态,紧跟前沿科技动态、产业动态,着力抓好顶层设计、构建应用平台、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互联开放,一座数字之城,呼之欲出。

【记者点评】从“挖煤炭”到“挖数据”的启示

今年6月,2021中国(徐州)第五届人工智能大会暨数字经济高峰论坛胜利举行,国内外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的院士、研究专家、知名企业家400余人齐聚徐州,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产业转型”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这已经是徐州连续承办人工智能大会的第五个年头了,伴随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互融合,“数字徐州”也在全国范围内声名鹊起。

曾经,徐州与唐山有着相似的城市印记——“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徐州地区的煤炭开采已有100多年。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徐州年均煤炭开采量一直在2000万吨以上,曾有大小煤矿300余座。鼎盛时期,徐州为江苏全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徐州人和唐山人共有的记忆。

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经济转型压力较大,如何突破老工业基地的困局?高质量发展之路该怎样走?徐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或许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徐州的转型从“十五”时期就已起步,到“十二五”末,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占徐州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下降到5%左右,到“十三五”末,徐州本土的煤炭产能对经济的贡献率已微乎其微。然而,也就在“十三五”时期,徐州市的GDP连续跨过了6000亿、7000亿两个台阶,达到了7400亿元,人均GDP接近8.4万元,位列江苏省第6位、全国第27位。在这背后,徐州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彻底重构功不可没,而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徐州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优先战略选择,以助推产业升级为方向,主动谋划,加紧布局,密集发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一二三产深入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努力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大会为例,它就是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徐州市鼓楼区重点打造的产业转型发展和集聚平台,自2017年举办首届以来,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科技赋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云创科技产业园等在内的10个主题特色园区,设立了中科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等10个创新平台,申办了11家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的人工智能产业服务体系,一大批业界独角兽企业落户,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

人工智能大会只是徐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范例,徐州紧盯数字“新富矿”,加速从“挖煤炭”到“挖数据”转变,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正在加速形成。到2025年,徐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大于10%。

贵阳 以大数据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 领军数字经济发展

2021 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 中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贵阳位列第 23 位。近年来,贵阳一路抢占先机,依托数字经济逐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从 2013 年起,历经 8 年时间,贵阳以大数据重塑城市核心竞争力,完成大数据产业发展从“风生水起”到“落地生根”再到“集聚成势”的精彩三级跳 ,凭借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先发优势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一国家级平台,成为新时代大数据创新的策源地和示范高地。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地处西南内陆地区的贵州,2020年数字经济增速超过15%,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其省会贵阳市,作为全省领军核心城市及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核心节点城市,“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将持续领跑全省,并持续成为驱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

在数字经济发展上走得更快的,并不是我们以惯性思维想象的“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这个结果可能让很多人有些意外,但是,贵阳的数字经济领跑却是在情理之中。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得益于抢先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发优势,贵阳在数据开发利用中早已打下坚实底座。

因为发力较早,贵阳的大数据产业链体系已初步形成——“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贵阳汇聚微软、苹果、英特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了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将大数据作为核心产业发展,让贵阳也培育出了一批像易鲸捷、满帮之类的本地数字经济企业,其中满帮集团入选福布斯发布的中国50家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单,朗玛名列“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第39位,大数据分析应用典型企业数联铭品成为国家发改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合作单位。

虽然“新基建”是新近兴起的概念,但是在贵阳这个概念并不算新。贵阳目前已经建成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互联网出省带宽从2014年的2200Gbps增加到现在的12000Gbps。在全市范围内建设5G基站,实现数博大道、人民大道等骨干路网公共区域重点覆盖,建设完成全国首个大数据安全综合靶场一期工作。

贵阳自2015年起连续举办了6届影响力深远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走出贵阳,传播至全球,通过数博会的强大品牌效应,不仅让外界更多了解贵阳乃至整个贵州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状况,也通过汇聚专家学者论道大数据发展,为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引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发展帮助贵州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发展的自信。

2020年,贵阳市GDP总量达4311.65亿元,5年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在省会城市中,贵阳市GDP增速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比例超过85%,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1.1。

从“无中生有”到“枝繁叶茂”,贵阳大数据产业,一片欣欣向荣。

【记者点评】从“无中生有”到“枝繁叶茂”的启示

在大数据的驱动下,贵阳正在成长为“中国数谷”。“中国数谷”不仅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战略策源地,引领全球大数据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更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贵阳方案”。

最前沿的大数据为什么出现在欠发达的贵阳?纵观贵阳数字经济从“无中生有”到“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下好先手棋、抢好新机遇”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0年前,全球热议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大门开启。站在时代风口,结合区域实际,2012年,贵州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充分发挥政策、电力、生态等后发优势,大数据先驱企业纷至沓来,大数据产业风生水起,一时间“谈大数据必谈贵州”。贵州抢得先机,与发达省市站在了大数据时代同一起跑线上。

经过近10年攻坚克难、强力发展,贵州已具备数字经济成长优良土壤,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加速推进,苹果、富士康、华为、腾讯、京东等知名企业落地生根,云上贵州、满帮、白云山、易鲸捷、朗玛等本土企业在国内外开疆拓土。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工程,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架起数字技术高速路。

数字经济的机遇,孕育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扎根于数字技术的研创进程中,蕴藏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中,流淌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市场格局中,萌生于“后疫情时代”的产业成长中。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散,市场预期亦有诸多变数,全球经济体寻求发展与增长新空间愿望强烈,数字经济成为各国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抉择,中国也不例外。于唐山这座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而言,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

贵阳数字经济可以“无中生有”,而拥有交通、区位和雄厚产业基础等优势的唐山,更有条件做到“无中生有”。

苏州 拓数字经济蓝海 谋智能制造新篇

面对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苏州如何在全国众多城市中做出特色?答案在工业,在实体,在制造业的主动转型!

2020年上半年,苏州一举超越上海和深圳,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从普通地级市发展为拥有近2万亿元GDP的中国第六大经济强市,相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虽然苏州城市能级不高,却依托其制造业的根基和优势,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新中心。“苏州制造”的数字化转型也已成为苏州打造“永远在线”城市的重要支撑力量。

制造业是苏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苏州的规上工业总产值自2013年起,连续8年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制造业体系完备齐全,覆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产值均超1万亿元。

近5年来,苏州抢抓数字经济新风口,“苏州制造”跑出加速度。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汇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全面打响了“苏州制造”品牌,加快推动制造业从“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体现苏州水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1070家企业获得免费提供的智能车间(工厂)诊断服务,带动了92.5%的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企业年均技改投入提高了17.2%,智能装备投入提高了13.3%,软件投入提高了30.7%,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让企业得到了实惠。

目前,全市累计获得国家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26个、省级智能工厂11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6个。苏州50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中,76%的车间建成后减少用工人数10%以上,80%的车间建成后劳动生产率提高10%以上,75%的车间建成后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全市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示范标杆、管理基础能力、智能制造诊断项目数不断提升,在今年首次发布的“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苏州4个县级市均进入前十,其中昆山、张家港位列第一、第二。

当前,苏州正全面贯彻实施《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落实《“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等政策举措,以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通过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振“苏州制造”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让“苏州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赢得主动地位。

【记者点评】从制造业“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的启示

苏州的制造业从“大而不强”到“又大又强”的转变,是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鲜明体现,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苏州并没有盲目追赶数字经济“风口”,而是检视城市的资源禀赋与现有优势,让数字经济与城市产业更好地融合。苏州本就是制造业大市,拥有3万多亿的工业底盘,制造业体系完备齐全,规模庞大。依托这一根基和优势,苏州大力实施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终于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这启示我们,发展数字经济既是新目标,也是巩固扩大原有优势的方法,无须“另起炉灶”“重启赛道”也能发挥重大作用。

抢抓数字经济机遇,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既有产业优势。那么,唐山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数字经济该如何发展?就需根据自身特色做好顶层战略设计,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从而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数字产业生态,让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和当地要素结构紧密结合,发挥好唐山自身优势,起到1+1>2的作用。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