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07:35:42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精神养老!让“银发族”生活更多彩


资料片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李雪松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旺盛。丰衣足食,老有所养解决之后,势必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成为广大老年人生活的核心内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图为老年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记者 刘大民 摄

精神养老助力老有所乐

家住华岩东里社区的李阿姨,今年68岁。老伴去世后,不愿意跟孩子一起住,一直自己生活。事业单位退休的她,虽然退休金较高,但是每天除了买菜,几乎不怎么出门。在家只是看看电视,连儿子给买的智能手机都不怎么用,整天无精打采。看着李阿姨越来越不爱与人交流,儿子、儿媳非常着急。

数据表明,孤独老人患认知症概率、失能率等都超过普通老人,精神养老的重要性、必要性逐渐凸显。专家认为,精神养老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经过科学论证,延缓老人失能失智、减轻社会照护压力、降低公共医疗支出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90岁的杨庆泰有一儿一女,原来和儿子一起生活,后来孙子有了孩子,儿子、儿媳需要去看孩子,自己在家没人照顾,更主要的是觉得没意思,就主动来到滦南县家中乐心贴心养老公寓。在这里,退休前从事教育工作的他,组织养老公寓里70多名近八九十岁的老人唱红歌、背毛主席诗词。“孩子们解放了,我在这又唱又跳的心情好着呢!”杨庆泰笑呵呵地说。

在杨庆泰的带动下,公寓里的老人们学习的劲头可足了,“有的老人晚上睡不着觉,就拿起书来背歌词。”公寓里的老人们还自发组织早餐前唱国歌,即便是腿脚不方便的也要从轮椅上站起来,同其他老人一起齐声高唱。其中有位92岁的老人,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也能背10多首毛主席诗词,而且诗词里的字也都认识了。“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天天还有点事儿干,学着也有兴趣,能不高兴吗。”老人们纷纷表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跟青少年一样,老年人同样有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经济基础满足的条件下,不少老人开始追求内心的满足。相关专家指出,精神养老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虽然存在城乡、年龄、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但整体上较以往有大幅增长。特别是60—65岁的城市老人,身体比较健康,物质条件较为富裕,追求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意愿特别强烈。

图为老年人结伴在大钊公园内游玩,欣赏美景。记者 刘大民 摄

精神养老带动老有所学

我市某大型国企退休的赵大爷,赶在唐山老年大学招生时抓紧报了个钢琴班。赵大爷家里有一架钢琴,自从学艺术的女儿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工作后,这架钢琴就没怎么响过。“闺女小时候学琴,我也跟着学了点,但这么多年忘得差不多了。看着几万块钱的琴白白放着,怪可惜的。现在退休了,有了大把的时间,要把我的爱好重新拾起来。”

《天空之城》《致爱丽丝》《C大调前奏曲》……通过一段时间在老年大学的学习,赵大爷学会的钢琴曲目越来越多。每当他端坐在琴凳上开始演奏,悠扬的琴声从指尖传出时,他都会面带笑容地沉浸其中。

从温饱到小康,老人们腰包更鼓了,闲情逸致更多了。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我市老年大学持续扩大招生规模、开设新专业,以满足老年人旺盛的学习需求。吉他、萨克斯、竹笛、陶笛、英语实用口语、毛主席诗词背后的故事、曳步舞、古典舞、太极推手、服装表演、水粉画、篆刻、摄影摄像、手机短视频制作、民族舞表演等新增专业,不断吸引老年人参加学习的热情。

“现在大家的养老理念跟过去不大一样了,以前都在家宅着,围着锅台转,跟着孩子跑。现在老年人退休后,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报一个兴趣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11月30日,在市老年大学,学习声乐课的陈阿姨对记者说,“人一旦退休了,失落感就来了。孩子们上班忙,没时间陪自己。上老年大学可以充实生活,让我们内心更充盈,精神更富足。”化着精致淡妆,穿着红色外套、高跟短靴的陈阿姨看着格外年轻。

退休后,老年人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老年大学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闲暇时间,也为他们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提供了平台。站在旁边的杨阿姨补充说,“现在交通也方便,我们来上课,跟同龄人交流交流,生活一下子就鲜活、有趣起来。我在这里学习两年了,以后还会报名继续学。”

上午下课后,三五成群的老年人结伴离开,意犹未尽地探讨着上课内容,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老年大学受追捧,足见老年人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之热情。大学课程丰富多彩,同龄老人“抱团取暖”,乐此不疲。

精神养老推动老有所为

走进路南区文化馆二楼排练室,《喜洋洋》欢快、喜庆的乐曲扑面而来,唐山“金秋乐”民族管弦乐团正在排练。这支以开滦退休职工为主体的老年业余民族管弦乐团队,组建于2017年。现有演奏、演唱等队员50余人,平均年龄65岁。

“我们以民族器乐为乐,更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要义。”团长赵晓平及团员们一直没有忘记乐团组建的初衷。三年多来,乐团由最初的18人小型民乐队,很快发展成为“多声部”齐全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乐团多次深入企业、社区、学校演出,用民族器乐“讴歌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大型艺术赛事并获得多个奖项,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和赞誉。“就是要用手中的乐器,来表现我们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表达积极乐观的晚年生活。”赵晓平和团员们继续展示着老年人的精彩。

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的活动半径较小,他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对距离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是在社区。

每天早上8点钟,友谊街道福乐园社区“金晚霞”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都会在社区门前集合,在工作开始前与社区书记结合当天的服务重点和巡逻路线。这支由退休党员、楼栋长、老年志愿者组成的队伍,组建于2011年3月,成员平均年龄67岁。

今年已经93岁的志愿服务队的周霞,谈起当时组建志愿服务队时的想法介绍说,“闲着也是闲着,趁着身子骨还行,为大家做点事儿。”就这样,周霞同30余名热心老年人自发走到一起,协助社区维护辖区治安与稳定,劝导不文明现象,向小区居民宣传最新政策法规,当起了编外“治安员”。

现在周霞因身体原因不能再参与日常巡逻,但其他队员们依然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家园平安。而像“金晚霞”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和个人,在我市还有很多。他们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老年人始终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作点贡献,并为自己的夕阳红岁月添彩增光。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引导老年人在其擅长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老有所为。因此老年人应依然怀着对生活、对社会的一份热爱和一份责任,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的发展,在融入社会、老有所为中付出智慧和辛劳,同时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温暖。一句话,我们的社会离不开老年人的参与。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积极的老龄化”,让老年人的正能量蓬勃展现,让夕阳红的日子闪亮别样的风采。

编辑: 罗旭辉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