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记者 魏伟 王欢
周佐文介绍手工制陶技艺。 记者 王欢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魏伟)一团河泥,妙手雕琢,被赋予灵魂;守望窑火,匠心独具,传承数百年。色彩鲜艳的花釉瓶,造型独特的绞胎瓶……一件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默默展现着作者的高超技艺和奇思妙想。守望窑火数十年,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平手工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佐文说:“手工制陶技艺由来已久,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陶艺从历史中走来
走进开平区洼里镇狮子湾村,询问制陶的周佐文,村民会指向同一个方向,说:“那墙外堆叠着各式陶罐的,便是周佐文家。”走进周佐文家的小院,仿佛进入了陶艺的世界,墙壁上悬着写有“乐陶陶”字样的陶制仿木纹板,鸡笼上、院墙下、窗台上、房间里到处都是精美的陶制品。这些形色各异的瓶瓶罐罐体现着周佐文的匠心巧手,也凝聚着数百年来古今制陶匠人的智慧。周佐文说:“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窑至少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传承的制陶技艺,要从祖辈说起。”
狮子湾世世代代都有人制陶,这里有古河道沉积土,细腻、纯净,适合制作陶器。唐山土窑陶艺的前身就是狮子湾盆窑,传承有500多年,在制作技艺上独树一帜。“古代都是做瓦盆,庄里都是卖盆、做盆的。我姥爷的父亲传下来制陶手艺。”周佐文说。彼时,周佐文的姥爷有两个表弟,本想逃荒去东北。姥爷的父亲留下了他们,传授了制陶技艺,从此村里就有了两个盆窑,即陈家窑和王家窑。
周佐文介绍作品“琳琅冰魂”。 记者 王欢 摄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陶瓷“高高在上”,瓦盆始终是农村寻常家用器皿的主力军。“从古至今,我们村的瓦盆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周佐文说。陈、王两家盆窑相互竞争,王家窑曾聘请天津宁河盆罐庄李占星为师傅,李占星是清李氏技艺传人。外来的技术不断与本土的技艺碰撞融合,随着两家盆窑的合并,多方技艺融合,带动了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提升,使产品质量达到高峰,在京东地域有很高的知名度。
让古艺焕发新机
1955年,周佐文出生于狮子湾村制陶世家,自幼与泥、窑为伍,进出家门,满目皆是制陶的长辈,耳濡目染下,抟泥成器成了周佐文童年的娱乐方式。
长大后,周佐文曾在外工作,后被村里召回管理账目。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跟着长辈制陶,到80年代独掌一面。
村里烧制的瓦盆古今同款,千篇一律。周佐文打算创新瓦盆样式,便到市内学习取经,创新了模具。然而第一年,周佐文和爱人因制作新款瓦盆手法生疏,装窑时间过长,导致烧制过程中出现坍塌。突然的变故并没有打消周佐文创新的热情,他和爱人持续研究新款产品的制作技术,并在第二年喜获成功。“我就第一年没赚钱,从第二年开始就成功了,从来没有剩下货的情况,花盆、陶罐、鱼盆等产品一直供应北海、天坛等地,而且是供不应求。”周佐文笑着说。
手工制陶技艺,周佐文因喜爱而沉迷,在多年的陶艺制作过程中,不断吸收八方陶艺之长,研究挑战新的技艺。20世纪80年代,他看到了一个绞胎作品,纹理变化无穷,便沉浸其中,不断学习尝试,最终掌握了这门技艺。“绞胎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型,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峦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周佐文说。
为了丰富制陶技艺,周佐文赴天津盆罐庄、秦皇岛七里涧,以及乐亭、玉田、丰润等地走访交流。他从成都购买仿古图谱,参详古陶制作技艺,并仿制出马家窑文化的陶罐等;20世纪90年代,他为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制作大型陶艺作品,并和陶瓷研究院合作为北京故宫制作几十件收藏品;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他结合绞胎技艺,制作了雕有北京奥运元素的陶罐;2012年,他为影视剧《轩辕大帝》制作了400余件仿古陶器道具,其手工制作的大型“园林景观”产品畅销京津冀及东北三省。
周佐文展示手工制陶技艺。 记者 王欢 摄
博古架前,周佐文指着一个大型陶罐作品说:“这个作品叫‘琳琅冰魂’,陶罐上镶嵌的小陶罐代表着定窑、磁州窑、流动釉、画釉等不同的制作手法,罐上的木板、铁链、梅花都是陶制品。我看见啥就做啥,旁边那个是我做的抗震纪念碑。”
守望窑火40年,周佐文手工制陶技艺逐渐炉火纯青。2011年,他被评为首届唐山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2014年被评为首届河北燕赵文化之星;2017年被命名唐山市陶瓷行业杰出工匠;2019年省政府公布土窑陶艺坊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燕赵老字号;2020年他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级能工巧匠”。
更待后来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陶这门古老的技艺也亟需开拓传承新局。“世代制陶的狮子湾村,如今只剩下我们一家还在制陶。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已经努力了很多年。”周佐文说。
为做好手工制陶技艺的传承和传播,周佐文十余年来从事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多所学校担任课外教学老师。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他没有经验和教材,便集中精力查阅资料,编写教案,逐步摸索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等制陶工序的教学。后来,他自主开发洁净的陶泥,供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使用,并编写陶艺课教案,制作教学光盘,还与校方合作研究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我现在在滦南、丰南、迁安、路北、开平的10多个学校、单位讲授陶艺课,课堂上学员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听我讲解。现在,陶艺课已经成为多个学校的特色。”周佐文欣慰地说。
小院最后一进的三间房,陈列着周佐文制陶的全部家当。昏暗的环境下,他戴上套袖,双手捧起一团陶泥,坐于轮盘前。陶泥随着轮盘旋转,昏黄的灯光下,他双手熟练地控制陶泥不断变换形态,心神亦随之沉静,仿佛又深深陷入这门古老的技艺中。短短几分钟,一个散发着泥土味的陶盆坯呈现于眼前。放下陶盆坯,走出小院后门,周佐文凝视着院墙上“抟泥成器 范土为窑”八个大字,坚定地说:“手工制陶技艺凝聚了古今匠人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时代特征,我会继续努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