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06:53:4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遵化:文化自信写就古今传奇

这里,历史的足音不绝于耳,时代的车轮铿锵有力;

这里,人文景观独特,山水可入画,处处皆胜景;

这里,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古县——遵化。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北倚长城,西顾北京,南临津唐,东通辽沈,属京津唐承秦腹地,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遵化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联合评选为“千年古县”。

遵化,是千年古县,遵化的文明却不止千年。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丁各庄古人类遗址等遗迹。商朝时期的箕国、春秋时期的无终国、战国时期的燕国,均在此留下了人类生产生活的足迹。五代后唐始设县制,“遵化”之说来自“遵循孔孟之道 教化黎民百姓”。清朝康熙十五年将此地升县为州,称“古右北平”,乾隆年间又将此地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为县。

历史的沉淀,为这里留下古长城、清东陵两座世界文化遗产,留下汤泉、禅林古寺、燕昭王墓等多处历史名胜古迹以及种类繁多的珍贵文物。

长城脚下的多民族融合发展

公元前1044年至公元前222年,在遵化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有了修筑长城的历史。这一时期,连年的战争使边关百姓苦不堪言,为了抵御胡兵,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古老的燕国在遵化洪山口、罗文峪一带开始修筑长城,这一带的百姓从此以长城为界,过上了一段安定的农耕活动。

与此同时,作为古时兵家必争之要地,各民族人民不断涌入古县遵化境内,并在生产生活中不断交融,逐渐在此定居、开展农耕活动。公元550年至公元559年,由汉族和鲜卑族构成的北齐政权开始在遵化境内修筑北齐长城,留传下了被赞为“万里无双第一楼”的马蹄峪长城、世界上“最窄最矮”的鹫峰山长城、“一步越千年”长城等多处古长城。如今,在遵化境内燕山山脉上看到的绵延138华里的古长城大多数始建于北齐,最后维修于明末。这条古长城,横贯7个乡镇,有大小关寨31处,营盘6座。

历史的沉淀,使遵化境内除汉族外,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20余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民族之间的相互碰撞,到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着文明前进的步伐。

如今的遵化人,在不断加强长城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古长城独特的历史价值,充分发挥长城沿线各民族的特色,深入挖掘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了多个民族特色村镇,开通了长城旅游公路,发展长城沿线的文化旅游经济。

清代皇陵谱写的古今文化传奇

在古县遵化西北部30公里处的昌瑞山下,有一片金碧辉煌、玉殿兰宫般的建筑群坐落在青山碧水环护之中,与蓝天白云相映成画。这里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清东陵。

1652年,14岁的少年天子顺治巡猎到遵化境内的昌瑞山上登高远眺,被眼前景象所吸引:“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言毕即投环定穴。从此,清王朝在遵化境内开启了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帝后妃陵寝营建活动。

清东陵是由662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皇陵建筑的集大成者。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联合国遗产专家评价为“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以无可辩驳的魅力、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0月,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多年来,为进一步梳理和研究清东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遵化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清东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相继走出了于善浦、徐广源、赵英健、李寅等一批专家,撰写了《清代帝后的归宿》《清东陵密码》《清朝那些事儿》等数十部专著,成为近年来影视及文学作品的重要学术依据,将清东陵打造成了研究清史的文化高地。

清东陵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学术价值,还在于它将山川景观的自然美与建筑景观的人文美有机结合,达到了建筑与山水相衬的艺术境界。近年来,遵化市委、市政府在全力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推出了徒步大会、祭祀大典、文物珍宝展等系列文化活动,使清东陵乃至遵化成为京津冀游客周末度假休闲的首选、全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跨越千年的享受——遵化汤泉

位于遵化西北部18.5公里的汤泉,一年四季泉水沸腾如汤,特别是到了冬天,水汽升腾,缭绕在空中,与太阳相映成虹,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汤泉浴日。

汤泉,自古被誉为“京东第一名珠”“天下12大名泉”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他的地理学名著《水经注》中就有对遵化汤泉的记载:“渔阳之北有温泉。”明崇祯年间,刘侗、于奕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也明确记载:“汤泉,最著骊山,最洁香溪,最热遵化。”

公元645年的秋天,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遵化地域,无意中发现不远处水雾缭绕天际,美丽壮观。急行军后到达汤泉,借助这里的温泉水休息整顿,一洗行军途中的疲惫。李世民觉得这是一个能带来福运的地方,遂为此地赐名“汤泉”,赐建“汤泉寺”,设立“汤泉公馆”。也是从李世民开始,遵化汤泉成为历代帝后的驻跸之地。

公元982年到1009年间,辽国萧太后将汤泉作为休闲疗养之所,常来此地泡汤疗养,并在此修建“梳妆楼”。明朝年间,武宗朱厚照在此修建“观音殿”,赐名“福泉庵”。抗倭名将戚继光更是一度常驻于此,留下了汤泉总池、流杯亭以及刻记当时汤泉胜景的“六棱石幢”等名胜古迹,目前依然保存完好。此外,1572年,戚继光调动16万边防大军,在此地组织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汤泉大阅兵,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练兵史上开了先河”。

近年来,遵化市依托汤泉及周边地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温泉养生文化底蕴,积极开发温泉旅游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古温泉旅游度假区。2022年,遵化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温泉之乡”称号。

红色记忆里的革命传奇

遵化不仅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着丰富的红色记忆。

1938年夏,冀东抗日武装大暴动时,素有“江北小井冈”“冀东小延安”之称的遵化南部鲁家峪村100多人参加了洪麟阁、李楚离领导的抗日联军。1939年在此建立了抗日村政权,组成了报国队、妇救会和儿童团等。1940年,冀东地区党分委把鲁家峪村定为冀东中部抗日革命根据地,李运昌将军率抗联进驻鲁家峪村,使这里成为华北、冀东抗日的政治、军事指挥领导中心。在此之后的数年间,冀东党校在此培训了十多期党政军干部人才,此处的后方医院收治区内外军地伤员2000人次,先后建成了兵工厂、修理所、炸药厂、被服厂、染厂和军械、军需、粮食等各种仓库,为前方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力支援。此外,冀东军分区的报社也设在鲁家峪,先后编印了《尖兵报》《救国报》《冀东战报》等大量报刊,及时向冀东军民传达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和振奋人心的胜利消息。

鲁家峪抗日纪念馆、甲山烈士陵园等多处红色基地,见证了遵化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承载了这片热土上的革命热情、革命斗志,为后世子孙竖起了永恒的丰碑。

如今,这些革命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党员、干部群众等来此重温这段红色记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传承千年的教育文化发展史

遵化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乡,兴教历史悠久。乾隆年间,遵化州内曾有一座颇具影响的燕山书院,“四面山光含秀气,十郎家教有遗风”,这是道光年间的知州为燕山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

此书院为何称“燕山”呢?这要回溯到五代后周的当地名人窦禹钧。窦禹钧,号燕山,自称燕山人,所生五子皆登科,号称“窦氏五龙”,俗传“五子登科”。当时书院选用此名,既为继承前辈窦氏家族兴学之风,又意借此为州内培育栋梁之材。

“丰功骏烈,追媲前人。”燕山书院先后培育出100余位时哲名宿,州中士林多出其门。1902年燕山书院改建为遵化州官立中学堂,是清末首批公立学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河北省立遵化第一中学”,后称“遵化市第一中学”,是河北省乃至全国建立最早的中学之一。如今,燕山书院早已不复存在,而《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遗风,仍流传于幽燕之地,为遵化延伸着传统文化的亮点。

唱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凯歌

新中国成立后,遵化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西铺村靠“三条驴腿”办起了“穷棒子社”,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批示,被赞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成为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20世纪60年代,沙石峪人战天斗地,徒手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 青石板上创高产”的人间奇迹,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当代活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20世纪70年代,“五小工业”享誉全国;1992年遵化撤县建市,是唐山市第一个县级市;2005年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扩权的22个县(市)之一。

如今,遵化人民正点燃奋斗的激情、铆足实干的劲头,意气风发、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7月12日召开的遵化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对遵化发展定位进行了再把脉、再提升,锚定了“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胜地、京东商贸名城和先进制造基地、京津冀魅力中等城市”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书香遵化、富强遵化、生态遵化、文明遵化”的发展定位;“两心引领、六点联动”的空间定位;“产业强市、文旅兴遵、产融富民”的产业定位。勤劳勇敢、务实创新的遵化人民,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干在实处,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董耀会《长城·追问与共鸣》;《遵化文史资料大全》)摄影:李文惠、韩 明、翟小勇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